选评清江野老《新唱竹枝》 第二章《土家风韵》 ★肖远森(古板先生) 原诗: 土家丧俗异风存(一) 百丈危崖罅洞间, 土家先祖演奇观。 缘何棺木岩中葬, 如梦迷团千古悬。 点评: 悬棺之谜,引人猜想,以悬棺之谜作组诗开篇,确属组诗构架的精心策划,真可谓先声夺人。
原作: 土家丧俗异风存(七) 如雷大鼓动江天,白虎子孙歌舞酣。 娱鬼邀神送亡者,吊丧闹夜竞狂欢。 点评: 起句闻声,气势应声而起;次句见舞,场面随舞而呈;三四句交待风俗,引人入胜。
原诗: 土家婚俗陈异(六) 青青丝线解香尘, 弹破羞容妆面匀。 纵借银簪高挽髻, 一时难改女儿心。 点评: 前三句详述了土家女子出嫁前“开脸”、“上头”、“戴花”的过程,四句“一时难改女儿心”写出了一点别样的味道。
原诗: 吟长阳山歌(三) 锣鼓声声歌满坡, 腔圆字正似悬河。 今闻台上丰收调, 难比埸头薅草歌。 点评: “歌满坡”,可见可之多,唱和之热闹,呼应之声似可闻;“似悬河”,足见歌之上劲头,歌者得意之状似见。三四句以“难比埸头”的夸张来赞薅草歌之好。
原诗: 吟长阳山歌(四) 清风伴奏岭为台, 歌里情思不用猜。 甩过几声穿号子, 引出一串姐儿排。 点评: “穿号子”是长阳山歌的一种曲调,“姐儿排”是长阳山歌的一个类别(每首歌都以“姐儿”开头)。“穿号子”与“姐儿排”未必是情歌。但经诗中次句一安排,让人联想到小伙子们与姑娘们对情歌的青春场面,凭增无尽美感。次句里“不用猜”三字妙:不用猜,更惹人猜。三四句精彩,自然对仗。“甩过”妙!仿佛使无形的歌有了形。
原诗: 吟长阳山歌(七) 常言人死众家丧, 歌舞通宵共悼亡。 时下乡风非往日, 金钱伴鼓到灵堂。 点评: 竹枝词“志风土而详习尚”,须是志时代之风土,详时代之习尚,总之,须写照时代,这才是竹枝词的价值,也才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此诗的好处正在于将时代巧妙地写进了风俗里:从前人死众家帮,那是义务的帮,而今的灵堂鼓,却已是金钱买来的热闹。从这小小的灵堂丧鼓中,看到了时代的变化,看到了商业化时来的来临,看到了时代中人的关系的变化。
原诗: 土家族服饰之七仙穿袍 麻栗声威显至高, 土司享用七仙袍。 实心铜扣蚂蟥绊, 难锁巴方基业牢。 注:“此袍是明代长阳麻栗土司王服,实心铜扣为其特征。穿戴时,需七个如仙侍女服侍,故名。” 点评: 由作者注,可见这服饰中的历史威风。前三句分明是写“七仙穿袍”,末句笔锋一转,使诗歌超越了“志风土而详习尚”的境界,升华为一首吟史诗了。晋代衣冠成古丘,麻栗土司当日曾由七女侍穿的服饰,也只是作为一种供游人观赏的好奇了。
原诗: 土家族服饰之喜鹊衣 白布单衫黑背褂, 独钟喜鹊自然花。 秋收春种遍村野, 飞过张家又李家。 点评: 末句生彩。既让人想到了喜鹊,一个身穿喜鹊服,在乡村中穿梭忙碌(不论是走亲戚、村里串门,或是地里忙碌农活)的农村妇女形象已鲜活地浮现于眼前。
原诗: 土家饮食之懒豆腐 擂棒擂钵擂豆浆, 青青瓜叶入鲜汤。 侬家新煮合渣好, 送与他家共品尝。 点评: 前两句写懒豆腐(也叫合渣)的制作过程。后两句写入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亲近关系。不过,这种亲近,也正在渐渐地被商业化时代的金钱潮流慢慢地冲走。
原诗: 土家饮食之扣席 十盘八扣土家筵, 次第登堂带紫烟。 唢呐声声吹菜调, 无须酒醉客如仙。 注:土家族宴席,桌摆“八仙”,菜出十碗,大盘上菜,鞭炮上席;十碗菜中除第一碗和第十碗外,八碗反扣成形,故称为扣席。上菜时,唢呐吹菜,每碗一调,各不相同,气氛热烈。 点评: “八仙桌”,其实就是一个方桌,各方一条“大板凳”,每方坐两个人,一桌共坐八个人。之所以有“大板凳”之称,当是因为需与人们通常所见的小板凳有别。方桌分两种,一种叫“大桌子”,一种叫“小桌子”。小桌子的高度是便于坐在椅子上吃饭的高度,供自家人日常用餐用;大桌子较高,也较大,坐在椅子上是断难够得着桌上的菜的,正式的宴席场合用“大桌子”。正式宴席上,各方位是有尊卑区别的,尊的一方称“上席”(通常是堂的靠里的一方),“上席”对方为“下席”,两边为“侧席”。尊者坐上席,卑者坐下席,旁者(陪客、招待的主人)坐侧席。据说是讲究多得一塌糊涂。注中的“大盘上菜”,不是说装菜的盘子在,而是说菜碗是放在一个较大的木盘里,从厨房端到桌上,这用于端菜碗的较大木盘称为“大盘子”,通常可同时放六碗菜。之所以称为大盘子,是因为还有一种较小的木盘,称为“小盘子”,是专用于放茶杯的,通常也可放六个茶杯。在宴席活动中,负责端大盘子上菜的人,也被引伸地称为“大盘子”,负责端小盘子给客人上茶的人,也被引伸地称为“小盘子”。“大盘子”上菜时,一路穿过客人,还要大声吆喝,提醒客人注意让路。“小盘子”在客人进门时要迎上去向客人上茶,在客人吃完席时,也要注意观察,哪个客人吃完了饭,就小端着小盘子立即将茶给客人送去,让客人“漱口”。宴席的场面,诗中已写得清楚了。“无须酒醉客如仙”,哈哈,坐上“八仙桌”,自是“仙”嘛。
原诗: 山乡旧事之火纸 竹园万杆惨遭殃, 刀砍石砸成纸桨。 血泪风干身化烬, 替人了愿入冥行。 点评: 诗讲述了竹子制成火纸,又被在祭奠中被烧掉的过程。妙在赋予了一种另外意义,从而转化为“托物吟志”了。 从总体上说,《土家风情》一章以记民俗为宗旨。而记民俗须真实准确,从而对写作来说,拘束较大,因此从诗味来说,远逊第一章《清江如画》。 本文作者肖远森(古板先生),1961年出生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卜岭村,从事化工行业,工程师。 —————————— 挑战古诗词 —————————— 点屏成鉴 精彩回放 |
|
来自: WENxinHANmo > 《诗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