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书近言》中的书学思想

 砚耕迂叟 2017-07-12
摘 要:翁振翼《论书近言》系统的阐述了书学技法、学书思想、精神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书论。本文拟从学书、技法、批评三方面入手,论述其由唐入晋、工与不工、“切勿放肆”的学书观,结字布势、灵活用笔的技法观和全面品鉴、虚心评书、书入魏晋、骨气论的批评观。
  关键词:翁振翼;《论书近言》;书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27-02
  翁振翼,字树复,号迂伯,清代书法理论家,江苏常熟人。康熙三十五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迂伯擅长诗文,书法从晋人法帖入手,又深入唐人堂奥。乾隆十四年,皇帝命廷臣评定近人书,翁振翼的书法名列各书家之首。
   《论书近言》从书法实践、学书思想和品评鉴赏等方面给出了不同于其他书家而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书观,对后世学书者在理论以及实践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翁振翼及其《论书近言》只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中的冰山一角,知之者甚少,研究其人其思想的学者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当今对翁振翼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针对于此,笔者对翁振翼及其书论进行了初步探析,分析了其学书观、技法观和批评观,丰富了现当代书法技法和书学理论,为进一步进行书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学书观
   《论书近言》在书论中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文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学习要领的论述,颇宜后学。众所周知,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积淀,因此怎样学习书法也备受学书者所关注。笔者将从由唐入晋、“工”与“不工”和切勿放肆三个方面来论述《论书近言》中的学书观。
  (一)由唐入晋
   翁振翼《论书近言》云:“唐以后书,一轻易学不得。宋人书非不高……意在学晋而力不及唐,遂多病笔。”宋代书法以风流取胜,不是没有法则,然而其妙处却不在法上。故宋人是在意趣方面追随晋人,而力度上却不及唐人,所以败笔很多。初学书法时不能只追求意趣,用笔慷慨,结构法度严整、完备而又严密是书法初学者最好的选择。正如孙过庭所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谱》)学书应从平正入手。
  (二)“工”与“不工”
   “学书不亦笔笔求工,求工则必不工……笔笔用意,乃妙。”意为学习书法不必把其中的一笔一画都写的中规中矩。他不主张“笔笔求工”,而强调“笔笔用意”。由此看来,翁振翼在学书过程中比较重视内心感受、情感、心境、志趣等因素。
   再如他的“学古人书不宜齐整。”和上述观点相同,皆强调学书过程中“意”的重要性。此外黄庭坚云:“《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论书》);再如刘熙载云:“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艺概》)在此观点上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这也说明了“工”与“不工”的辩证统一思想。
  (三)切勿放肆
   “若加功夫,大都今日胜昨日,对照甚有长益。”因为书法是一种长期磨练才出结果的艺术,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突飞猛进。我们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发现其中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书水平。
   翁振翼在谈到治学态度时云:“学问无止境,工夫浅薄,得半为足,能执笔便谓过人,终身无进益。”学书且勿放肆……却须刻刻无忌惮如此。”这里说的是功力问题,意思是说学书者一定要打好基本功,不要才刚刚入门就自以为是,炫耀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始终也成不了大器。古人是有十分工夫,偶然放开一下,所以法度不失;今人无一分工夫,却经常肆无忌惮的胡乱书写,这就违背了书法的创作原则了。因此,学书是需要耐性和修养的,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个性塑造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技法观
   翁振翼的“书总离不得法,巧从法生,法由理出。”说明了技法的重要性,书法中的共同规则是客观存在的,毫无疑问,每个基本笔画都包含“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这充分证明了技法在书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正如“夫运用之方……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也说明了重视技法的运用。
  (一)结字布局
  “结构,一字杜撰不得。”写,难在结字,贵在结字。评价书法不能只以一个字来定整篇的布局,而是结合几个字或者是一行字甚至是整幅字来定夺该书法整体布局的好坏。字的结构要在整齐中有不齐的变化,一个个字挨着排列下来,要使得字形笔势依次相互映衬,这样才是书法。
  翁振翼在其书论中提出:“结字须遍阅古法帖……若用笔,非阅真迹不可。”意为临帖或创作时,只有对古代的碑帖细心揣摩,字的点划安排才会更合理、更恰当。正如米芾所言:“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海岳名言》)
  “间架在布白处……上下承盖得宜,顿挫曲折,萧散廉断得趣。”字的点画安排与形势布置要合情合理,只有点画间的形势相互映带,血脉不断,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才能使字的笔画贯通一气神采奕奕。
  书中“书平正便俗”意为如果在书写过程中字形平直相似,样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很容易就把字写的流于表面,仅仅是得到了一些字的点画而已。
  (二)重视用笔
   清代康有为讲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凡是历代书法大师,他们在运笔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扎实的功夫。
   翁书中“松雪翁云:用笔千古不易,然非死法也。”用笔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用笔。用笔是千古不改的,但是也并非有固定的程式。之所以这样赵孟俯才说“用笔千古不易”。
   翁振翼比较推崇柳诚悬的“心正则笔正”之语,一个人格鄙俗、思想平庸、境界狭隘的人断不能在书法上有高深造诣。书法赋予追求者虚静、笃恭、至思、养性,可谓艺术是生命和人格的表白。虞世南书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笔髓论》)
   翁振翼提出:“运笔收处、纵处有意,又不可太着意。”意为收笔处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连带都要有意味和情趣,同时要有含蓄美,否则就过于露骨,但是又不可太矫揉造作或过于修饰,这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之道是相契合的。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笔者认为其中的“气”和上述观点中的“意”是一致的。(《论书》)
   再如翁振翼书论中云“行书务板实,正书务流丽。”,此句话阐释了行书、楷书要注意的技法用笔特点:行书,书写时速度较快,点画容易浮华、单薄,线条不易沉着有力,所以书写时要注意力度与速度的配合,掌握书写技法,不要流于表面;同样,楷书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技法用笔,合乎轨度。楷书容易写成刻板、没有生趣,“务流丽”就是指楷书的创作要达到一种技法用笔上的动态美感,在沉重凝重的点画中加入行书流畅的姿态美。
   三、批评观
   任何一种艺术实践,都离不开创作,也离不开理论。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批评是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笔者将从客观性、学识修养、学晋人法等方面来论述翁振翼《论书近言》中的批评观。
  (一)“观者不可执一定其平生”
   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提出了“观者不可执一定其平生。”意为批评者在评价书家的作品时要客观、公正、理性,不能仅以书家一个阶段或者一时的书写水平来评定该书家一生在书法上的作为。对于批评者而言,不能仅以个人的好恶出发,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而是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眼光和艺术修养以及职业素养。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我们在欣赏和评论书法时要用心灵去体验和感悟其内在的意蕴。
  (二)“评书要虚心”
   其后的“学书要虚心,评书亦要虚心”的思想,告诫我们学识修养在学习书法中的重要性,即书法爱好者以及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于书法以外,要不断的积累学问,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增强审美能力以提高书法艺术境界的理论,从而更加虚心的学书、评书。我们不仅要在书法上下功夫,而且也要增加在诗、文、绘画、印章、音乐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要从大自然中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并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千变万化之美加深对书法的理解,然后通过“顿悟”激发、启迪创造书法之美的灵感,从而更好的学习书法,进而到达一种很高的境界。
  (三)书学魏晋
   翁振翼在《论书近言》中提出:“不学晋人法,总不成书。然不知其精微,只见其圆美,学之易入。其实晋人法都在唐人书中……由是窥晋人堂奥不难也。”书学古人,这是前人的经验。由此看来翁振翼认为书法艺术不能仅仅追求形似,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中的点画传达书写者的内心的意趣。我们可以从“不学晋人法,总不成书”中看出,作者认为不追寻晋人“尚意重韵”的艺术祈尚,学书将一无所成。
   魏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书法也从实用性目的逐渐转换为审美目的性阶段,技法较魏时趋于完善臻熟,与此同时当时的书家更加重视书法的意韵。 由此,黄庭坚也提到:“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论书》)再如清代书法家王澍云:“唐人敛入规矩,始有门法可寻,魏晋风流,一变尽矣。然学魏、晋正须从唐人,乃有门户。”(《论书剩语》)清代梁�t也有同样的论述:“欲摹晋人书,先须临唐人碑,以立其骨。”(《评书帖》)
  (四)精气论
   翁书中提出“无骨气人不可学书,终必弱俗。”我们在评论书法作品时,往往能透过其作品看出作者的情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只有达到“骨”与“气”的结合,才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颜真卿历来被视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正如欧阳修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反之,如果精神、骨气等内在气质不足的人学习书法,就会对书法学习的本质――精神气质的流露理解不足,而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描摹字形阶段。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言:“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墨猪。”此句话是从书法线条上所表现的力度方面加以解释的,也就是与翁振翼所言学书之人所具有的“骨气”是相通的,都是从精神层面对书法学习进行阐释的。
   综上所述,翁振翼的《论书近言》在学书、技法、批评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该书论对当时以及后世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升了书法的审美意境,同时也拓展了书法的审美内涵。但是,他的书学理论也不是完美的,例如缺少系统的总结性论述等等。尽管如此,《论书近言》中的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依然照耀着现当代书坛,起到了入古通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黄��等.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