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工具、方式与重点|叶武滨说时间管理【66】

 晏梅梅 2017-07-13




接续咱们上一讲“阅读”的话题。


今天我们来谈阅读的三个问题:


第一,用什么工具进行阅读?


第二,如何具体进行阅读?


第三,关于阅读,我有什么更重要的提示告诉大家。 


第一部分,用哪些工具来进行阅读呢? 


相对于纸质的书籍,我们提出尽量用硬件和软件来学习。


大家可能非常习惯阅读纸质的书籍。


纸质书籍很好,我也很喜欢,如果在家我一定会阅读纸质书籍。


可是,纸质书籍也有一些不便:不便于携带,不易于存放。


如果你经常在外面,处在移动性当中,纸质书不方便携带;


或者书很沉,带了没时间阅读,你有时间读的时候呢,又没有带。


有的人有藏书的习惯,不过很多人是把纸质的书籍堆在家里,大量的书,找起来有点费事。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建议大家用电子书来进行学习。


手机和iPad上的都用很多电子书的应用,比如:雷军小米开发的多看阅读,微信读书,亚马逊开发的Kindle APP,还可以用喜马拉雅来听书。


现在很多书籍已经被很多人朗读放在喜马拉雅的音频,比如我的书《善用时间》,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听。


所以我首先建议大家能用这些APP阅读。


但是你每天拿着手机阅读,大家误认为你就在玩手机玩微信,好像不务正业的样子。


你可能会怕看电子书伤眼睛,因为看手机的屏幕。


亚马逊就很聪明,它推出的硬件kindle,上亚马逊网站可以买到,淘宝可以买到很多二手的。


kindle特别有意思,不伤眼睛,因为它是电子墨水屏,背光设计,也可以没有光,看起来完全像纸质书。


在kindle上面不装其他的应用APP,我们不会受到干扰,可以更安静的进行阅读。


我大量的时间都是用kindle来阅读,这样就可以利用好碎片时间。


积累下来,阅读的时间非常多。


飞机晚点,等人,堵车,间歇时间都可以打开kindle阅读,真的是太方便了。


建议你也可以买一个,大概几百到1000多块钱,不算太贵。


第二部分,具体怎么读书?


其实读书不是漫无目的看,你可能是按需阅读,或是按主题来阅读。


按照主题的阅读,更多是为了去积累你在某一个领域的能力。


按需阅读,更多是从你近期遇到的问题,你想解决问题,你需要在哪里有特别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进行阅读。


如果仅仅是阅读,它的作用不会太大,起到一定了解的作用。


如果是想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帮助的话,我都会建议你阅读一定是要做笔记。


你可以做思维导图,文字,还可以把它转化成PPT,因为便于分享。


整理出阅读书籍的逻辑思维,这点是非常关键。


如果你用软件或是kindle阅读,可以做电子的标注。


比如我读了一本书,在文字上划一下,就可以生成一个笔记,还可以做文字的批注。


在多看阅读的设置里面,可以关联印象笔记账号,自动保存到印象笔记,可以共享给他人。


我在多看上面读书,偶尔划一下,标注“做PPT”,它就自动生成一个笔记,这个笔记会同步到印象笔记。


通过印象笔记共享给我的同事。


我的同事想做PPT的时候,他就在印象笔记输入PPT3个字,可以看到我近期的积累,作为素材的使用。


做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回顾。


我们可以阶段性地来回顾学过的书籍的内容。


如果你能够结合我们在100讲里面讲的科学的重复,用艾宾浩斯的八个周期来重复的话,就会非常棒。


重复的时候你不需要去再看原书,而是去看你整理过后的笔记,思维导图或是PPT,那就真的是实在太妙了。


第三部分,我要特别跟大家强调,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把外在的大量的显性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的知识,也就是内化我们的能力,其实重点还在于实践。


读很多很多的书,第一步是能够整理,第二步把这些整理下来的输出成为你所表达的内容,比如PPT、文章、甚至是录成音频,把它分享给非常非常多的人。


分享一次,你就复习了一遍。


分享给很多人,不断的分享,你就会学习很多遍。


我在过去10年里面,前7年,阅读过大量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我的进步蛮大的,但是相对现在来讲,那是非常有限的。


直到后来的几年,我经常分享,遇到问题,要回到书里去找。


一遍一遍的重复阅读,最多可能读了几十遍,每读一遍就有新的收获,然后我再把这些新的收获放在PPT当中,不断去更新,不断的去分享,不断去指导更多的人,这样我就学的越来越多。


最好的学习,是教会他人,如果你能够结合阅读、搜索,结合自己的实践,把它总结、分享,那太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