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相、分别相、二相

 生冬海 2017-07-13
要读懂禅宗,须读懂此文标题之三种相。
一、无相
这个即指心的原始状态,又叫做“真空”,是自净其意的结果,不可思议得。(注:而报身真如摩尼珠,谓之真心。真心必然是在心最原始的真空正觉的状态中,方才透出。故而,先须证真空。)
二、分别相
这个指视听嗅味触忆之六尘,乃是能知所识。
外境之山河大地,内心之鬼神魔佛,总总相,皆属分别相。
即便澄心看净,也是“净相”、“空相”,也属分别相,并非“真空”、并非“真净”,并非“真无相”。(注:此一“净相”若有利于“不生思议”,则是奢摩他之方便了。)
三、二相
“是非”二相可演绎出“善恶、有无、染净......”等等无穷二相,从而演绎出种种“思虑”,谓之“二相诸尘劳心”。
或者说,所有“思虑”,所有“二相”,皆可归纳为“是非”二相。
不做思虑,则心无是非,心则任运无住。(岂不闻,无忧无虑,甚是自在!)
纠结是非,则生思虑,心则纠结而住。
四、若从“无相”而言,则“分别相”与“二相”皆须消除。
然而事非顿除。若刻意去灭“分别相”,则是执着于“有无二相”,即是“心有是非”,即属思虑作怪。
须因次第尽,消除“二相分别”为先,即是“不思”!
因此,不思是道!
五、于念不念:于念,即于分别相;不念,即不思、即心无是非。 于念不念=任运视听嗅味触忆,而不思。
又叫做“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不思是道!
六、不思,并非绝对无念、并非无相。你看念佛者,天天有念(念佛、忆佛),却也“不思”啊!
不思,并非无忆、并非无知。睡觉不思且有梦,醒时不思应有忆,忆梦二念无为任运,不思者得之,谓之“忆梦一如”。
一般禅宗书中,后面才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而且紧接着就会说“不加了知”的内容,可见禅宗对于“知忆”二者的消除是几近同时的!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不思是道!
七、若认“自净其意”,则大道体宽,有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法,皆属“不思”之法。关于“忆”的寂灭,奢摩他与禅那可能先后稍有不同,奢摩他是“忘尘息念”,禅那是“不恶六尘”、“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八、见闻觉知之相,储存于无形之中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