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设计]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

 lmnqwl 2017-07-13

本项目的基地介于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被纵横交错的数条铁轨所割据,随着城市迅猛扩张,其逐渐被孤立被遗忘。初见基地,我们戏称其为城市私处——城市化进程中的处女地。我们看到的是破败仓库藏匿下的一片原始生机,我们占卜到的是一方城市荒漠中的秘密花园。

▼改建后的园区

▼基地原貌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预计为十四万平方米,通过引入文化创意类产业来激活片区。作为最先介入的建筑设计方,我们承接了其中作为引导块的建筑改造设计以及销售中心室内设计的工作。引导块共分为三部分,A区为销售中心以及设计酒店,B区样板房区,以及C区餐饮区,共计约六千平方米。

▼区域效果图

设计前期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改变建筑空照轮廓线的前提下,对既定的、错综的仓库空间进行梳理,提高容积率同时营造空间质量。设计策略上我们采用了“接骨”与“疏筋”的方式。将紧挨的几栋楼连结,重构连结体空间,植入公共功能,作为活化区域的心脏——例如目前我们称之为“车站”的这个空间。

▼功能区的心脏

▼序列性的窗体

▼空间中的楼梯

▼空间中的细节

立面材料构成自然延续了原始结构与新建钢结构、砌体与幕墙对比的构成语汇。我们用黑洞石、青砖、红砖强化原始砌筑墙的厚重与粗犷,加建部分采用不同透明度的幕墙形式,从深灰钢板、阳光板到玻璃,再而过度到银色拱形的金属屋面。

▼建筑外观

▼加建部分采用了钢板、阳光板、玻璃幕墙的形式

钢结构作为改造、加建项目首选的结构策略,为我们在设计上也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随着一列火车从长条型的厂房窗外呼啸而过,银色拱顶的车厢意象呼之欲出。我们将基地中建筑想象成构筑日常、等待旅行的车厢。拱顶的原型唤起了我们对神庙、图书馆、车站等经典建筑原型的敬意。通过对标准拱顶屋面的不同组合变化,我们设计了销售中心大穹顶及其中悬浮的夹层等。弧形的元素同时被贯穿到了立面及门窗洞口的设计之中,为粗犷的原始的土建肌理注入一种早期工业产品特有的人性与精致。

▼空间中悬浮的夹层

纯白的钢结构、悬浮的夹层作为销售中心室内的灵魂,在室内设计中通过灯光设计、吊顶材料进一步被戏剧化。银色的吸音板吊顶被几组射灯逐层洗亮,夹层下亚克力格栅吊顶结合照明,为高冷的建筑空间注入了梦幻的艺术氛围。

▼屋顶声学天花板、夹层与灯光设计相结合

▼夹层空间

▼夹层看向建筑的尽端

“车站”作为销售中心功能与空间的延续,主要用于商务洽谈。西侧幕墙与项目中轴铁路紧邻,九米挑空,“车站”的称呼由此而来。我们在空间正中设置了一个水磨石的三角吧台,其上悬挂双面大时钟,作为空间中的核心。这里的吊顶我们采用了波形阳光板背藏灯管的做法。线型灯管透过泛蓝的半透明阳光板,挂钟、球型吊灯悬浮其中,窗外火车轰隆而过,我们想象着一个联结神秘穿越旅程的空间。

▼“车站”空间

▼空间一侧呼啸而过的列车

▼夜间的车站空间

▼火车道

▼项目夜景

本项目自2015年圣诞起,至2016年12月近一年的时间,引导块建筑室内基本完成,销售中心已投入使用。其后的一期建筑施工正如火如荼展开。

▼引导块建设图示

▼模型

▼总平面

▼A区平面

▼A区立面、剖面

▼B区平面

▼B区立面、剖面

▼C区平面

▼C区立面、剖面

▼A区展厅天窗细部

▼A区楼梯剖面细部

▼B区檐口细部,Zone B Cornice Detail

▼B区天窗细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