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师工作五年后再看律师的职业选择

 江山BQ 2017-07-13

03.webp.jpg


笔者2012年大学毕业就进入律师行业工作,并且这五年一直在同一家律所工作,也将继续工作下去,对于这个人员流动尤其青年律师流动颇为频繁的行业,在许多同行心中,我已经算是“长情”的员工。因此,身边一些有心想要做律师的大学校友,以及身边的朋友都会问我,你觉得律师这份工作怎么样,甚至是你怎么看待工作这件事情。问的人多了,我也忍不住想要把每次点滴的交流及感受记录下来。虽囿于笔者有限的执业经历,记录下来的内容未必是高瞻远瞩或新颖特别的观点,但好在这是一个开放、理解并且包容的时代,每个人在其所处的阶段都可以谈自己那一阶段的所思所想,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一、案源,还是问题吗?


江湖上或者校园中总有许多关于律师这个行业的传说,比如:初入行人员微薄的收入、开拓案源的艰难、行业的黑暗等等。其中,年轻人对于案源问题的关心又最甚,没有案源即没有收入来源,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是一个不那么容易的问题,侈谈享受生活。就笔者的感受而言,案源或许是几年前行业里谈论甚多的话题,年轻人不仅面临没有案源,老律师们还不愿意培养年轻律师,教年轻律师业务技能。在笔者刚开始工作的2012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没有老师指导你也没有人给你案件做,你只是挂靠在一个律所,向律所定期交纳“摊位费”,租用律所的办公桌,同时律所提供给你开展业务所需的各项手续,至于生活的保障、能力的提升均是“自求多福”的未知。


在时间过去近五年后,我感觉以“翻天覆地”这个词语来形容整个行业的变化也不为过,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习、愿意潜下心来做业务,似乎并不愁生存。因为有许多优秀的律所及团队根本不缺业务,缺的却是优秀、能快速学习、快速做事的人。有些律所或团队不仅提供给年轻人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可能在基本保障之外,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这个阶段相对优厚的报酬;至于业务,年轻人不缺业务做,也不缺老师的指导。做一个有心人,案源或许真的不是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个律所或团队中刚开始做的工作很基础、琐碎,想毕业就能有自己的案源,做一些所谓高大上高精尖的业务,那可能另当别论。但这样会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在刚毕业的时候就给我们“大案要案”,我们是否又能做得下来呢?一方面,如果不经历各类基础业务的练习和积累,最终难免会有“眼高手低”的嫌疑。另一方面,如果是我们渴望自己创业,自己当老板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案源会一直都是问题,但绝不是影响当前进入一个行业的因素。


二、不是所有的加班都叫加班


很多同学、朋友会问,你在律所工作加班多吗?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我想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如果说想要没有任何加班的工作或者说可以完全掌控自己业余时间的工作,律师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市场上大多数的工作都未必满足这个条件。每一个在律所工作的人,对于客户在休息时间打扰也不是毫无怨言,仍然会有牢骚,但是却也习以为常。对于客户的需求不敢说需要100%随时响应,但在客户希望律师出现的时候,尤其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律师从尽职尽责的角度出发,也是应该满足客户的要求的。


虽说律师工作加班难免,甚至一个律师如果不加班可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从侧面证明我们可能没有足够多的业务做。但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加班,除了真的业务多到实在无法在工作时间完成,被客户要求加班等等,某种程度上,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因素,不一定是一件影响决定的事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加班都叫加班。


笔者有一段时间经常搭滴滴顺风车出行,有一次搭到一位建筑设计师的车,其是一个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在车上聊天聊到各自的工作,我说,听说在你们设计行业,设计师时常为了准时出图经常连续通宵加班,是不是很恐怖。他说,他觉得还好,动辄熬夜赶图的十有八九可能是没有在上班时间画图,或者未就工作提前作出安排的那一部分人,甚至这一部分人还不是少数,但不代表这个行业本来应该的样子。


比如,就他而言,他在接到一个新项目后,会评估可能的工作量,根据每一个项目的截止日期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可能会有加班,但是长期加班到凌晨并不是常态,通宵加班更是少之又少。而对于那些时常鼓吹忙着出图连续通宵加班的设计师,很多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本来工作任务一个月前就派下去了,前三周都没有任何动静,最后一周截止日期就要出图了,才开始着急;开始着急后,可能思绪乱了还会抽空打游戏踢球聊天。在这样的工作安排下,如果同时有几个项目的截止日期都在那一段时间,不加班出图才是奇怪的事情。


虽说我们所处的行业不一样,但这位设计师道出的却也是工作中许多关于加班的真相,我自己也未能幸免。上班的时候可能忙于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比如磨洋工、刷微博微信、逛淘宝;或者在工作安排下来的时候不能有效规划工作时间,只能在截止日期前利用非工作时间去完成早该完成的工作。因此,对于加班这件事,不仅仅是这个行业忙不忙、业务工作多不多那么简单,也不是简单就以是否加班来结尾的。某个时候的加班或者忙,可能只是上班时间没有好好做事或者根本就是我们自己工作效率、时间观念、时间利用的问题,甚至是还可能与工作能力的强弱有关。所以,我们不能控制和改变强制的加班、行业特殊性要求的加班,但可以尽量通过管理自己的行为来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尽量避免“不叫加班的加班”。


三、学习,取决于你


有人说,在律所的工作是不是压力很大,竞争很激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职场中的人们,若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一份不错的差事,唯有不断进步,方能长久。虽然想得挺美好,但估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才是现实。持续学习虽是一句特别政治正确的口号,但现实中能够真正做到关于工作、关于专业持续主动学习的人,不说凤毛麟角,但也可能为数不多。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以及大多数普通工作而言,学习是遇到了就学一学,没有遇到的时候,“吃老本”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学习不难,难的是持续、不断、主动地学习。但,这取决于你。


很多人在刚开始做业务的时候可能很不熟悉,时常感到无从下手,这个阶段会主动地学习并请教他人。但在经历过漫长的摸索阶段后,许多原来陌生的东西开始变得熟悉,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能力,原来也只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工作能力这个东西通过不断地重复竟也能够获得。之后,大多数人完全可以像俗话说的那样“吃老本”,不断地重复自己已经熟悉的内容,遇到必须要了解的新东西就了解一下,但日常并不需要也不会刻意地去学习,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上述说的是平均状态,若对于专业、对于职业发展有所期待,对于工作的满足感及成就感有所要求的话,持续学习不是一个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真正地潜心投入到业务中,可能还需要经历痛苦、怀疑、郁闷,然后不断地研究和总结;不仅仅是学习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完成工作任务,可能还有工作任务衍生出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一个领域不断深挖精进,得出自己关于业务的独到见解,才所谓为专业。


四、让我们谈谈钱吧


许多刚毕业的同学都会问我在律所的收入怎么样,或者不仅仅是刚毕业那会儿关注收入,收入几乎是每一个职场人士在评价一份工作时,都会关注的指标。我自己一直都挺看重钱的,哪怕就是刚毕业那会儿工作能力几乎为零的时候。有些人会认为,在某些很好的单位,只要别人愿意给自己提供工作的机会,不给工资也没关系,甚至只要可以去上班哪怕倒贴一些钱都是可以接受的。


对我而言倒是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还没有哪个单位是我特别想去还又不给工资的;另一方面是我一直的观念及认知,唯有在自己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才能谈个人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饿着肚子的时候,理想再美好毕竟解决不了饥肠辘辘这个当务之急。可能我比较俗,哪怕有人认为我这样看重钱的观点有些短视,但于我而言却是极重要的事情,无关乎优劣,仅仅只是个人选择。


因此,对于许多同学在刚毕业的时候非常关心雇主给的工资多少的情形,我认为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如果再有能力,也希望让自己或者家人可以有一个富足的生活。但我也不认可过于关注收入,在刚毕业的时候即想着一年后工资涨多少、两年后涨多少,其他人拿多少。我一直有一个或许有些过时的观点,就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收入基本就是我们个人价值的体现,虽然有些时候会有差异,总归是符合“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个基本经济规律的。


如果雇主给我们很高的工资,我们并没有相应的能力来匹配,那这样的高收入未必能够长久,或者不排除背后掺杂了其他一些正常工资标准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还是大多数普通的你我都无法企及的。并且,在一个单位我们收入的高低甚至某个时候不取决于我们工作量的多少,以及工作能力的强弱,至少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一条主要在于把自己的收入与他人的收入进行比较时。这个时候,我觉得不与他人的收入作横向比较,而是与自己过去的收入、能力以及期望值作纵向比较会比较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及成长。


工作了一些时间,再与周围一些职场前辈们交流后,发现一个可能不那么招人待见,但又必须承认的事实,决定我们收入多少的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影响我们收入水平的可能还有我们的学历背景、我们背后所代表的资源承载、我们所展现出的让别人觉得的可能性等等,但又只有工作能力和表现部分,是我们自己可以主观决定的,也即普通的我们可以努力和拼搏的那一部分。


在认清这样的现实后,我们如果再把自己的收入与他人做横向比较,很多时候除了徒生烦恼之外,对于本身的成长可能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比如,一个在我们心中工作能力远不如我们的人,结果拿的收入比我们要高,甚至高很多,我们会作何感想?正如我上文说到的,决定我们收入的不仅仅只是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甚至我们眼中的工作能力与工作表现未必等于领导、雇主眼中的工作能力与工作表现。因此,这个时候选择不知道获许更有利于摆正自己的心态。


为什么要说就收入不做横向比较,但可以做纵向比较呢?因为我们自己内心对于收入的期望代表了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如果我们所得到的收入在自己期待之下,意味着我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了,有可能是雇主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价值,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价值,无论是哪一种,处理不好都可能影响我们专心做好工作的心态,但与与他人收入相比较来说,这只是与自己内心的期待比,相对简单及容易调整;如果是我们得到的收入超出自己的期待或者基本持平,属于各方认知比较一致的情况,当然也不排除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认知不足的可能,但只要我们认为老板认可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可能比较容易潜心投入在做的事情中,这样对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可能是最有利的。用鸡汤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我们自己职业的选择和走向,其他人的标准,说真的,可以了解知悉,但绝不会影响自己做出的决定。我认为不同行业之间关于收入的比较应该同理。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觉得关于职业的选择或是人生道路的走向,就是一个不断让自己心智变得更加成熟的过程。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现象背后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或单一元素的考虑,需要不断考虑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至于选择做什么事,成为什么人,需要不断权衡和比较,从而选出选择当时自己最想要的那一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