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骥才:河南是中华文化的根 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要有情怀

 wps0321 2017-07-13

冯骥才题写“郑州应是有福地”送给读者

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 秦华/文 李焱 白韬/图)“我认为中国的小说大厦,是靠四个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是长篇的柱子,一个是中篇的柱子,一个是短篇的柱子,一个就是小小说的柱子。小小说这个柱子是不是坚实,是不是有力,还需要大家进一步努力。这个柱子因为在中原,因为在郑州,所以,我特别来到这个会上,向小小说事业的创造者们表示敬意。”十年前,冯骥才在“中国郑州·第二届小小说节”上做了“小小说让郑州扬名”的主题发言。十年后,他再次因为小小说来到郑州。

昨日,冯骥才分享了他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和民间文化保护的许多看法。冯骥才说,他和河南的渊源很深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在朱仙镇启动的,开封的“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是他促成的,河南的很多传统古村落也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小小说的顾问,这次能来到郑州见证小小说的颁奖盛会非常高兴。

冯骥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之后,他欣然题写了“郑州应是有福地”送给读者。

谈河南文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在朱仙镇启动的

2001年,冯骥才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一做就是13年。冯骥才说,这项工程的起点正是河南朱仙镇。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我们计划是在2002年正式启动普查工作。2001年的时候,朱仙镇搞了一个国际年画节,我带了一批专家过来参加活动,开幕式的时候,镇子里有几万人赶来了,把活动现场全部围起来,大家都非常为自己的民间文化骄傲。当时我坐在主席台上往下看,看到很多老百姓甚至站在房顶上,站在墙上,这种热情、热切,让我很感动,我当时就和民协的人商量,我们就在这儿率先启动吧!”

冯骥才说,这些年来,他为文学来河南不多,几乎都是为了民间文化,跑了河南的很多地方,开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是传统古村落。“中华民族的根在河南,中州大地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腹地,文化非常深厚,在已公布的4批传统村落名录中,有4153个村被纳入保护范畴中,河南所占的比例很大。目前,还有一批正在申报中的。”冯骥才很自豪地笑言,河南的很多传统古村落都和他有很大的关系。而把开封作为复兴节日文化一个基地也是冯骥才印象极为深刻的事。

“清明文化与开封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早在北宋时期就达到了发展的高峰。”20岁就发誓要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冯骥才,对《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致熟悉异常。当时复兴传统节日文化时,他立刻就想到了清明上河园。

谈文学创作手机阅读盛行的当下,为小小说发展创造了一个良机

近年来,由于身体问题,冯骥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有所减少,放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时间日渐增多,作品也不断推出。

冯骥才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他的经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财富也是它的经历和传统。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冯骥才称之为自己的“四驾马车”。冯骥才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课本,如《挑山工》《珍珠鸟》等。“如果真爱自己的文化,就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情怀。”冯骥才说,“我的每一本书,都来自一种情怀。情怀不是你走进它,而是它走进你。如果我们真爱我们的文化,就应该让它走进我们心里。”

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小小说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冯骥才先生既是倡导者,也是实践者。其创作的《俗世奇人》系列小小说共36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优秀传统,刻画了36位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堪称中国当代新笔记体小说的典范之作。

谈及小小说在当下时代环境里的生命力,冯骥才表示:“因为手机的原因,人们现在喜欢短阅读。如果满屏的文字,读的人就有点不耐烦了。这样为小小说创造了一个机会,客观上是小小说发展的一个良机。我觉得河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就是推动,几十年来一直是很敬业,而且坚持着一直在推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小说的作家参与进来,我觉得应该可以期望小小说会迎来一个比较好的时代。”

谈文化发展应当引领年轻人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文化

今年3月7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冯骥才表示,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消费文化“抢夺眼球”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应当引领年轻人在当代生活中亲近传统文化。

在谈及郑州本土的文化如何发力时,冯骥才特意强调,要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对文化的热爱,“这其中重要的是教育,而这个教育不是指课本,因为文化最重要的是体验”。这些年来,除了身体力行地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冯骥才始终坚持培养年轻后辈。“在教育方面,我注重两个因素。一是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是视野,秘鲁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说过,‘作家最重要的是视野’。在我看来,做文化也是如此,要有思想的视野、知识的视野,方能做好。”

在冯骥才心中,文化的事是民族的事,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我国是文化大国,最高决策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态度很坚决。对我们这些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来说,就要像武训办学一样,不断呼喊,把知识分子的先觉想法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

“文化更需要志愿者。”冯骥才认为,消费的时代,往往要用消费来拉动经济,刺激人的物欲,但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终极追求,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成为志愿者,承担这种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