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坛坛的第100件旗袍

 竹香书屋 2017-07-13
2014年工作室开始有系列的旗袍。从LV的方格到千鸟格,以及水墨画素材中设计黑白系列旗袍。总想用一些现代时尚的图案做出穿越民国风尚的袍来,也常常惊讶,民国年代的袍服图案和今天的流行也没有什么差距。

  自已最喜欢的连袖老袍一直是心里末解的迷,那时的裁缝是怎样做出圆肩细小的袖,手臂下绉折刚刚好,不太多。这样的问题从开始做袍就一直在思考,翻阅很多以前的老裁剪和美式结构,从中了解连肩袖是中式服装的特色,圆润的肩头带着东方的柔美,又能满足手的活动自如。带着问题做袍,才能在某个时刻解开迷题,想明白这些工艺的制作,对于制作老袍我是带着一串迷题的,在时间的积累下终于有了信心去做,折腾了三个晚上才真正开剪,那几天伙伴们总会笑我的傻劲,过去的袍值得这么费脑去做。而我想表达的是用现代裁剪技术与过去老裁缝的智慧做出自已真正理解到的。做袍没有捷径,只有不停地尝试不断修正再总结。民国连袖长袍里都会一个件贴身的衬裙,有吊带式和背心式,衩比外袍高,两侧装饰蕾丝花边,只有走动才随侧摆隐隐约约可见那份由内而外的讲究。这样的旗袍或许是那时最时尚的,也正如张爱玲曾在更衣记里写过,民国袍是当时的时装,它也从来不自称传统,总是以“革命者”和“新派人”的面目出现,激烈地反对着“上衣下裳”“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倡导着自由、民主、平等。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强烈革新意义的服饰,在意蕴上反而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雅文明。

  也曾在收藏家老师那里看到过非常精致的花边旗袍,盘扣小到仅仅做为扣子的功能出现,小巧而似乎隐没在旗袍中不易察觉。民国后期的旗袍更是省到极致,盘扣省了,线香滚边出现,几乎都没有了点缀。身型轮廓线条略突出,细腰丰臀的造型出现在台湾香港六十年代。传统的如意贴花工艺出现在当时的明星旗袍上。从1950到1980年这样的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服装是空白的,而这30年旗袍以时装的概念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舞台上。所以,旗袍代表的是一种时装,一种东方与西方的冲撞,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性感,从胸省与腰省的工艺裁剪间显现。

  因为爱旗袍更爱关注民国的人物,从宋美龄传记里可以看到极尽奢华的旗袍装扮,她曾说过:“我会在各大场合穿上极其华丽的旗袍与漂亮的皮鞋让每一位从身边走过的绅士都捐出比我身上服装更多的钱去救助灾难中的人民。”而宋庆龄曾说过:“我不愿穿太华丽的服装,因为太奢侈的装扮与这个多难的国家会格格不入的。”所以同为两姐妹,都喜爱旗袍,穿袍的风格相差甚远,前者是摩登的人物,后者是内敛沉静之美。

  还有感谢一位大师用尽一生的努力写出《中国服装制作全书》,从细节工艺中详细地记录,这本从网上找到的资料成了自已的学习帮手,从中体会大师的认真与严谨,收获前人的经验。但无论怎么努力,要做好一件表现身型尺寸刚刚好的袍也是不容易的,要贴切地包裹女性的身姿,功力的道法自然还需时间的沉积,实现身型的软雕塑,这样的体会与感悟常常在心中不断勾画,从实践中修改完善。在生活中有时遇到穿合体裙装的女性,我会反复地在心里勾勒侧身的曲线,揣摩版型的制作效果。

  从制作袍的时光里,收获很多制作工艺,也领略民国的时代人物,品她们穿袍的个性与风格,渐渐地生活简单而平静,每一天思考与手工并行。工作室不大从一个人的手工到三个人的工作坊,我们有最好的摄影老师为坛坛拍摄旗袍,朋友们友情客串当模特,旗袍在老师的眼中又再一次被创造,让袍更有意境。也在网上认识做袍的老师,总会在我困惑时给我好的办法,耐心地讲解。这一路认识的朋友成了前行路上的一束束光芒,温暖着小小的手工坊,这一生做一袍足矣!

摄影 东方海痕 
 (老袍连肩袖旗袍由君子周不比拍摄)
模特 彭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