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分已经提及了钓竿,浮漂作钓时的选配等临场应变,这期继续对线组,钓饵,钓法等临场应变的经验继续分享。 一,线组的应变 钓线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强度。当然种类,品牌不同,同号的线强度也不同;同一品牌、种类的钓线,号数越大,强度越大,线径也就越大(粗)。那么问题来了,越粗的线,鱼要将带饵料的钩吸入口内,其难度就越大,对上鱼是非常不利的;越粗的线在水里被鱼发现的可能性会更大,易导致鱼的警觉升高。因此,在选用钓线时有个原则,在能承受你垂钓的对象鱼的拉力强度下,越细越好。也就是线径相同,拉力强度越大的线才是优质的线。 为了能钓大鱼,很多初学钓鱼的朋友往往会选择较粗的钓线。但是,粗线得参考钓竿的承受强度为上限,不要盲目用更粗的线,爆竿可不是好玩的事。 现在多数钓友手竿都是台钓线组方式:主线+子线,线组中最脆弱的环节就是子线,它能保证竿和浮漂的安全。 当作钓时出现以下情况: 1.经过实际垂钓对象鱼比原本想象的小很多时,果断更换更小的线组作钓,如钓的对象2~5两的鲫鱼,主线上限控制在1.2左右,子线上限控制在0.6左右,这样可以保证鱼儿易吸入,浮漂信号表现会比较真切。 2.鱼儿中钩时为下唇,唇外,甚至在鱼身体其他部位。此时,表现为钓顿了,除了浮漂处理钓灵一些之外,缩小线组也能使浮漂信号更为灵敏。 3.对钓场鱼个体认知不够:以为都为小个体鱼,实则不然。但经历大于1次切线后,这就不细说了,逐级往上加大线组,但是有个原则,必须得是你的钓竿承受强度的上限。 不过,据目前市面上的钓竿来说,最多也就有个顶钓值的理论标称,其中的虚实,在下就不便过多言论了。 二,钓饵的应变 拿大家野钓来说,目前大家对自己的饵料基本就养成了习惯,也就是说平时出去钓鱼,基本就那几样饵料不会变。 1.肥水用素饵,瘦水用荤饵。这个概念应该比较清晰,当你计划去某钓场作钓,最好提前询问钓场情况,包括水深浅,水质如何、鱼种类、个体大小、是否偏口,能有适口饵料味型推荐那就更好了。如果不知道,自己探钓,那么建议你带多几种味型,包括蚯蚓这些,还最好打多几个窝子。 2.钓鱼饵料讲究的是诱钓结合,假设你直接搓大饵抽窝子,拜托,野钓还是用窝料打窝吧,毕竟野钓的鱼密度低很多,需要足够的食物诱惑才能尽快聚鱼; 习惯搓饵作钓的钓友,假设中鱼间隔时间明显缩短,中鱼频率在明显提升时,可尝试转变采用拉饵,没准会让你中鱼频率更高; 3.根据钓场鱼儿食性调整。曾与朋友在四川一饮用水库钓鱼,此水库鲫鱼密度不错,因为水瘦,个体偏小。但放弃粉饵,采用谷物类饵料作钓,鱼的个体立竿见影,个体直接提升。从密度还算不错的瘦水水域,粉饵容易吸引个体小的鱼儿抢食,但谷物类,如麦子,玉米这些,个体大一些的鱼儿是不会放过的。 4.不拘束用饵,前提是别违法。相信大家对蚯蚓都不陌生,在寒冬季节或某些特定水域,效果就会比粉饵效果好。再比如用小鱼小虾钓肉食鱼等等等等。 以上纯属个人对饵料的主观认识,绝无贬低或炒作某种饵料的意图。 三、钓法的转变 1.在野钓中,手竿守钓要转变,可以选定主窝副窝,在自己经验范围内认为有鱼的钓点做多几个窝,大家熟知的谷麦钓法就是典型的走钓。“哪里有敌人,就去那里阻击它”,这个对台钓爱好者来说比较牵强了点,钓具偏多,行动不便,毕竟传统钓法钓具相对少些,走钓更为方便。这里其实对钓位的选择有一定的暗示,此处就不细说了,后期就对钓位选择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2.随季节转变而转变,到了寒冬,鱼多往深水区栖息,那么手竿的长度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少用甚至弃用手竿,采用矶竿或海竿深水域作钓对渔获更有一些保障。具体有矶竿小爆炸,海竿大爆炸以及串钩钓。再比如,台钓对流水水域施比较困难,遇到流水,果断重铅躺底或者采用溪流钓法,甚至直接无漂绷尖钓,不要顾及自己的钓法,临场适用才是好的钓法,这就是你该有的转变。 3.当作钓水域有乌鱼,鲶鱼甚至甲鱼等肉食鱼时,不要怕麻烦,备几副手线兼顾起来,可能惊喜等着你。 四、钓鱼时间段的应变 不管是池钓还是野钓,杂鱼活跃的时间段,鱼开口的时间段在不同季节还是有一定规律的。特别是夏季白天温度较高时,白条,麦穗鱼非常活跃,而鲫鱼、鲤鱼又难于开口吃饵。一般在傍晚6点左右,白条开始上浮,小杂鱼们也不怎么闹窝了,出钓时机的把握,就得根据常规白天钓做些调整。如白天的早晚钓,有条件的也可以夜钓。拿池钓(黑坑)说吧,明知白天不开口,小药也尝试了无效,那么会不会考虑换换作钓时间段,花了钱,还上不了岸,给淹死得不要不要滴,多不好嘛,当然土豪钓友请忽略! 本文原创 授权钓鱼十年及相关联平台发布 学习更多钓鱼技术、经验,技巧,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钓鱼十年 或搜索:diaoyu23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