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习俗中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和意愿

 GXF360 2017-07-13
饮食习俗中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和意愿

饮食习俗中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和意愿

许圣义许昌浩/文

由于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原饮食习俗也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农村,家庭的日常做饭任务一般都由妇女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妇女同男子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辛苦的田间劳作之后,妇女同男子一样疲惫不堪。这时,男子可以洗去泥土,躺下休息,而妇女却要烧火做饭,开始了更为辛苦的家务劳动。从人们的思想深处来说,认为做饭本来就是妇女的职责,男子没有这样的劳动义务。

做好饭后,妇女要用双手将饭端给公公婆婆、丈夫、孩子。自己剩多剩少,从无怨言。这种日常饮食习惯表现了中国妇女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也反映出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有朋自远方来,人们会按照长幼有序的礼仪为客人敬茶敬酒。以礼待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不分长幼,按职务高低顺序的待客之礼,又反映了封建的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豫西风俗,新娘到婆家后,要喝一碗大伯子(婆家哥哥)搅的面疙瘩汤,俗语有:“喝了大伯面疙瘩,孩子生了一扑拉(一大堆)。”在婚礼进行中间,人们用花生、核桃、红枣、桂圆等水果撒床。孩子出生以后,父亲要到孩子的姥姥家去报喜。男孩女孩报喜的标志不同,数量也不同。姥姥用鸡蛋、挂面、红糖等物作回礼,往往是男孩多,女孩少。农历正月初二,出门的闺女要带孩子回娘家,姥姥给外孙儿的回礼是枣山馍,给外孙女的回礼是枣花馍。枣山枣花馍的大小不同,所蕴含的意义也不同。这些众多的饮食礼俗,是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的集中表达。

中原劳动群众淳朴善良,富于幻想。他们在众多的饮食习俗中,通过各种方式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亲友的美好祝愿。

在日常饮食习惯中,人们吃菜忌用三、五盘,因三谐“散”音,怕亲戚朋友失散分离。五是祭鬼设供的数量,活人吃五盘菜,也不吉利。吃饭忌敲碗,怕穷气,唯恐堕落到乞丐的境地。送朋友不能送梨,吃梨也不能分吃,因“梨”与“离”同音,送梨和分梨吃属于犯忌。丧宴忌用酱油做菜,因酱油颜色发红,于丧事不吉。婚宴多用红色菜肴,预示婚礼吉祥顺利。除夕之夜,人们要在面条锅中下饺子,此饭称为“金丝缠元宝”,希望来年招财进宝,大福大贵。迎娶回门时,食盒中需放四样青菜,祝愿新婚夫妇的感情四季长青。把娶亲用的公鸡母鸡卖掉换盐吃,说明夫妻有缘(盐)分,能够白头偕老。生子时,家家要吃喜面条,此称“长寿面”,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做寿时,晚辈要给老人做寿糕,寓意老人高寿,祝愿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豫西南风俗,新婿回门时,要给岳母送去猪腿羊腿。返回时,岳母还要拿一条猪腿或羊腿作为回礼,这叫有腿来,有腿去,表示两家常来常往,亲情不断。

在中原地区,人们普遍把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和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看作是一年中的三个团圆节。每到这三天,人们要吃饺子、吃元宵、吃月饼、吃火烧,以此求得阖家团圆,和睦友好。

这种寄托愿望的例子在中原饮食习俗中还有许多,它作为一种心理民俗现象在民间广泛流行,代代相传。这些美好的祝愿不仅是人们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也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原民间饮食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千百年来,特别是旧社会,人们重男轻女,从婴儿降生就开始,男女有别,对女孩的歧视从月礼待客时即让人看出端倪。

《诗·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意谓:生下了男孩,让他睡在床上,为他穿衣又穿裳,给他玩白玉璋。他哭的声音很响亮。长大后盛服辉煌,不是国君便是王。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紧接着的一段云:“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议,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意谓:生下了女孩,让她睡在地上,为她裹上褓被,给她玩纺线的瓦锤。教育她要谨慎柔顺,料理家务会做饭,不给父母添麻烦。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由此“弄璋弄瓦”就成为生男生女的代称。古代别人家生了孩子,要表示祝贺的时候,常常要说“弄璋”或“弄瓦”之喜。旧时写请柬时,生男孩的写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写为“弄瓦之喜”。璋是美玉,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有这样一则小笑话:古时候,张员外听说刘员外添了孙子,特地跑来祝贺:“刘仁兄,恭喜,恭喜!”刘员外一听马上声明:“恭喜不得,生了个丫头!”张员外听了才发觉自己所得的消息有误,马上改口道:“那——也好,也好!”这时恰好门前吆五喝六抬过一座四人大轿,里面端坐着一位夫人。这位夫人见张、刘二人都朝轿子张望,就说到:“有啥好看的,四个‘恭喜’抬着一个‘也好’罢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解放后,“男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成为共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孩上学、就业、参政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早已成为常态,巾帼不让须眉随处可见,歧视漫待女性的陋习被尘封于历史的记忆。特别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人们不再过分计较男孩儿女孩儿的不同。况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俗称“父母贴心小棉袄”的女儿可能更孝顺更贴心更值得依赖,因而,歧视女孩儿的现象已经渐行渐远。如今,在豫西南,生女婴的家庭,同样热热闹闹地呼朋唤友,兴高采烈,待米面客,摆满月酒,煞是喜庆。如今,在城市居民当中,渴望生女孩的家庭越来越多,即使未生女孩的家庭也希望再生一个女孩,甚至冒着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风险,千方百计抱养一个女婴,以求天伦之乐,以解老年养老之困。如今民间有俗语说“儿子像建设银行,闺女如招商银行”,形象地比喻了当代中国女孩越来越金贵的情形,颠覆了旧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陋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