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完这篇文,我打算去把辣么长的《战争与和平》好好读完

 浮生偷闲 2017-07-13

我本来是想找一张《战争与和平》的图片

结果被下面这幅图逗乐了

?

居然会有人真的拿本书去秤一下

然后我查了一下,3 磅 14 盎司大概约等于 1.75 公斤!

也就是说,这本《战争与和平》重量大概是 3.5 斤!

想象一下拿在手里时那种“累觉不爱”的感觉吧……

然而

?

所以,我打算来讨论下今天为什么还要读这本巨著

《战争与和平》

先来个视频

微信君本来请咱们的刘编辑给视频作个翻译,没想到尽职尽责的刘编辑以自己俄语文学的专业经验,以及从文学编辑的角度,把整篇文案撸了一遍,真是喜大普奔不明觉厉其实是他觉得这个视频有些过于不严肃……所以,接下来大家就一起看刘编辑写的文章吧。视频并不很难,大家应该都可以看个七七八八的……

对了对了,欢迎大家在文末发表评论,告诉我那些你使尽洪荒之力”也没能看完的文学巨著以及原因,我们将从中选出八位留言精彩的读者,随机赠出译文社好书一本。评论有效时间至 2017 年 7 月 13 日晚 24 时。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战争与和平》

原刊于openculture.com

- 声明:如需载先请私信联系 -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是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所写、以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国为背景的一部史诗巨著。但这部巨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一个“不幸”的文化角色:出没于各种以“读不完的书”为主题的榜单中。至少在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或是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aard)的《我的奋斗》(My Struggle)之前是这样。


从上到下依次为《战争与和平》,《无尽的玩笑》(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将引进出版简体中文版),和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奋斗》简体中文版。厚度大家可以自行比较一下……

《战争与和平》令人生畏的长度和叙述的复杂程度都可能是让人望书止步的原因,即使单从体量上看,这部著作和早期的英语小说家塞缪尔·理查德森(Samuel Richardson,他的书信体小说《Clarissa》长达百万字)、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上海译文于 2015 年出版的简体中文版《没有个性的人》页数为 975 页)和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他的长,就不用提了吧……)那几部出名的长篇作品相比,并不能算太显眼……更别提那部朱尔·罗曼(Jules Romains)所作的 8000 多页长达 27 卷的《善意的人们》(Men of Goodwill)。


《没有个性的人》

罗伯特·穆齐尔

张荣昌

说到普鲁斯特,必然会想到《追忆逝水年华》中的“玛德莱娜瞬间”,这部巨著不需要你认认真真的去阅读每一卷,但同样可以从书中找到你喜欢的精髓片段。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其歌剧式的宏大文本贯穿着各种完全不同的情节,场面之大,让你几乎不可能仅仅沿着其中一条脉络从头读到尾。

“如果有人说,他可以跳过‘战争’部分仅看‘和平’部分那么他一定是个白痴。” Philip Hensher 曾在《卫报》上如是写道。Philip 曾发誓说一个人读完《战争与和平》“最多只要十天”。如果你不带着恐惧和偏见,然后赔上你的休假时间,一切都很有可能。(但是“你可以在一周内读完《战争与和平》吗?” Tim Dowling 在报上的同一页中挪揄道。)

托尔斯泰描述的,被法国皇帝压制的沙皇俄国那令人难以忘记的心里描写,至今仍是俄罗斯文化的一块基石。如果没有这样的描写,也许也不会有后世的《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帕斯捷尔纳克著)和《 1914 年 8 月》(August 1914,索尔仁尼琴著)了。


《日瓦戈医生》(上 / 下卷)

帕斯捷尔纳克

白春仁 顾亚铃

“《战争与和平》的确是一本很长的书,但是同时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令人激动的审查,书中充斥着那些随处可见的、最深层的、最现实主义的人物。” Brendan Pelsue 在 TED 中说道。就像那个时期出现的很多比较厚重的小说一样,《战争与和平》最初也是在一本杂志上连载的,但是托尔斯泰起初并没有想写如此长的一本书,也没想到为了这本书,竟花去了自己人生中整整五年时间。其中关于十二月党人的故事,则是通过描写“微小的生命在这些历史事件的漩涡中如何生活”来展现宏大而全面的历史观。

Pelsue 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修辞学的例子,但是对大部分无法专心致志投入的普通读者,可能多少还是会提出反驳。Pelsue 认为《战争与和平》中没有主人公,没有类似于安娜·卡列尼娜或者伊万·伊里奇这样会重头到尾出现的人物。

“实际上,读者进入了一张巨大的连锁反应网,这张网由一系列的人物关系和关于爱与战争的人类本性的问题交织而成”。


2016 年 BBC 版英剧《战争与和平》人物照

或许,当放下小说《战争与和平》,在所有你不读书的时间段,同样,你还是有可能会被牵扯进上面所说的那张网中。所以,读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结局?“玛德莱娜瞬间”(在此并非冒犯普鲁斯特)没有人能够,或者说,没人可以对一本文学著作做出一个足够完整的总结,然后说:只需要看这个总结而不需要去阅读这本书。也没人可以对一本书下一个决定性的定论。值得肯定的是,Pelsue 在 TED 演讲中也没有这样做。

Henry James 曾轻蔑地点评说这《战争与和平》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个巨大、松松垮垮的怪物”,或许它也不像托尔斯泰所抗辩的那样,是一部史诗或者编年表,而只是一本典型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只是“托尔斯泰所有想象力之和,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仅仅靠过度的吹捧,能制造出伟大作品嘛?除非去阅读作品本身,否则不论十天或者十年,我们都无法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真谛。或许,这句话可以用在太多的史诗级著作身上。可以确定地说:除非从头至尾读过两遍《白鲸》,否则你根本无法理解这部作品。悲哀的是,托尔斯泰这部伟大的作品,对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一部可以略读的书(或者仅仅去看改编的电影)。

《战争与和平》并不是一部能让人开心的作品,有时候读起来有种说教式的、让人恼火的无聊和沮丧。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否定托尔斯泰,就如托尔斯泰否定莎士比亚一样——他把游吟诗人称为“一种巨大的邪恶”。但是这要建立在已经阅读过作品之后。那些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之所以拒绝让其他人忘记这部作品,其中必定有合理的缘由。

(完)

以上编译自:openculture.com。原标题:Why Should We Read Tolstoy’s War and Peace(and Finish It)? 编译:刘晨。如需转载还请私信联系。


以下为刘编辑想说的一些话:

虽然刚刚说过无法给一部巨著做总结,小编还是想和大家剧透一些。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残忍的现实主义不同,托尔斯泰想表达的,是一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博爱。这种爱不是圣人才有,而是每个人,每个信仰上帝的人,每个心存善念的人,无论是王公贵族,抑或市井小人,无论男人,女人,美貌也好,丑陋也罢,都能拥有。这种爱或许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理想,无论在《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还是《战争与和平》中都有体现,而且体现在许多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人身上:玛斯洛娃、安娜的丈夫、小安德烈公爵等等等等。

而且,托尔斯泰的文学,我觉得更多是讲求顿悟的。这些人的确本就纯洁,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那种爱,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悄然触动:安娜的丈夫看到安娜奄奄一息的瞬间,饶恕了她也饶恕了自己;玛斯洛娃在礼拜之后拥抱乞丐,并发自内心地为他祈祷;安德烈受伤倒地时的感悟,突然产生的对战争的疑惑……

《战争与和平》依然延续了托尔斯泰的风格,故事的主要线索都发生在贵族世界,开场就是一场盛大的贵族聚会。原谅我实在不能记住这些贵族的姓氏,聚会的主角是库特金一家(这家人,差不多全是败类,至少我很讨厌这家人)……女主人同样叫做安娜,是一位皇后身边的红人。然后在这个场合下引出了主人公之一——皮埃尔,一个沙皇俄国最大贵族的私生子,从小生活在法国。这时的他天真,倔强又自卑。而聚会的话题集中在一个搅动了整个欧洲的人物身上——拿破仑。

有意思的是,在俄国贵族中,一直对拿破仑有着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大逆不道,一种认为他天纵奇才,而且几乎所有贵族对拿破仑的态度,都随着沙皇亚历山大皇帝的态度在变化。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这场贵族的聚会,差不多把所有主要人物都拿上了台面,即使没有出席,也被其他人提到过。当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但现在想来,这个手法安排的确巧妙:一切仿佛有因有果,有着千丝万缕微妙的联系,但又用语言难以描摹。至少我觉得一时语塞,只能在此感慨大师的才惊绝艳。上面也提到过,读托尔斯泰,也许真的没有主角,也几乎不可能沿着一根主线读完全书。

然后,一切情节仿佛按照正常的进程发展着,夜夜笙歌,歌舞升平,贵族们奢靡的生活就是如此,即使前线大战一触即发……中间有个小插曲,小安德烈公爵和妻子的争执,或许让每个男人都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我们爱她嘛?当然爱她,可是我们同样有自己的梦想,然而当不被爱人理解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纠结……再次语塞。或许这也曾是托尔斯泰自己的经历吧。

接下来,是老公爵的死,让皮埃尔的人生彻底改变。从不谙世事的小青年,到一个终日沉湎于酒色的纨绔子弟,然后和海伦(库特金家的女儿)结婚又不堪忍受妻子的背叛离家出走。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导师,以为宗教可以改变自己,却在表面做着好事,另一面继续着腐朽的生活。当祖国临危,皮埃尔身上终于爆发出俄国人勇敢的品格,他选择留在莫斯科伺机刺杀拿破仑。结果事与愿违又被俘虏,接着与俘虏老兵建立友情,又亲眼目睹这些士兵悲惨地死去(也许是种解脱),直到后来与娜塔莎相知相爱。三言两语很难描述他的曲折经历,只是这每一次改变,都让人不知所措,不知该喜该悲,对他又该爱还是该恨。

我想皮埃尔代表着托尔斯泰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他本人某种程度上的写照。只是最后皮埃尔得到了幸福的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愈发痛苦。他们都无奈地处于社会顶端,都不想进入这样的圈子,可命运让他们无法选择;他们都有着善良的心,想为人民甚至为世界做出贡献,可总是事与愿违,身份的束缚加上对生活的无知,让他们的愿望与现实越走越远。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安德烈公爵,父亲曾是权倾朝野的大贵族。他本可以在后方安享生活,却不顾怀有身孕的妻子毅然冲上前线,最后身负重伤被法军俘虏。妻子也在思念成疾中艰难产下幼子,自己则死于难产。而安德烈公爵在倒下的瞬间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死去的士兵到底有什么罪过,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是的,我再一次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确上帝为人间带来了福音驱走灾祸,可是这些灾祸又何尝不是上帝带来人间……战争与否,全都取决于那两个站在俄法两国社会最顶端的两个男人,可是这两个人的决定就是对的嘛?即使是对的,他们任命的这些人,这些大部分是酒囊饭袋,只知道争权夺利的混蛋官员,又能够完全贯彻他们的决定嘛?

问题接踵而来,他却找不到答案。因为答案他不敢去想,这答案将颠覆他全部的信仰和人生观。

经历千辛万苦回到家之后,他意志消沉,万念俱灰,只想安心教育儿子,弥补对妻子的愧疚,了此余生。但是一次他看到一片森林,先是觉得死气沉沉,一切都将归于死亡,后来又觉得树木在嘲笑他,最后又由此领悟了新生,决定再次找回自己的幸福。虽然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更不知自己是不是一个有资格拥有幸福的人,但是他知道,他爱娜塔莎。

可是命运弄人,库特金家的儿子又乱入了……这个混蛋在安德烈休养的那一年成功勾引了年幼无知的失足少女娜塔莎……于是安德烈重燃的生命之火,让他又一次回到前线去燃烧。第二次俄法战争中,他再次负伤,这一次他没能死里逃生。尽管被救回后方,又与妹妹和娜塔莎重逢,可还是难逃死神的拥抱。安德烈公爵,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托尔斯泰自己的写照。他们都少年英才,有自己的思想和名留青史的抱负,也选择了走到战争的第一线,或许,托尔斯泰理想中的自己大概就是安德烈那样的人吧。整个故事中,安德烈给了我最多的感动和感悟,无论他与妻子、与皮埃尔、与父亲、与妹妹、与娜塔莎甚至与树木的交流,都那么富有哲理。遗憾的是,他最后却是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死去……

再说说文中里几个我认为代表了在沙皇俄国社会中各种阶级的典型形象吧。

首先是鲍里斯,曾经清贫,那么有志气,那么有理想,后来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鸢飞戾天者,竭尽逢迎之能事,对曾经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老友,曾经许下山盟海誓的娜塔莎,都统统被他抛在脑后。他左右逢源,嫌贫爱富,为求高位不择手段,却不肯冒一丝危险,在国家最艰难的时期从未走上前线。他代表俄国一大批年轻的贵族,出身并不算显贵,却在官场看出了点端倪,懂得选对边,跟对人,巴结逢迎才是王道的道理,于是抛弃了信仰和当初的执念。也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无可厚非,只是一个大好青年……总让人不免扼腕。

其次,是玛利亚公爵小姐。她是在宗教高压下被严重束缚的虔诚教徒,善良,怯懦,没主见,对一切都选择逆来顺受。生活在痛苦中,而痛苦又不能表达出来。每每看到玛利亚公爵小姐的时候,总让人有种窒息的压抑和同情,也许不懂宗教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那种感觉。我也同样难以理解。不管宗教对人心灵净化可能有着种种好处,但如果过分虔诚以至于压制人性,那也许宗教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吧。我这么觉得。

书中还有一些令我记忆深刻的细节,最突出的就是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的书信。我想单单用虚伪和令人作呕已经难以表达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欧洲,前一天兄弟相称,后一刻便挥刀相向,为满足自己私欲的皇帝,却能找出冠冕堂皇的借口。

这场战争应该说是没有正义的一方的。俄国是被动的,苦难的,可其实亚历山大企图称霸欧洲的愿望也早已有之。而且,虽然最后俄国胜利了,代价却实在太惨重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已是难以承受的,何况俄国应该是以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代价换取了法国人的失败,还有化作一片废墟的莫斯科。总之,虽然托尔斯泰在书中一再强调,两位皇帝在战争中并不起什么作用,一切都是历史的棋子,可还是能看出,天下乌鸦一般黑,帝王永远不可能真正站在最底层的利益上思考。

最后,谈谈托尔斯泰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地方吧。两个字:顿悟。最开始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我真的不太适应,觉得实在太突兀,无论是安娜,安娜的丈夫,渥伦斯基等等等等,人物性格的变换都来得那么突然。但是渐渐看了《复活》看了《战争与和平》,忽然觉得一切又似乎顺理成章了,人生不就是在某个瞬间,某个地点,有了某种体验而顿悟的嘛?正如开篇所提到的那些场景,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顿悟时散发出的光辉。

希望每个人今后的人生也都可以多一些这样的顿悟。(完)


推荐下另一套好书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全八种九卷)

(布面精装插图本,当当独家定制版)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荣如德、娄自良等|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