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让用户成为数据的受益者

 文武不全 2017-07-13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谈如何构建“高校数据生态体系”:

让用户成为数据的受益者

刘承功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个高校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成为了新的宝贵资源。


数据资源是信息化流程的工作基础,也是服务创新的核心。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任何大变革,都离不开对数据业务的进一步加工和优化。”在“第二届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提出了“面向服务,数据先行”的理念,并阐述了高校数据生态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重建高校管理及业务流程,从而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占取先机。


刘承功认为,传统的高校业务正在发生变化,“比如传统文档、资料再加工成为资源‘知识化’;很多非结构化数据的重要性凸显,如网络教学资源、视频资料、科研数据等;同时,大量Wi-Fi、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使得大量微观数据触手可得……信息化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高校数据生态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观念,缺少全局的观念;数据来源很多,缺少真正有效整合;技术标准还不统一,推广示范效应差;数据孤岛林立,数据来源分散,采集困难多;数据融合困难,存在壁垒和发展不均衡;不同教育领域数据存在脱节现象等”,如何打造数据生态,是需要从“概念、规范、标准、技术、应用”多方突破的。


他指出,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向促进大学改革的深层目标发展


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正在从数字校园迈向智慧校园,数据融合、流程重组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智慧校园需要完成“三个转型”,包括数据化、服务化和智慧化。完成数据化过程是创新精准服务的基石。在信息化建设中,基础数据平台和共享库是存储数据的核心载体,保存的是来自各个管理系统的职能数据。在数据化过程中,这些只是“原子”数据,只有通过有效组织,才可以形成管理者比较关心的数据化形式。


信息化的本质是对流程的再造,高校信息化过程是改变管理观点、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的过程。可以说,未来高校“数据生态”的构建过程,将伴随着高校流程改造的许多重大变革。


那么,数据生态核心要素有哪些?刘承功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点:从哪来、怎么来、到哪去、如何用。具体而言,就是高校数据如何从部门的“私有”状态变成全校“公有”的状态,能够把更多游离外在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使数据的获取工作相对独立于业务系统。


同时,变技术主导为需求主导,将数据真正流转到管理、业务专家手中去,产生业务价值。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数据重新加工,使数据服务独立于业务系统。


最重要的是将各级用户的角色纳入到数据生态体系,使他们成为数据的受益者,提高数据生产的积极性,推动整个数据生态有效运行。


其中,需要关注的一是覆盖生命周期全系列数据,二是研究技术支撑的基础要素,三是要解决学校关心的核心问题,如支撑教学改革、改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最终落实到增强学校的核心能力。


“要建立和完善数据化管理机制,运用好倒逼和试点机制,多重手段推动数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刘承功认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