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三人行,可以相师

 jiangnany 2017-07-14


在表示国民性时候,有一种文章写法,很有意思。


常常把三个国家人,放在同一种情境下比较。


一般故事是这样的。


比如三个女人,一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她们都戴着漂亮帽子,穿着超短裙,当一阵狂风吹来。这三国的女人如何表现呢。


美国女人浪漫开放。大风刮来,只见美国美眉两只手优雅地扶住帽子,下面春光乍泄,不管不顾。对美国女人来说,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日本女人贤惠保守。一看风来了,惊慌失措,两只手死死护住超短裙,极为狼狈,这是日本女人下意识的选择。


中国女人向来得体优雅,做任何事都是两面光。风来了,一只手扶住帽子,一只手不经意地按住裙角,面露微笑,化尴尬于无形,极为娴淑典雅。


你看,一个小小的故事。三个国家的女人性格,跃然纸上。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说三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他们走在路上,丢了一元钱。看他们各自的表现。


德国人非常严谨。觉得这根本不是一元钱的事,应该找回来。于是一路找过去,一点一点的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找了很多遍,实在找不到才惺惺作罢。


这就是德国人的生活态度。永远固执刻板,但是精益求精。所以德国制造业极为发达,大国工匠很多,也是中国打造工匠精神学习的榜样。


日本人也如德国人一样找。但小日本比德国人更进一步。先反思为什么会丢掉一元钱。其次是丢了一元钱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最关键的是日本人会写出调查清单,以后如何防止丢钱。这就是日本人,任何一件不利的事,最终都能变成一次经验累积。


中国人则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不去找钱,爱谁捡谁捡。其逻辑是,就算去找,钱也不在了。这确实是理性选择,但心里不痛快。于是诅咒,谁捡到回去买药喝!这样一来,心里就舒坦了。中国人能够放弃,但是在乎心理的安慰。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在丛林探险。结果被吃人部落抓去了。部落酋长说:'我今天心情好,不吃你们,但你们都得挨一百板子,但在挨板子前你们可以有一个愿望实现。”


先挨板子的是美国人。他说:“挨板子前,先给我屁股垫上1个坐垫。”垫罢,板子雨点般落下;打到后来坐垫被打烂,接着就是板板见血……打完,美国人的屁股也快烂了,一瘸一拐地走了。


日本人见状后,要求垫10个床垫。1、2、3……100打完,日本人起身,拍拍屁股,屌事没有。


这个日本人就很得意。张着臭嘴对自己的模仿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吹嘘一番。要命的是,日本人并没有选择离开,他要坐看中国人的好戏。

      

谁知道中国人更加厉害,只见他慢慢趴下,悠哉悠哉地说:“来,把这个日本人给我垫上。”……


可想而知,此时日本人的感受,还有他的心理阴影面积。


美国人做事注重事理逻辑,日本人注重学习、借鉴和创新,中国人最喜欢谋略,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


这些小故事都非常有趣,但我想知道为什么写三个人最好玩。多一个少一个都不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迄今我见过写四个人的只有一次。据说有一年大雪,一个秀才、一个官员、一个财主和一个农民,在同一个庙里躲雨。看着纷纷扬扬的大学坠落下来。


有个人吟了一句诗:大雪纷纷坠地。

第二个人接上:正是皇家瑞气。

第三个人再接上:下他三年何妨。

第四个人怒火中烧,骂道:放你娘的狗屁!


至于这几句诗是谁做的,只要看他们的身份,不难得出。第一句文乎文乎自然是秀才。第二句有政治意识自然是官员。第三句财大气粗当然是财主。第四句明显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所以看到这一帮不事稼穑之人,所发出愤怒的吼声。


但这只是偶然现象,真正好玩的写法还是三个人,或者写三次。


因为一旦两个人,这种写法就极为单调,要不就是对比,要不就是映衬,没什么花头。但四个人,这种关系似乎又复杂了一些,短时间、小篇幅不好操作。


最好的数字就是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三”是一个很特别、很重要的数字。一方面,“三”数字不大,一、二就到三了;另一方面,“三”又表示多数或者多次,三生三世,三死三难。


三是万物的本源。老子解释万物由何而来曾提出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说文解字》亦云:“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三不是一个确指的数字,它是实有,但也代表着虚无。三不仅能反应一个数,还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社会意义的数字。


三皇五帝、三宫六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教九流、三山五岳、三坟五典、三江五湖、三省六部、三头六臂、三茶六礼等等,无不与文化密不可分。


三是心理的尽头。曹刿论战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形象告诉我们,一旦超过“三”,人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士气就会衰落。


写作和演讲,当你讲第四点的时候,大家几乎都会无比倦怠。“三”是一个人心理适度空间,但也是容忍的极限。


“事不过三”就是警告同样错误不要一犯再犯。富不过三代,则是觉得三代绝对很长了,达到了富裕能延伸的极限。


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三还是一个稳定数字。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三国鼎立,互相支撑;品字结构,最为牢固。古代建筑的横梁也都是由三角构成,才确保大厦的风雨不动安如山。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古代戏曲中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三请樊梨花、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等,民间谚语则有举一反三,入木三分,约法三章、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甚至在一些铺排的句子上,也都是前两句铺排,后一句揭示内涵。此类经典句子很多。


譬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这就是“三”的奥秘,也是写作的奥秘。


我们内心中有“”的文化和基因。这个阅读心理被写作者捕捉,然后指导创作。而我们的阅读快感就来自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