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帝六下江南

 宏歌607 2017-07-14

乾隆六次南巡,前四次都是奉太后巡幸,第六次巡幸江南时,乾隆已七十六岁高龄。表面上看,他是奉母览胜,其根本原因则是政治性的,是为巩固和发展“全盛之势”而南巡的。据乾隆十八年记载,江苏省有民田68万余顷,征赋银337万余两,粮食215万余石;浙江省有民田45万余顷,征赋银281万余两,粮食113万余石。两省赋银赋粮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田地、赋银、赋粮总数的16%、29%、38%。在每年运京供宫廷食用的400万石漕粮中,江浙竟占了257万石,为漕粮总数的64%。仅此几个数据,就足以证明江浙两地在全国经济总量上的特殊地位。其次,江浙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仅以科举来论,江浙两省的状元最多,顺康雍乾四朝61名状元,江浙两省竟占51名之多。再其次,江浙又是明末遗民活动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行动一直延续不断。当年南明弘光朝廷就以江浙为统治中心。所以,乾隆南巡也意在彰显权威、震慑民心。


历次南巡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五前后从北京动身,陆路经直隶、山东到江苏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境内,再由嘉兴、石门抵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今南京),祭明太祖陵,检阅军队,大概四月底或五月初返回北京。整个南巡,水陆行程约3000千米。


乾隆南巡

为了供皇帝车马行走,专门修筑了御道。御道要求路必须笔直。为此,许多民居被拆,坟墓被挖掘,良田被毁坏。凡是石板、石桥,都要用黄土铺垫。皇帝车仗经过之前,一律泼水清尘。途中建行宫约30处,除行宫外,有些地方还搭盖黄布城和蒙古包帐篷以供住宿。每隔二三十里,设尖营,供小憩打尖用。进入江南后,主要是水路。共有船约1000艘,动用拉纤的河兵3600余人,分作六班,每班约600人。整个南巡队伍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太监、侍卫,多达2500多人,另有夫役万人。队伍在陆上行进,浩浩荡荡,迤逦百里;在河上行驶,舳舻相接,旌旗蔽空。每到一地,“圣驾入境前一日”地方官员便专程出境迎接,并准备大量美食佳肴。乾隆的生活条件和设施与在宫中无大差别:每天早晚照样鸣钟奏乐,茶房所用乳牛多达75头,膳房用羊1000头、牛300头,都是从北京提前运到镇江、宿迁等地,随时宰用。乾隆饮水多有讲究,在避暑山庄,一定要用荷叶上的露水烹茶;在南巡途中,饮用水都是远道运来,在直隶境内,用香山静宜园的泉水;到德州,用济南珍珠泉水;过红花埠入江苏境,用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用虎跑泉水。饮水都如此讲究,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迎接圣驾,地方上也是大肆糜费,竞相攀比。首先沿途搭建彩棚、牌楼、景点、香亭。那些彩棚富丽精工,无与伦比。如直隶保定长芦隘口搭起的各种各样的彩棚,有的像楼阁,有的像亭台,各自争奇斗妍,绵延几十里。其次是大肆修建园林,著名的苏州狮子林、扬州九峰园,就是为供御览而改扩建的。九峰园中无数奇石,尤以九座奇石最高,个个像苍颜白发老人,乾隆见了喜不自胜,竟选中其中两个,命人搬到北京御苑中去了。扬州平山堂本无梅花,盐商捐资植梅万株,以备乾隆御览。乾隆南巡多在元宵节前后开始。第五次南巡时,临近镇江,只见运河南岸立着一个硕大无比的仙桃,用绿叶映衬,鲜嫩可爱。当御舟驶近,忽然烟火迸射,那颗仙桃砉然裂开,中间原来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上面有几百人,正串演寿山福海的新戏。这是镇江盐商为讨乾隆欢喜,挖空心思设计的。


乾隆如此地长于安乐骄奢,喜游山水,纵恣声色,铺张浪费,而各地方官争相效尤,花费了国库和地方数不清的钱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还对社会风气的败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献媚取宠、曲意逢迎成为一种时尚。所以乾隆中叶之后,贪污腐化风起盛行,乾隆自己也说:“朕六次南巡,皆劳民伤财矣!”而这种结果,则是为清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当然,乾隆毕竟还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有人称他游乐而不废政务。比如,在南巡途中,他带着处理政务的班子,各地奏报直接送沿途驻跸行宫,乾隆往往随时审批。第二次南巡时,正值平定准噶尔部战争,乾隆一边巡幸,一边阅读前方奏报,指示方略,发布命令。他还利用召见地方官机会,考察吏治,江西巡抚郝硕,就是在考察中就地免职的。其次是视察河务海塘工程。乾隆第二次南巡时,视察了徐州治河情形,命令将土堤改筑为石堤。他大力表彰治河功臣,如裘日修等。他两次视察了浙江海宁的海塘工程,命令修筑了柴塘与石塘两道塘坝,对于抗御海潮侵袭起了重要作用。再其次,他利用南巡机会,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做了笼络东南士人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