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瓶子有几个口?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7-14

“瓶子”大家都不陌生,啤酒瓶、可乐瓶、各种花瓶,这种造型的容器生活里很常见。但无论什么瓶子貌似都只有一个口,装入倒出都从这一个地方。


各种款式的瓶子


早在战汉时期我们把类似于今天称之为“瓶”的这类,从哪进从哪出的容器都叫做“壶”。魏晋时期壶的造型开始变化,腹部出现了“流”,就是加了所谓的“壶嘴儿”,液体改成了大进小出。原来没嘴儿的壶慢慢的就被称之为“瓶”了。比如“经瓶”“梅瓶”“鸡腿瓶”等等。但也不是完全都改变了,像“鼻烟壶”“暖壶”还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叫法。


要说瓶子这个造型里最特殊的就是这种了。


五代  邢窑白釉净瓶 

 观复博物馆藏


身上高低有两个口,一大一小,一个用来出水,一个用来进水。功能类似于壶,名字却被称之为“净瓶”。


“净瓶”是古代大乘比丘经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用来盛水饮用或者盥洗,后来慢慢变成宗教当中的供奉器具。《辩证论》记载:“僧祗等律云,应法澡灌咽细腹粗护净,便易生善长道,最为要用,是以为佛所叹制。”这里所谓的澡罐指的就是净瓶,这种器物细颈粗腹,粗腹方便盛水,细颈可以防止尘土蚊虫落入,从而保持干净。另外僧人还认为用净瓶作为饮水器具可以生善长道。


莫高窟443窟高僧禅修图及其净瓶细部


净瓶造型的设计堪称完美,既实用卫生,又美观有内涵。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僧人,你和你的同伴从印度出发,打算来到中国的洛阳传播佛法。虽远隔万里却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只有一匹驮经的白马,于是你们只得徒步前行。这其中充满了艰难险阻,经过的地方大多是无人区,每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这天恰巧经过一条小溪,又渴又累的你们决定在此休息调整一下。同伴从旁边摘了两个不知名的野果拿来充饥。你则用手捧着喝了两大口溪水。睡醒一觉之后你们准备继续赶路。这时你们每个人都掏出一个净瓶走到水边,净瓶瘦长的造型一下就扎入水中,顶端露出水面的小口,让瓶子内毫不受大气压强的影响,溪水顺着侧面的广口进去,很快就灌满了。灌满后只需一提栓在瓶子外边的绳子,直接往马身上一挂。


唐代 青铜净瓶  

观复博物馆藏


离开小溪紧接着就是一片荒漠,你们别无选择,只能穿过它。在荒漠中走了不知多少天,你们的食物和水早已经没有了,只有你的净瓶里还有半瓶水,你决定拿出来分给大家一起喝。每个人都按顺序接过净瓶,用手举起,压强的作用让水流从顶部的小口冲出,根本不必担心卫生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嘴都不用接触到净瓶就能够喝到。因为有了这口水,大家又燃起了希望。果然,翻过了前边的沙丘,眼前就是一座城池。城池的守将恰巧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不但招待了你们一顿丰盛的大餐,还特意为你们准备了热水,让你们洗去一路的疲惫,好好休息。于是你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净瓶,灌满热水。热水从瓶中冲出,好像二十一世纪的压力喷头一样。


北宋  定窑白釉净瓶

河北静志寺地宫出土


净瓶除了实用卫生外,还有很深的佛教内涵。《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其作瓶法,盖须连口,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空,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旁边则别开圆孔,拥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斯之二空恐虫尘入,或可着盖,或以竹木,或将布叶而裹塞之。”北宋《祖庭事苑》也记载:“有比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瓶,以护命故。”


这两段古籍记载的大概意思都说,净瓶中装满水后,担心会有小虫误入丧命,所以净瓶都要有个盖子,或者用布裹上,防止蚊虫入内。佛教心系众生,由此可见一斑。

 

往期文章链接:“天下太瓶” 观复之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