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医科大学徐勇课题组发表系列文章揭示养血清脑丸改善大脑认知功能新机制

 CBYQ 2017-07-14

养血清脑丸(Cerebralcare Granule)是一种现代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肝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而养血清脑丸作为一种具有多靶点、多环节、整体性调节机体特点的中成药,一些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它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障碍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各个科室的发生率高、危害大,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柯萨可夫综合征、脑外伤、精神疾病、脑卒中等患者,认知障碍会导致疾病的治疗预后差,工作学习及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疾病负担严重。目前,临床上对认知障碍的治疗仍缺少金标准。

最近,山西医科大学徐勇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探讨了养血清脑丸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的机制

动物研究首先观察了microRNA-30e过表达大鼠在养血清脑丸给药前后行为学的变化,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的结果均表明,与氟西汀相比,养血清脑丸能更好地改善认知受损大鼠的认知功能;在行为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养血清脑丸能通过增强Bcl-2和UBC9的表达减少认知受损大鼠的海马DG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进而发挥治疗认知损害的作用(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图1)。

山西医科大学徐勇课题组发表系列文章揭示养血清脑丸改善大脑认知功能新机制

图1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论文插图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该科研团队进行了养血清脑丸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养血清脑丸能改善亚健康人群的智力和记忆水平。同时,它能使额叶、颞叶、枕叶及一些皮层下结构等区域的脑功能网络产生变化,这些区域包含执行注意网络、突显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的重要组成节点,且这些节点属性的改变与其认知功能的改变存在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证明,养血清脑丸能通过改变脑功能网络来改善亚健康人群的认知功能(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图2)。

山西医科大学徐勇课题组发表系列文章揭示养血清脑丸改善大脑认知功能新机制

图2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论文插图

徐勇教授课题组的这些研究为养血清脑丸潜在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为中药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治疗认知障碍、改善认知功能开辟了新视角。

徐勇教授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徐勇课题组发表系列文章揭示养血清脑丸改善大脑认知功能新机制

教授,医学博士、影像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三晋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认知障碍多学科诊疗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和认知-睡眠障碍MDT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和老年精神病学组委员、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和山西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会临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研究方向为生物精神病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先后承担科研课题16项,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课题1项等;已发表论文80篇,SCI 40篇、获省级科研奖励3项。

参考文献

1. Xu Y, Liu Z, Song X, Zhang K, Li X, LiJ, Yan X, Li Y, Xie Z, Zhang H. Cerebralcare Granule? attenuat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rats continuously overexpressing microRNA-30e.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2015, 12(6): 8032-40. doi: 10.3892/mmr.2015.4469.

2. Li J, Guo H, Ge L, Cheng L, Wang J, Li H, Zhang K, Xiang J, Chen J, Zhang H, Xu Y. Mechanism of Cerebralcare Granule?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in Resting-State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of Sub-healthy Subject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7. doi: 10.3389/fnins.2017.004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