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stany112 2017-07-14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发展,学校已成为实施(实际的行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新生一代的教育与培养已不像在古代,仅靠在家庭或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当前,培养人的活动主要在学校展开,教书育人的任务主要由老师完成。但是,不管学校教育怎么样发达,不行否认,家庭仍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仍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从始至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不但作用重大,并且不行取代。所以,对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对当前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除了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等,都有着对家庭教育的专门论述,另外,还有大量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和大量的古代传统家书以及传播于世的教子诗文等,也无不蕴含着丰富家庭教育思想,阐释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有关中国古代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两个历史时期表现得比力突出。一个时期是战国至秦汉年间,以《大学》为思想大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所以,怎么样“齐家”便成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另一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上涌现了大批家庭教育著作,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嵇康的《家戒》,向朗的《戒子遗书》等。此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颜之推在论述儿童教育的方法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意见。他以本身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而成才,以及社会上家庭教育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予以比力阐明。他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竞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畔鼓云。”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易达到的效果。他说:“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戒,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既然以颜之推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阶层,满怀对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忧患意识,试图经过家庭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把本身的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传授给子孙后代,把本身的抱负托付给未来,所以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这是他们特定的身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决定了的。但不行否认,他们看重家庭教育对人所起的 重要作用这一点,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的培养,将培养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受其影响,也非常重视教育子女怎么样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在儒家看来,最高的抱负人格便是“圣人”,而要成为圣人就要达到智、仁、勇的境界,即所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因此可知,一个具备抱负人格的人,不仅有善于学习的智者之心,也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更要可以做到“仁者爱人”且“推己及人”。这也就进而决定了我国传统家教的核心内容是以德育为高,智育为主,为人处世之理为纲,最终达成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
  1.勤俭修德
  德育历来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因此逐渐形成“遗子以财,莫若以德”的德教之风。古代家教中的修德是多方面的,要知孝悌,懂礼仪,守法度,遵常伦。论其根本,当属勤劳和节俭教育。《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说教养孩子的根本,需要是亲自耕种、收获而得食,亲自种桑麻、学织布而得衣。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治家亦应以勤劳为本。自耕自给的小农生活固然不足取,但它却让人从汗水中品尝到人生的真趣。无论生长在如何的环境中,以什么方式生存,勤劳都应是教子的必不行少的内容。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讲到:“勤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则财匮。财匮,则苟取。”就连帝王世家也不忘勤俭教育,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对房玄龄说:“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说过:俭是基础性的根本美德,而奢侈则是最大的恶。司马光对御孙的这一思想极为欣赏,并着意作了引申发挥:“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日:侈,恶之大也。因此勤和俭相比修德的意义,这里是揭示得非常清楚的。孔子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可知孝悌之道,礼仪之高,惟治生者能之,奈何不唯勤俭之为尚也。
  2.读书治学
  孔子曾教育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讲的也是家庭教育情境中父母教予孩子学习的重要性的——“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学所至,孟子自若。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这个故事生动地阐明了人假设荒废学业,就会像快要织好的布被剪断一样中途停顿,有始无终。为有经过学习,才气养成十分好的修养和品德。孟子听从了母亲的教诲,改正错误,坚持不懈地勤苦学习,终于成为天下名儒。《颜氏家训·勉学篇》中也讲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深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是说人生在世,需要有本身谋生的事业,有一技之长,但无不必要学习,不学则无以立。颜之推还透彻地阐明了学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夫因此读书学问,本欲开心名目,利于行耳。……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可以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在这里他列举了学习对改变和矫正未知养亲、未知事君、素骄奢、素鄙吝、素暴悍、素怯懦等人的六种缺陷的巨大价值作用,此中包括学习对提升人的德行、增加人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改变人的性 格、塑造人的本性等方面的价值作用。如今咱们讲智育,也便是提升本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实便是古代所谓的读书治学。当咱们在争论智育与德育孰轻孰重时,却不知古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德育固然重要,但离开了智育就无法施行,由于智育是基础、是本领、是方法。为有经过智育才气施行其他的教育内容,不谈智育,各个方面进行发展的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3.为人处世
  从家庭的角度来讲,知孝悌、懂伦理是对内的生存规则,学会为人处世则是对外的生存规则。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家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所以,在我国的古代,就有无数的先哲和教育思想家们谆谆教导其子女为人处世的道理。既是为人处世。就先讲为人之道。明代东林党领袖高攀龙认为“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人”,是说学会做人是第一重要的。做人要孝悌、忠信、廉洁、诚实、言语谨慎、交友慎择、常思己过、自我更新。宋朝的邵雍教育子弟“人应从善弃恶”,要做到:“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再讲处世之道。春秋时楚国人孙叔敖临终前告诫子弟不贪图眼前好处以求生存之道,“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恶,可长友者惟此也。”另外,《颜氏家训·风操篇》中也系统阐明了处世的道理,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言语纯朴”、“称呼得体”,还要做到“尊重人情”、“忌日不乐”以及“交友重义”、“茶敬待客”。《柳氏家训》还归纳了“中人以下”和“上智”两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中夫人以下,修辞力学者,则躁进患失,思展其用;审命知退者,则业荒文芜,一不足采。惟上智则研其虑,博其闻,坚其习,精其业。用之则行,舍之则####。”以此告诫子孙要明于取舍。概而论之,孟子的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堪称我国古代处世文化中的精髓内容。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是以德育为根本,以为人处世之理为准则,以读书治学为核心内容,目标是达成“圣人”的抱负人格,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教方法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任何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假设没有适合本身的恰当的方法,受教育者便会抵触这种教育思想,它也就难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因此中国古人在实施(实际的行为)家教时,是非常注重家教方法的,此中许多方法至今仍然行之可行。
  1.自幼施教
  教育孩子同培育树苗一样,要自幼加以扶持和带领,使他们向着正确的方面发展。这也是我国古代家教理论中的一个明显倾向,即十分重视胎教和学前教育。《三字经·训古》在提到胎教时告诫人们: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尝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本领贤德过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刘向在《胎教论》中便认识到胎儿会感应到母体内外的部分刺激,指出产前孕妇身心卫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影响。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未出生进行胎教,不懂事时要适当劝诱,懂事之后则要用家长的威严和慈爱,使孩子在饮食行为和道德作风等方面都养成一个好习惯。据司马光《训子孙文》所记,一般是小孩一出生,就要开始嗔择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谨者”;小孩能吃饭时,就教他用右手;小孩能说话时,则教他说本身的名字及一般的问候语;更大一点,懂些道理时,就教他怎么样恭敬长辈,“有不识尊卑长幼者,则严诃禁之”。既然大多都是经验之谈,但这些说法和当前科学分析所证实的理论无不一样出一辙,因此仍然是值得咱们学习和效仿的。
  2.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有部分父母教育子女,丝毫不顾本身的言行,甚至出尔反尔,欺瞒子女。殊不知这很容易误导了子女以为欺瞒、不讲信用都是平常事,不会带来恶果,于是在本身的好处受到威胁的时候,也毫不顾忌地食言、欺骗。正如曾子所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有学者,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因此成教也。”是说小孩子还不懂得道理,是照着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便是教孩子骗人。当妈妈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会不相信他的妈妈,这不是教育好孩子的方法。因此元代的郑太和就告诫为人父母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行妄发,一行不行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因此,做父母的教育子女,要随时随地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才气使子女健康成长。
  3.恩威并施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是说孩子心目中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是他们接受家长管教和建议的心理基础,一旦家长的权威动摇大概受到“创伤”,亲子之间的合作关系就变得不顺畅。但也不行过严,过严易失子女的爱心,又不行过宽,过宽易失子女的敬意。《颜氏家训·教子篇》报告咱们:“父子之严,不行以狎;骨肉之爱,不行以简。简则慈教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又该怎么样去做呢?《教子篇》给出了一道妙计,便是要“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意思是说,父母与孩子各居一室,是但是于亲昵的措施。孩子不忘孝敬父母,给他们按摩,解其痛痒;为他们收拾床铺、整理被枕,是但是于淡漠疏远的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天下父母往往易犯的通病是太溺爱孩子,即使身为帝后,也不免如此。春秋时姜氏宠爱共叔段而使其自取灭亡;北朝齐朝武成帝宠爱幼子,使他骄横傲慢,贪得无厌,长大之后竟在宫廷举兵,结果被处死,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颜氏家训·教子篇》中就讲到:“凡人不可以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当然,走向这个方法的另一个极端的也不无人在,也便是太过于严厉。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就曾提出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意见——“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这点不是咱们所提倡的,慈母无罪,天然的母子亲情能让孩子体会到最无私的爱,也能让孩子学会感恩,进而懂得去爱他人。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严格要求的并且,更要赐与充实的尊重和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