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上海地区装配式建筑能力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骆小骆 2017-07-14


围绕建筑产业、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知识的传播、技术的传授与经验的分享,成为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开发单位、施工企业、建材生产企业的纽带和桥梁。


李进军 博士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委员会秘书长,担任上海浦砾珐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近年来主要从事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加上海市科委课题《叠合板式工业化住宅技术体系研究》、编制上海市《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和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三五规划,担任上海市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 


针对传统的建筑行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创新不强,建筑品质不高等六大问题,装配式建筑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彻底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以住宅产业化为契机,以保障性住宅为推广平台,以房产开发商的自主应用为补充,建筑工业化得到较快发展。上海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由房地产相关企业、设计施工单位、构件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组成的建筑工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有关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代表性企业如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城建(集团)公司等。上海市政府发文规定:从2016年起,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工业建筑应全部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建筑单体预制率不应低于 40% 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 6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地区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采用装配式技术的新建建筑累计达到 2000 万平方米。




笔者参加了《上海市推进装配式建筑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组研究工作,针对上海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能力调研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问题和瓶颈,包括:从事建筑工业化人才能力不足、建筑工业化标准化能力不足、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不足、监督和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而这四个方面能力不足集中表现在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难度大等方面。本文结合课题调研成果,针对上海装配式建筑能力的瓶颈和不足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建立健全工业化人才的

培养和培育机制


1
建筑设计人员

针对建筑设计人员编制建筑工业化培训教材,结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的专业继续再教育学习,强化建筑工业化的理念、设计方法、制作工艺、安装方法等知识点的学习。开展多层次建筑工业化的知识培训,将建筑工业化知识列入相关专业执业注册人员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建筑工业化知识列入相关职称评定的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


2
工程项目技术人员

建筑企业加速培养适应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同时开展 PC 装配工人培训,将现场操作农民工转型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实现建筑工业化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快研究适合建筑工业化的用工管理制度,建立产业化技术工种分类,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完善应用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育建筑工业化产业工人,通过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实训基地培养具备相关职业技术工人,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加快研究适合装配式建筑的用工管理制度,建立产业化技术工种分类,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3
监督管理人员

加快建筑工业化各类人才建设,丰富培养途径,满足本市建筑工业化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的需求。通过国家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等,培养和引进一批建筑工业化高端企业管理、项目经理、政府监管人才,加强对建设人员、监理人员等的全系统从业人员工业化知识技能的培育。


4
建筑工业化特色专业

鼓励上海市大专院校设立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和学科,以装配式建筑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岗位操作培训,重点培养该专业领域的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和现场施工安装技术人才。以工业化建筑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建筑工业化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岗位操作培训等渠道,培养建筑工业化的深化设计人员、工厂制作生产的技术人员、现场施工安装技术人才。



完善科研与标准体系建设


1
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

结合上海地区区域特征和不同类型的建筑特点,形成上海地区完善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大力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 - 现浇剪力墙结构等。积极研究钢结构、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和木结构体系应用,推动轻型钢结构体系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推广大空间可变体系的应用。 


2
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维护、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装配式住宅全装修技术和质量验收等标准,完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与质量检验规程。加快编制发布装配整体式叠合板混凝土设计规程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图集,修订装配整体式住宅设计规程及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与质量检验规程;健全建筑工业化的工程造价和标准定额体系,制定装配式建筑施工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进一步研究完善模数协调、建筑部品协调等技术标准,推动保障房、学校、医院、养老建筑的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完善部品部件的设计、生产和施工工艺标准,编制标准图集、通用技术导则、指南和手册。


3
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工业化制造装备和生产流水线,对国外引进的生产流水线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本市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加快发展建筑工业化构件生产专用配套的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重点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工业化生产成套装备,包括预制构件生产流水线、钢筋加工自动化成型设备、组合式模具、预制构件运输设备等。加强工业化建筑专用配套部品及材料研发应用,包括预埋件、连接件、连接材料、门窗、外墙防水材料等。加强预制工艺的研究,推广预制部品饰面一次反打成型、门窗预埋、夹心保温墙板成型、饰面混凝土技术等工艺,进一步探索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光伏一体化在预制构件中应用。


4
设计标准化体系

切实推广应用建筑工业化的建筑设计标准化,重点加强保障房等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化工作,推进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研究推广与建筑类型、建筑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建筑部品的标准化和模数化。完善和编制标准图集、通用技术导则和指南、产品和设备手册等。研究和制定材料、部品部件、临时支撑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流程。


5
建筑部品技术体系

大力发展和应用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集成、室内装修等装配式建筑部品技术体系,推进部品通用化、集成化(一体化)技术研究。研究和推广外围护系统的节能部品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技术,包括太阳能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门窗保温隔热防水的一体化、外墙保温与承重一体化等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管线设备部品集成技术研究,促进集成管井和管箱等部品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应用装配式内隔墙、吊顶、地面等部品技术开发。进一步提高整体卫浴和整体厨房等部品模块化的应用技术。加大推广装配式住宅建筑全装修房的力度,推进室内装修部品的模块化和工厂化。



培养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


1
企业转型能力建设

通过加快建筑工业化项目落地、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及在建筑工地实施更严格的扬尘控制措施,进一步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快“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筑工业化创新体系。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适应建筑工业化的专业能力。鼓励设计企业加强在深化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等环节关键方面的集成设计、全过程服务能力;鼓励建筑部品、部件和建筑材料等生产企业需要的加强核心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开发及专业服务能力;鼓励总承包企业提升综合能力,加强设计 - 施工一体化、土建 - 装修一体化、建设 --管理信息化等能力建设,鼓励施工企业提高工地现场绿色施工、构件安装质量的能力。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带动上海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2
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优化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布局,打造设计、生产、施工、安装、装修和运维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加快研究设计向生产制作、施工安装延伸以及施工安装向生产制作、设计延伸的产业发展模式,率先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全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逐步覆盖社会投资项目提高建筑工业化项目的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推广建筑设计向室内装修设计延伸的经验,推广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 SI 内装技术及装配式轻质内隔墙、吊顶、地面等内装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应用,鼓励整体卫浴和整体厨房等部品模块化应用。深化建筑工业化发展内涵,研究出台装配率的计算方法,带动建筑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和室内装修一体化发展。

 

提升预制构件的生产水平和能力,鼓励传统建筑材料企业向建筑工业化的构配件、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支持原有构配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建设先进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兼并重组和产业联盟方式扩大产能。加快发展建筑设备制造、物流、绿色建材、建筑机械、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产业。打造专业化、集成化,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


3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建设

推进建筑信息模型 BIM 融合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加快开发集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一体化建设的配套软件,实现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共享,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推广基于信息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用,开展三维可视化条件下的标准化预制构件库和部品数据建设、模拟拼装、部品部件的协调检查、工程量数据分析等。建立工业化建筑信息化施工管理体系,开展施工模拟、现场监测、可视化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获得重点监控对象数据,实现高精度安装控制目标。 


探索将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信息纳入统一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集成,深度挖掘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价值。研究建立上海市建筑工业化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项目报批报建、设计审查、施工管理、质量检验、环境影响、建材选择等信息集成,建立建筑产品全寿命管理系统。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1
加强建筑工业化组织协调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上海市建筑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召集人的统筹推进作用,完善分工协作机制、会议协商机制和责任考核制度加强规土、发改、建管、经信委等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上下游信息互通,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实施部门之间的技术共享与互通协作。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机制,制订评价考核办法,督促各区(县)成立建筑工业化推进组织,将建筑工业化推进工作纳入区(县)重点工作,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发挥属地管理优势,确保各项政策和推进措施落实到位。


2
完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业化设计深度规定和施工图审查要点的相关技术要求,确保设计质量和责任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施工和监理责任,提高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件的检测、抽查比例,运用构件芯片标识技术,追究生产企业质量终身责任。适时调整、出台建筑工业化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重点围绕建筑安全和质量,健全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现场巡查、抽查、专项检查频次,严控现场安装,尤其是构件连接部位的施工质量;完善装配式建筑验收技术要点,实施全装修住宅一房一验制度,确保建筑工业化工程质量可控。


3
加快完善建筑部品部件的监管

建立建筑部品备案制度,对部品生产企业和产品进行备案登记,引入社会组织,通过企业申报,专家复核等方式建立确认、公示办法。建立相关单位动态监管机制,如监理驻厂,确保部品质量受控。切实推进全装修的分户验收的监督管理工作,研究适宜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连接检测的监督方法。


4
加强设计施工监督管理

加快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专项检查,加强装配式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审查和设计安全质量抽查;严格工业化建筑施工全过程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根据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方案,在开工条件、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安全保证体系、施工质量控制、检验制度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强化装配式结构施工与质量验收相关强制性标准和管理规定。对影响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装配工序、安全设施、机械设备、临时连接以及施工所形成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承载能力,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监督检查  



结语


近年来,上海地区出台的政策文件在土地出让合同、技术标准、行政许可、市场激励等方面形成了面上推进与监管的机制,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发挥主导的积极作用。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率先在住宅领域取得突破,并逐步向公共建筑推进,新建工业建筑应全面按照装配式要求建设,全面提升建筑质量和品质。本文针对上海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四个方面的能力问题和瓶颈:从事建筑工业化人才能力不足、建筑工业化标准化能力不足、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不足、监督和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期待对上海地区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起到推动和借鉴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