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心理学和学编程时,我对那堵墙的存在是非常反感和不解的,认为上面为了控制舆论阻碍群众使用Google Scholar和搭建编程环境(需要从国外网站下载程序)是非常得不偿失、误国误民的事情。然而最近学习了SEO和SEM(甚至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后),我对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说出来和大家交(kai)流(wan)下(xiao),提供多一个理解事情的角(nao)度(dong)。
今时今日,每个人都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查询信息不用去图书馆,可以用百度;购物不用去超市,可以上淘宝;给女朋友打钱不必见到真人,可以用微信红包……而且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淘宝还经常有优惠)!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提供这些免费服务的BAT成了三大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他们能为程序员给出超高的待遇?它们的钱从哪来的?
答案是,虽然它们并未向用户收钱,但却凭借其巨大的用户流量赚到了许多广告费。仅以百度为例,如果你搜索“图书”,会看到亚马逊、京东和当当的推广。 见多识广(告)的你,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地铁电视报纸上的广告你哪个没见过,百度的广告能高到哪里去?不同的地方有几点:
1.地铁、电视、报纸上的广告都是按时段或版面一次性付费的,但是百度上的广告是实时竞价的。广告主为每一次点击出价,谁的出价高,谁的排名就靠前。网民每次点击一次,广告主就要付一次费用。
例如,京东为“图书”出价1块,当当出价2块,亚马逊出价3块,当其他因素相同时,亚马逊就会排在第一名。此时用户每次点击,亚马逊都要给百度3块。
2.人群需求相对精准,让搜索“图书”的人看到图书广告,让搜索“手机”的人看到手机广告。
3.地铁、电视、报纸上的广告投放费用非常昂贵,中小型的公司承担不起。但是百度推广非常灵活,你一天可以烧一百万的预算,也可以烧一百块的预算。这种丰俭由人使得任何公司都可以参与到烧钱之中。
理解了百度竞价的这个过程以后,你可以尝试举一反三一下,想想你在打开微信、今日头条时看到广告,想想你在打开淘宝、大众点评时的商品、商家推荐……你可能觉得这些广告很烦人,但它们恰恰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命脉。
(更多具体细节,欢迎阅读竞价推广行业教科书级别的入门书《计算广告》)
这种商业模式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一本万利,一劳永逸”,和传统行业相比,它的边际成本很低,把写好的代码放在服务器里自动运行,就可以用电费来换广告主们的预算。在扩大规模(承受更多访问和推广投放)时不容易受到人工、原材料、生产或管理等方面的限制。讲道理,Google是有能力承受&垄断全世界的访问和推广投放的。 上面一看,若有所思:卖源源不断的流量,真是划算的生意啊!不过我大天朝坐拥7.3亿网民,世界排名第一,什么时候轮到你美国人卖了?
于是墙起来了。从个人的主观感受来看,墙让我们难以接触外面的花花世界;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墙让中国的庞大流量留在了国内。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图片网站、视频网站……只要是国外热门的、汇集流量的地方,通通要设置障碍。只为避免一件事:中国人在想给中国人打广告时,还要给外国人付费。
中国人在过去的科技革命中吃过亏。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虽然西方国家在计算机技术领域领先于中国,但好在有墙,中国人的流量和广告费并没有大量地流向国外。好不容易制造了那么多商品赚外国人的钱,要是因为7亿中国网民的点击而被外国人赚回去,真是要哇的一声哭出来了。萌化一点的表述就是:“呜呜,请大家不要到外面去,要烧广告预算就在墙内烧吧,流量都在这呢。”
多么好的墙啊,它还没有高过我的梯子,却堵住了绝大部分的流量;没有为我个人带来太多不便,却维护了整体的利益。除了“闷声发大财”的微笑,我已想不到更好的面对它的表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