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的「苦瓜」人生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7-14


一直以为,

「苦瓜」是夏日菜蔬里悟道最深、也最有禅意的菜。

它像隐身闹市的大隐,

在熙来攘往的尘世里不急不躁,

在俗世的烟火人生里过着清淡的日子,

让人忘世、忘俗。


要说历史上吃苦瓜画苦瓜最有名的人物,

当数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

他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

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

他对苦瓜的这种情感,

源于他的身世、经历和心境。


石涛,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来自书画界艺术

05:27


石涛出生于明亡前两年,

按说丧国之痛不会波及一个幼小的心灵。

但石涛原名朱若极,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

偏偏是明宗室后裔。

明朝灭亡,父亲被追杀。

所幸,石涛被一仆臣救走,侥幸逃至武昌,

年仅四岁的石涛被迫落发为僧,

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避难于武昌的石涛“好聚古书,然不知读”

后听人劝告才读书习帖。

于山水人物花鸟画,无所不学。

从二十二岁开始,入浙西随旅庵学禅。

可石涛无拘无束的性格令旅庵不满,

遂使石涛周游八极以求佛理。


待石涛来到宣城后,广交文艺同道。

集观古人法帖,同时又游历黄山,

这都使得石涛眼界为之一变。


石涛 黄山图卷 1699年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宣城十五年后,石涛迁居南京,

不甘寂寞的他社交广为应酬 。

一心想凭由自己佛学与绘画的成就,谋得一世功名,

于是接驾、北上。

可藉身空门的石涛怎能看透政坛的倾轧与黑暗。

兼济天下的入世之心在北京被重创之后,

出于对大明王朝的隐忠和二臣心理的责难,

石涛终于又返回南京,

随后还俗并在扬州所盖的“大涤草堂”以卖画终老。


石涛 千山红树图


石涛一生居无定所,游离不定,

受尽各种人间折磨。

面对现实,也确有迎合、屈从之意,

但他无拘无束、磊磊落落,对生活充满热望。

在苦难中收获、成长,

他懂得了去接受苦难,从容地感受一切。


他正是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

开始了与他人生经历相关的大量画作。

最为人推崇的,

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

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

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


石涛 松下高仕图


石涛强烈反对泥古不化,艺术表现上不拘常格。

他在《画语录》中呵道:

“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

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

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一出头地也。”


“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

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

石涛这种特立独行的艺术精神是其一生寄情书画,

并由书画发泄其郁勃之气的写照。


石涛后期绘画渐入自由天地,

半生游历,走遍名山大川之后,师法造化,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颖悟更是深刻独到:

“搜尽奇峰打草稿”,

“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


石涛 搜尽奇峰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不独山水,

石涛的花鸟亦是野气十足,性灵萧散。

墨荷、风竹、芭蕉、梅花、秋菊甚或梨花、红杏,

品人不常品,画人不常画。


石涛 墨荷


《食物志》里说:

“苦瓜,一名君子菜,味甚苦。

然杂物煮之,他物不苦,

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

石涛钟情于苦瓜的君子之德,傲骨之风,

他酷爱苦瓜,吃苦瓜上隐。

苦瓜好吃也好种,石涛把房前屋后种的全是苦瓜,

苦瓜开着小黄花,挂着长长青果,

满院飘着清香,甚是一景。


有文友问他,苦瓜如此之苦为何还要吃?

石涛说,我喜欢它,就是图它个苦味,

那是因为酸甜苦辣咸,

苦也是五味之一啊。



借苦瓜之味,石涛亦是道出了人生哲理。

苦味,比其他的味道更真实更深刻也更有韵味。

苦瓜不会像一个满腹委屈的怨妇一样,

将自己的苦楚反复诉说,

只是静静地收藏,独自地品味,

因为它知道,苦也可以留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