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害了!青海43县大PK!快来看看谁才是最美家乡?

 地藏菩萨mohesa 2017-07-14

青海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它美得让人惊叹!


在这片土地上,富有青海湖,三江源头,塔尔寺,孟达天池——等等的美丽景色,吸引着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旅游着前来欣赏,今天小编在这让大家从视觉上感受一下青海的美丽,神奇,可爱的青海风光和景色。

1

西宁城中区



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中心,是古城西宁的发祥地,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省、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城中区老城区东以花园南、北街为界,与城东区毗邻;西临南川河,与城西区隔河相望;北傍湟水河,与城北区为界,南与湟中县土门关乡接壤,总面积24.3平方公里。实施'扩区提位'战略后,辖区总面积增加至151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28个社区、32个行政村,截止2012年末,总人口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7万人,总耕地面积近4万亩。辖区主要由汉、回、藏、蒙、满、土、撒拉等28个民族组成。

2

西宁城西区



城西区隶属于青海省西宁市,地处西宁市中西部,东倚南川河,北临徨水河,西南与徨中县和城南新区接壤,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6°37′42.06″, 东经101°45′50.04″;总面积82.4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个镇;总人口数25.27万人(2014年),共有汉族、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33个民族。2014年,城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8亿元。

3

西宁城北区



城北区隶属于青海省西宁市,位于西宁市西北部,东与城东区交界,西与湟中县为邻,南与城中区、城西区隔湟水河相望,北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东西长约23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总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

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299002人,有汉族、回族等30个民族。2013年,城北区辖3个街道、2个镇,区政府驻朝阳街道朝阳西路;全区生产总值193.1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2%。

4

西宁城东区



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东部,地处湟水河西宁段下游,东与平安区接壤,南与湟中县相连,西与城中区毗邻,北与互助县相接,是西宁市的东大门。下辖1个镇、20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全区总人口为3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62万人(回族约8.9万人),占总人口的34%。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

5

西宁大通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西宁市下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总人口45.3万人(2012年),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  ,并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6

西宁湟中县



湟中县是青海省西宁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县城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县境西、南、北三面环围西宁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6°13′32″~37°03′19″东经101°09′32″~101°54′50″,  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湟中县辖2镇、24乡, 总人口437835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

7

西宁湟源县


湟源县位于西宁市西部,县城城关镇距省会西宁52千米。

总面积1509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35004人(2009年底)。

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土族等。

湟源县原辖2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大华镇、东峡乡、日月藏族乡、和平乡、波航乡、申中乡、巴燕乡、寺寨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8

海东乐都区



乐都区是青海省海东市政府所在地,于1969年5月12日建制,区政府位于海东街道。

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侧,西与西宁市区相邻,东与民和县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距省会西宁市95公里,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15公里。

全区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111个行政村,7个社区。2011年底人口36.02万,共有藏、羌、土、汉、回等15个民族,汉族占大多数。

9

海东平安区



平安区是青海省海东市的两个市辖区之一,1979年置平安县,以平安驿得名,2015年2月改为平安区, 1979年至2013年期间是海东地区的首府,2013年海东撤地建市后仍为海东市临时驻地。

平安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中心腹地,地处东经101°49’,北纬36°15',东临海东市乐都区,西连西宁市和湟中县,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

截至2014年,辖3个镇、5个民族乡,总面积769平方公里,总人口127515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17个少数民族。2013年,平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17亿元。

平安区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  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称,是青海省东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教育中心之一。

10

海东民和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县境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  ,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镇、14乡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 ,总人口42.13万人(2011年)  ,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11

海东互助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市政府乐都区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区相望,西靠西宁市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城东区、城北区相接。县境南北宽约64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县境内无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大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37万人(2011年),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

12

海东化隆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东地区南部。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距省政府驻地75千米。临平公路、乐化公路、阿赛公路、扎哈公路、平阿高速公路、燕官公路贯穿县境。

化隆回族自治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3镇18乡,截止2010年,总人口229669人。

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年均温2.2℃,年降水量470毫米。

13

海东循化县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段,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全县3镇6乡154个行政村,总人口12.69万人。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山谷相间,气流回升,年平均气温8.7℃,近十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年平均气温9℃以上。夏无酷暑,冬无甚寒。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较低的地区之一。河谷地区平均海拔1850米。黄河流经其中79公里,国家级大型电站公伯峡、积石峡电站均在县境两峡的东端。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为重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内涵丰富,民族风情十分独特,是全省旅游最佳地区之一。

14

海北海晏县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湟水源头,北接祁连县、门源县,东邻大通县、湟中县,南接湟源县、共和县,西邻刚察县。

至2009年,海晏县辖4个乡镇,29个行政村,3个社区。 青新公路(国道315线)、青藏铁路横贯全境,是青海“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

1993年,海北州府搬迁到海晏县,现州府所在地海晏县西海镇距县城10公里。

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15

海北祁连县



“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祁连县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41%。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截止2013年,总人口5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9.2%。境内平均海拔3169米,县城海拔2787米,年平均气温1℃,年降水量约在420毫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祁连是青海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全县共有草原1764万亩,是青海省畜牧业基地,有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各类牲畜117.5万头只匹,年产牛羊肉1万余吨、祁连大白毛1300余吨。矿产资源多样,号称“中国的乌拉尔”,是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县。

16

海北刚察县



刚察县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省环湖重点牧业县之一,位于州境西部,青海湖北岸。县政府驻沙柳河镇,距州府驻地海晏县西海镇110公里。

截止2012年,全县总人口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2.5%,藏族占63.38%,还有汉、蒙古、回、东乡等民族。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3乡2镇1场。古为羌地。 

境内主要河流有默勒河、克克塞河、江仓河、沙柳河、巴哈乌兰河、布哈河、哈尔盖河、吉尔孟河。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0.6℃,年降水量370毫米。

主要矿藏有煤、铁、铜、银、铀等。

纯牧业县,牧养藏系绵羊,半细毛羊、牦牛、马等。

境内青海湖盛产湟鱼。

17

海北门源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距省会西宁150公里,距海北州州府驻地海晏县250公里。总面积6896平方公里。

1929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2亿元。

民族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还有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总人口15.58万人(2013年)。

门源县原名“亹源”(亹,mén),因“亹”字书写起来太过复杂,后统一简化为同音字“门”。

18

黄南同仁县



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县、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约181公里。县辖2镇9乡(其中,3个纯牧业乡)、72个行政村、6个社区,截止2011年,全县8.9万人,面积3275平方公里。

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同时同仁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青海省十大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

19

黄南尖扎县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尖扎县东北部绝大部分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西与贵德县相连,南与同仁县毗邻。县境南北长约87千米,东西宽约48千米,总面积1714平方千米。截止2011年,总人口5.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万人,藏族约占总人口的62%。全县辖3个镇、6个乡。

尖扎县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以红色砂砾构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称,园内有南宗寺、尼姑寺、南宗扎寺三大寺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并存的宗教法地,是青海省继塔尔寺、青海湖之后的重要旅游景区。

是中国赛艇、皮划艇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

20

黄南泽库县



泽库县,隶属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南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靠青海省同德县,东北与同仁接壤。总面积6494平方千米,总人口5.39万人(2000年)。

泽库县下辖2镇5乡,境内有和日寺等景点。2005年,泽库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1亿元,完成计划的131.30%。

21

黄南河南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是中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泽库县相邻,处于青甘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青海省南大门之称。全县总面积6997.45平方公里,海拔3600米,辖1镇4乡2个社区39个牧委会,135个牧业合作社,四座藏传佛教寺院,截止2011年,总人口4万人,蒙古族占93.21%。

河南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青海优良畜禽品种欧拉羊是自治县的优势畜种。河曲草原属典型的高寒草甸型草场,地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带。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4亿元。

22

海南共和县



共和县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属五县之一,是青海西藏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在青海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 ,北靠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西藏毗连。

共和县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

共和县府、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是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藏公路109国道、青康公路214国道穿境而过,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共和县拥有农、牧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风、光资源等七大优势资源。

23

海南同德县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海南、黄南和果洛三个藏族自治州的交接处,隶属于海南州人民政府。省道西久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黄河由东向西以半环状绕县半周。县城所在地尕巴松多镇海拔3060米,距州府恰卜恰镇256公里,距省会西宁市282公里,县城常住人口约9000人。

气候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县内最高海拔4671米,最低海拔2648米,平均海拔3660米,年均气温0.4℃—0.6℃,年均降水量440mm,无绝对无霜期。全县总面积4758平方公里,辖2镇3乡73个行政村,2009年,总人口6.1万人,居住汉、藏、回、蒙、土、撒拉等民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3%。

2004年,同德县被国家列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涉及3乡镇25个村2886户1.59万人,规划总面积为317.44万亩,占草场面积的56%,在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4

海南贵德县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距省会西宁市114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镇158公里。东西宽63.4公里,南北长90.6公里,全境国土面积3504平方公里,辖4镇3乡,119个行政村,截止2013年,总人口10.87万人,有汉、藏、回、土等15个民族。

贵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贵德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记载着贵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建筑群—玉皇阁集儒、道、佛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是贵德多元文化、多种宗教融合相安、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

贵德县境素有“高原小江南”  、“梨都之乡”  和省会西宁市“后花园”之美誉。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06亿元。

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5

海南兴海县



兴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核心区。全县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东与贵南、同德隔黄河相望,北与共和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毗邻,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沁县相连。距省会西宁248公里,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103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4°48′-36°14′,东经99°01′-100°59′。

兴海县平均海拔3924米(县政府所在地子科滩镇海拔3303米)。最高点鄂拉山脉虽根尔岗海拔5305米,最低点河卡镇吾合托黄河出境处海拔2590米。全县辖子科滩、河卡、曲什安、唐乃亥、中铁、龙藏、温泉等三镇四乡,57个行政村5个社区。截止2012年底全县总人口7.6万人,居住着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多个少数民族,藏族占总人口的77.89%。

26

海南贵南县



贵南县,隶属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总面积6593平方千米,下辖6个乡(镇)75个行政村,总人口7万人(2004年)。

贵南县东与黄南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南与同德县,西与兴海县和共和县,北与贵德县接壤。

27

果洛玛沁县



玛沁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北部,系国家级“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全县2009年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763.6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628.01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2.3%,属典型的高原山地类型,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现辖6乡2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8

果洛班玛县




班玛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北部,系国家级“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全县2009年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763.6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628.01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2.3%,属典型的高原山地类型,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现辖6乡2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

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9

果洛甘德县



甘德县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甘德县位于东经99°36′30″~100°53′,北纬33°33′~34°24′。东邻甘肃省玛曲县,南濒黄河与达日县、久治县相望,西部和北部与玛沁县接壤,县城所在地柯曲镇距省会西宁526公里。县府驻东吉乡(吾勒)。距州府驻地88公里。

甘德县人口3.3万(2012年),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

甘德县总面积7046平方公里,辖8乡。古为羌地,唐属“羁摩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

甘德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矿藏有岩金、煤等。野生动物有鹿、麝、雪豹、猞猁、熊、野驴、黄羊、岩羊、雪鸡等。境内有建于清朝中叶的夏日乎寺院,寺内壁画和雕刻艺术造型精美,藏有“甘珠尔”等藏文经典、佛教史料书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艺术珍品。

30

果洛达曰县



达日县是青海省果洛州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东与久治县接壤,东南与班玛县相连,南与四川省色达县、西南与四川省石渠县为邻,西北与玛多县为界,北与玛沁、甘德县隔黄河相望。全县总面积16466平方公里 ,辖9乡、1镇、33个牧委会、109个牧业合作社、1个扶贫联社,总人口3万余人(2013年)。 

达日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属高寒半湿润气候,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果洛州内仅次于州府所在地(大武)的重要商品、中藏药材集散地和青川交界处的重要交通枢纽。

31

果洛久治县



久治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州境东南部,地处青、川、甘三省交界处,东南与四川省阿坝县毗邻,南与班玛县相连,西与达日县相邻,西北濒临黄河与甘德县隔河相望,东北与甘肃省玛曲县接壤。

久治于1955年3月建立久治县人民政府,辖5乡1镇。总面积8757.25平方公里。

截至2012年久治县总人口有2.6万,主要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其中藏族2.4万人,占总人口的95.6%。久治县内有藏传佛教寺院10余座。

2013年,久治县地区生产总值2.69亿元,同比增长9.3%。

32

果洛玛多县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 ,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

玛多县,它北与海西蒙古族自治州都兰县接壤,东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相毗邻,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和四川省石渠县接壤,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县曲麻莱县,西南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相连,南北宽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全县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属高寒草原气候。鄂陵湖、扎陵湖、冬格措纳湖、星宿海、黄河等汇成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地下蕴藏着可观的矿藏资源等待开发。

33

玉树玉树市



玉树市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境内平均海拔4493.4米,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通天河、扎曲、巴曲在玉树市境内流过。气候寒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城市。

2013年玉树市辖4街道2镇5乡,全市总人口为10万人,  有藏、汉、回等民族。人口中近93%是藏族,是青海省内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1929年始设玉树县,县政府驻结古镇。1952年沿旧制设立玉树县,2013年7月3日,撤销玉树县,设立县级玉树市。玉树市人民政府驻结古街道办事处,结古镇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是州府、市府所在地,是玉树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34

玉树杂多县



杂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和东南与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和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那曲两个专区的丁青、巴青、聂荣、索县、安多等五县接壤,北靠治多县。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2013年,杂多县人口3.4万,以藏族为主,有汉、土、回、蒙古等民族。杂多县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昂赛原始森林、佐青寺等旅游景点。

2013年,杂多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9.5亿元增加到4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8亿元增加到12亿元。

35

玉树称多县



称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中部。北部、西部与曲麻莱县接壤,东南和四川省石渠县毗邻,西南和玉树县隔通天河相望。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209余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土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3万人(2013年)。有文保族,拉布族、卡纳族,休马族、白日麦马族,阿尼族等少数民族。

称多县有尕藏寺、色航寺、拉布寺、赛巴寺等旅游景点。2013年,称多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8.1%。

36

玉树治多县



治多县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州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西藏自治区。县府驻加吉博洛格(在多彩乡境内)。县城东部与玉树县接壤,西与海西州代管区相连,北与曲麻莱县、海西州毗邻,南与杂多县为界。距省会西宁市921公里,州府195里,109国道、青藏铁路穿腰而过。

截至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达282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8%,还有汉、回、撤拉等民族。土地总面积8.02万平方公里,共辖6乡。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58.7万元

37

玉树囊谦县



囊谦县隶属青海省玉树州,地处东经95°21′58″~97°07′0″,北纬31°32′20″~32°43′46″。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邻,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南及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市和那曲地区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东西最长157.5公里,南北最宽130.5公里,总面积12741平方公里。 2013年,囊谦县总人口为13万人,其中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  囊谦县有金、银、铜、铁、铅、锌、锡、石膏、硫磺、石灰石、煤、盐等矿藏资源。

2013年,囊谦县实现生产总值74.49亿元,比2012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15.89亿元,比2012年增长7.3%。第二产业40.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1.8%。第三产业18.15亿元,比2012年增长7.8%。人均GDP达到30343元,比2012年增长10.3%。

38

玉树曲麻莱县



曲麻莱县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青海省境西南部、州境北部,县府驻约改镇,距州府驻地310公里。地处地理位置为东经92°56′~97°35′,北纬33°36′~35°40′。国土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2012年),人口以藏族为主,辖1镇5乡。政府驻地约改镇。

2012年,曲麻莱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4.53亿元,同2011年相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2万元。

著名旅游景点有“黄河源”纪念碑、格萨尔王登基台、藏传佛教寺院、昆仑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还有昆仑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觉悟、广袤草原和通天河风光。每年八月八日为曲麻莱县昆仑民族文化艺术节。

39

海西德令哈市



“德令哈”是蒙古语“金色的世界”的意思。

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德令哈市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 市区海拔2980米,截止2012年,人口近10万,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1] 

德令哈市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6个品种、65个矿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在7亿吨以上,可利用价值较高。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2013年,德令哈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6亿元。市区以西40公里的柯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闸蟹、虾等水产。境内有柏树山、黑石山水库、“外星人遗址”、怀头他拉岩画、“褡裢湖”等旅游景点。

40

海西格尔木市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中转站。

截至2011年,格尔木市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86.6%,有汉、蒙古、藏、回等3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9.8%。格尔木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

41

海西天峻县



天峻县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缘,东邻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和刚察县,南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西毗德令哈市,西北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界。是海西州唯一的牧业县,煤炭和畜牧业是主要产业。

全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2010年),辖3镇7乡,总人口4.7万余人(2010年),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2008年,天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2亿元。

42

海西都兰县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总人口近10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距州府德令哈市205公里,省会西宁市428公里。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最低极端气温为-29.8℃,最高极端温度达33℃。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43

海西乌兰县



乌兰县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中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达木盆地东部,东邻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南与都兰县相连,西接德令哈市,北与天峻县交界。地理坐标为东径97°01′~99°27′,北纬36°19′~37°20′,县境东西长216.9公里,南北宽112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2858.16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乌兰县辖4个镇,共38个村(牧)民委员会,总人口36555人,有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7个民族。


美丽的青海

神奇的青海

可爱的青海

美丽的青海我的家乡!

我在这出生,在这长大,

她永远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大美青海我爱你~


快为你的家乡来投票吧!

关注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