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段历史上无比重要的大运河,为何消失不见了?

 vu米 2017-07-15

大运河上,一个规模浩大的水利枢纽,曾经是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必到之地;黄河、淮河和大运河,在这里共同造就了一个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从明朝到清朝,一个怎样的治水绝招在这里屡试不爽?

从地图上看,隋唐大运河就像书写在中华大地上一个巨大“人”字,北上的永济渠和南下的通济渠犹如一撇一捺。但在这一撇一捺构成的“人”字里,郑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公元605年,也就是隋朝大业元年的三月,隋炀帝下令“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这次通济渠的开凿,巧妙地利用了旧有河道和天然河道。而郑州段,就很大限度利用了荥阳故城以东的古鸿沟。

公元前361 年,魏惠王魏罃将自己的都城从山西迁到了大梁。魏惠王想如果能有一条河流将这些河流都连起来,那么,大梁城必将沟通南北,畅达东西。

于是,他下令开凿运河。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一直命人向东南不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终于,凿出了鸿沟,而鸿沟就是现在郑州段运河的前身。

到了秦汉时期,鸿沟通过黄河连通渭水,而作为航运中转站的郑州,也就是当时的荥阳故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名都”。到了后来,伴随着战乱和黄河泛滥,鸿沟逐渐荒废了。

公元605年,当隋炀帝下令修通济渠时,这条运河又被人们想起来了。于是,它又成了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但并没有享受到太多运河的便利,反倒是唐朝,因为这条水上生命线,而得以繁荣一时。

唐朝首都在长安,也就是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当时前往长安的人们,大都沿水路到郑州,有时候从这里改走陆路,有时候从这里进入到黄河里,逆流而上进入渭水,再去往长安。

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乘船来到郑州时,看着眼前的运河,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史书中记载,这里“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南北的物资在此汇聚,驿站彻夜不关城门,商旅、信使往来不断,繁华景象可以想象。

在如今郑州市惠济区的古荥镇,有一座纪公庙,这里供奉的是汉代名将纪信,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纪信为救刘邦被人抓走,项羽一气之下将纪信烧死。刘邦得天下后,为纪念纪信,在荥阳西门外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名为纪公庙。

这段在隋唐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运河,到了北宋时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到了后来,曾经在历史上无比重要的大运河,却再也找不到踪迹了。

郑州段的运河,为什么会消失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因缘?

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大地饱受战乱之苦。到了元朝,随着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沟通南北的任务被航程更短的京杭大运河代替,隋唐大运河的功能被削弱,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然而,一块石碑的出现,还是给考古学家们指出了郑州段运河的蛛丝马迹。

2013年,郑州市考古部门在惠济区古荥镇的这座城隍庙前,发现了一块石碑,这是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石碑上记录了城隍庙的修建始末和它所处的位置。

石碑上的一句话,却让考古学家们眼前一亮。石碑上说了一句:“黄河之阴,汴水之阳”。根据这个记载,专家判断出了郑州段运河的大致方位。又结合清代的《荥泽县志》等书中记载,终于找到了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郑州段运河。

后来,考古学家对郑州段运河进行了发掘,基本上探明了郑州段运河的河道走向。现存的郑州段运河,包括汴河河道遗址和一段索须河故道。而汴河河道发掘地点已被回填,唯一剩下的是一座明清时期的桥。

这座桥名为惠济桥,建于明清时期。有趣的是,我们可以从桥面上看到两道深深的车辙,只是如今,我们也只能从车辙里,去想象这座运河上的城市当年曾有的繁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