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吃”为宗教的族群,注定无法深度思考丨贾书亚

 吴锋8725 2017-07-15

文/贾书亚

夏丏尊在《谈吃》里开玩笑说“中国人是饿鬼投胎来的”,话虽刻薄,却是入木三分。对于“吃”,中国人有着近乎于宗教的狂热。这种的以食物为偶像的宗教,对于国人的世界观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能审视灵魂,他们才有未来.——黑格尔

《红楼梦》有这样一段情节:贾母请客,有一道菜叫“茄鲞”。常年吃茄子的刘姥姥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味来了,我就只种茄子了。”

众人告诉她,千真万确是茄子。她请教做法,凤姐说:“这也不难,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刘姥姥听了说:“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中国人历来注重吃,以为做人就是为了吃,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成了一项举世瞩目的生存特色。从纣王酒池肉林的糜烂宴乐,到清帝的千叟宴满汉全席,再到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中华民族似乎数千年来始终围绕着一个“吃”字打转转,也乐于将人生全部快乐倾注于举杯投箸之中。

注重吃喝本无可厚非,毕竟“民以食为天”。但国人的可悲之处在于过多关注“吃喝”层面的事情,纵使真有“手不释卷”的读书人,多数也是冲着“黄金屋”、“千钟粟”的读书。苏秦为了功名利禄,可以引锥刺股、不吃不睡读书三天。中国人如此注重口腹之欲,怎有“闲情逸致”像希腊人一样“吃饱了撑的”去仰望头顶的星空呢?

中国哲学以儒、道为首,提倡“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心性的提升为目标,落脚点却始终处于现世,修学目的也始终指向日常生活。孔子说:“下学而上达”,通过形而下的事物去发现人生真正意义。中国“吃文化”与这一思想的契合是最为直接的。“远大高明”是中国人成圣的特征,实践起来却离不开人伦日用。正如新加坡华裔美食家蔡澜所说:“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孔子对于人存在的看法。人生命里有两件大事——饮食和男女。一个是食的问题,一个是性的问题。这种看法是形而下的,只关注现实的问题而不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套实用主义的学说潜移默化中国人数千年之久,及至今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痼疾可以在国民的教育中体现出来。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

比如说,“形而上学”一词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假如问他们什么是形而上学,大抵会得到两种回答:

第一种会嘲讽中国教育:“呵呵,别看我学了这么多年的哲学,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形而上学。只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而已。”这种学生大概了解自己在学校里学到假的哲学,但自己却无力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故而用轻蔑的态度表达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第二种会照搬教科书回答:“形而上学就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问题。”这类学生大抵都在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问题,中小学是班里的尖子,但是到大学会发现:“那家伙不是差等生吗?为什么老师做科研项目找他没找我?”

“形而上学”从初中谈到大学,人人都知道,但能够具体阐述的人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中国国民教育的弊端——实用主义。在中国学生看来,哲学不事生产,不像物理化学能产出利益,这种学问何用之有?加之中国教科书对形而上学的抹黑,自诩为世界上最智慧的中华民族,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学生百姓,谁愿意去学习这样一门呆板机械的学问呢?

究竟什么才是“形而上学”?哲学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两千六百年,无数聪明才智尽其一生探寻的“形而上学”真的可以用“孤立、静止、片面”这些字眼加以概括吗?

其实,单就“形而上”一词的本意,也并无明确的价值判断。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是指具有形体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形体之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而上学”,就是指专门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一门学问。对于此类超验的问题,国人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几千年前就已经编排了《杞人忧天》的故事来笑话他们。

再比如说,上帝存不存在?人有没有灵魂?天堂和地狱存不存在?这个宇宙是由一位造物主创造出来的呢?还是宇宙大爆炸偶然产生出来的呢?我周围的人会不会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人一样,都是演员?还是这个世界其实像《黑客帝国》里描绘的一样只是一个程序?假如这个世界是由造物主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和他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吗?按照基督教的说法,我们在世界短暂的停留就是为了进入永恒的天堂而预备的吗?还是按照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观点,我们只是浩瀚宇宙中一颗渺小星球上正在爬行着的一堆碳水化合物?如果是这样,我们和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分别啊!

《黑客帝国》中叛徒塞弗的选择:宁要虚假的幸福,不要痛苦的真实

思考这些问题会痛苦,但这种痛苦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所在,人之所以高贵,正是因为人拥有这种思考形而上学的痛苦,不像动物只关注吃喝层面。并且面对这个问题,人人必须做出选择——在痛苦思考的人和快乐生活的猪之间做一个抉择。

这种寻求真理的痛苦对于具备超验信仰的人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乃至可倾其一生去寻求。在只关注“吃吃喝喝”,不愿意思考的中国人眼里显得无足轻重,荒谬可笑。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表达了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哲学一直处于哲学发展的低级阶段,严格来讲,还不是真正的哲学,而只是一种“生活哲学”。

中国实用主义的哲学带有强烈的机会主义色彩,表现出只重身心践履而轻视哲学思辨的特点,这种只寻求当下超越、不追求彼岸信仰的特征,塑造了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性格,削弱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使得中国人失了对人的生命、宇宙本质等形而上领域的终极关怀。

诚然,吃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国人以“吃货”的身份为荣,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中国“吃文化”背后深层结构的弊病,又有多少人能看出来?即使看出来,又有多少人能在“实用主义”的潮流中逆水行舟,真正地从个体出发,“杞人忧天”地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呢?

世界读书日的中国展品——书本蛋糕 

当希腊人庄严地把“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时,就已经展开了对“人”和“宇宙”这世间最奇异的事物的思考,与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西方文明的发达并非理所当然,而是背后有无数个哲学家在默默地耕耘撒种。一个国家文明真正的崛起,不在于刀剑的锋利,也不在于炮弹的威力,而在于有多少“仰望星空”人,在于有多少个思考“形而上学”的个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