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一位90后策展人聊了聊出国读艺术这件事

 柳星星h02xgxmd 2017-07-15

出国读了艺术的年轻人们

准备好参加当代艺术的“狂欢”了吗?

新奇、幽默、多元、国际化......你或许可以找到很多形容词来描述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留学生、90后、艺二代……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们身上的某些标签又格外引人注意。在这个名为“全球定位”的展览中,新一代的艺术力量到底发出了怎样的声音?今夏,YT将特别呈现中国乃至全球艺术行业内最有活力的创作者的故事。

▲ 于霏霏, 《As artists,we comment》(局部)

由青年策展人缪子衿策划的展览“全球定位”(I do (no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celebration)于2017年6月29日下午在乔空间及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同时开幕,参展艺术家包括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朱田。

本次参展艺术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出生在中国,而后又在国外接受艺术教育。现在的我们很难通过年龄、性别、种族、国籍等特征定义艺术家的身份。与其把他们当作中国艺术家,不如说他们是来自中国、活跃于全球的艺术家。因此,“全球定位”从一开始便不再提及全球-本土,西方-东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而是强调艺术家的时空定位始终处于动态。

▲ 刘娃, 《自拍系列:醉氧》

展览开幕后,YT独家专访了青年策展人缪子衿,从展览中英标题背后的概念到策展人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史”,缪子衿与我们分享了她眼中的新一代艺术力量和当下难以避开的关键词“全球化”。

Part1: 关于展览

“现在有很多种‘庆祝’和‘被庆祝’的方式,在艺术圈里更是简单明了,比如说艺术家的作品被展示、被收藏、被销售,甚至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庆祝’。”

Q:我看到展览的中英文标题是不同的。"全球定位"相对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那么"I do (no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celebration" 呢?是否可以来分享下英文标题背后想要表达的含义?

A:策展的灵感其实来自于一个策展小组,名为“If I can't dance, 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revolution”(如果我不会跳舞,我就不想成为你革命的一部分)。当我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读策展专业时,她们曾经到我们学校做过有关口述展览史的讲座。那时候印象就非常深刻。几年之后自己做展览,沉淀在脑海里的印象就突然跳了出来。

▲ 刘辛夷 《人气收藏》 (局部 )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一直对机构批判,或者说用批判性的视角去看艺术机构很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会有I do not或者I do want be part of celebration两个方面。不少人问我这里的celebration(庆祝)是什么意思,那么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种“庆祝”和“被庆祝”的方式,在艺术圈里更是简单明了,比如说艺术家的作品被展示、被收藏、被销售,甚至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庆祝”。那么我邀请这些艺术家过来,其实就是邀请他们来做一些带有“对抗性”的创作,或者呼应我批判性主题的创作。这些都可以。总之它是一个特别好玩特别有机的展览,看了整个空间,或者艺术家们的作品后,人们讲不定会在思想或者行为上产生一些改变。

▲ 刘辛夷《人气收藏 》(局部)

该项目在每一件参展作品近处安置一台电子温湿度监控仪。从开幕日开始,在展览开放的工作时间内检测每件作品周围细微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按每日更新的频率,由机构的工作人员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图表打印出来,对应作品标题,陈设于空间墙面。

Q:除了都在国外进行过留学,此次展览艺术家的创作是否还具有哪些共同点或者说特别吸引你的地方?

A:我希望我的展览可以足够开放,但在面对公众时,还是需要给大家一个线索,那么这次就是“留学的经历”。有时别人问起展览的艺术家都有谁,我说完名字之后他们直接就会说:好像他们都是留学回来的。所以,我不会避讳他们的全球化留学身份。

但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特别需要强调的“潮流”,现在越来越多人有机会出去留学。我们就把这个“全球定位”放到展览里去,做一个开放的提问。这到底是不是一种特别的身份,需不需要为其提供不同的“定位”?希望展览能成为一个提示,让大家去思考、观察,5年、10年后当我们回头看,“全球定位”这个词或许又会有新的含义。

▲ 阿斯巴甜, 《回形》

Q:和更早一代出国留学的艺术家相比,你觉得年轻一代艺术家出国留学的挑战或者说境遇发生了哪些变化?

A:我不太确定。或许当你非常小、比如上初中的时候,像一张白纸似的就出国留学了,之后在视觉语言的呈现上会有些不太一样。比如何绍同和于霏霏的作品,里面直接就有英文元素出现,没有中文字幕或翻译。常年在海外的生活让艺术家在潜意识里倾向于用英文创作,体现了艺术家所处的语境。

▲ 何绍同作品《#friends》截图,2017年,单频影像,5分22秒

▲ 何绍同作品《#friends》截图,2017年,单频影像,5分22秒

何绍同从youtube上收集了很多影像片段,组成了新的作品。视频中,各界名人纷纷向他的新展开幕表示祝福

谭天又不一样,他的创作跟解读相关,他希望作品能让大家容易地读懂。所以当他现在在纽约念研究生的时候,作品上面的文字更多就是英文的,而到了中国他又会做成全中文。

有时作品的特征的确会显示出艺术家接受西方教育的过程,但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具体讨论的问题还是很不一样的。

▲ 谭天,《容易理解的作品 #9 》

▲ 谭天,《容易理解的作品 #10》(局部)

Part2: 关于自我

“其实你希不希望成为‘庆祝’的一部分真的是特别模糊的状态,谁知道你什么时候会非常排斥,什么时候又会被它吸引?”

Q:就个人而言,你选择出国留学的契机是?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吗?还是被动的?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对艺术的理解?

A:其实也算被动。最开始想过考美院,也上过考前班,但可惜画画还是不太好。这样说不知道是否合适,但国外的学校相对更看重学生的概念,所以即使你手头功夫没那么好,老师看到你的热情和做研究时的专注,还是会非常愿意接收你。

▲ 缪子衿在伦敦

Q: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家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A:正如你所知,我成长在一个艺术家庭。十几岁的时候很叛逆,觉得一定要选学和艺术不相关的专业,所以在进入金史密斯之前,我的本科专业其实是广告。有趣的是,广告的很多理论课程都和当代艺术有关,两个专业老师推荐的书单也有很多重合。再加上课上课下有很多机会接触艺术,不知不觉兴趣就又回来了。

高中时经常和家人去各种展览开幕,会遇到很多艺术家、前辈,但那时候没想过去念艺术,所以觉得不算是part of my life,更多的是别人的celebration, 而现在的我竟也成了策展人。由此再回到这次展览的标题,其实你希不希望成为celebration的一部分真的是特别模糊的状态,谁知道你什么时候会非常排斥,什么时候又会被它吸引?

▲ 缪子衿和艺术家朱田在展览开幕时表演《抱紧策展人》

Q:什么时候开始决定做策展人?策划的第一个展览是?

A:基本上大二的时候就决定做策展了。到目前为止这是策划过的第三个展览,第一次是空白空间谭天的个展,第二次是泰康的青年策展人项目。不过其实在这之前,我还做过一个小展览,那是我的本科毕业创作。

一般广告专业的学生都是完成作品集,有人拍视频有人做杂志,但我想为什么不能展示广告人的创意本身呢?于是就做了一个介于装置和展览之间的项目,让同班所有广告专业的同学,利用做广告会用到的各种材料、元素(比如产品包装纸、被拍摄的商品)进行艺术的创作。那时候做展览不是硬性要求,也不是机构邀约,单纯就是想以策展的逻辑去做点什么事情,是一个特别自由特别没压力的状态。

▲ 蒲英玮,《西方客人,玛丽安娜(第一部分)》

Part3: 关于全球化

“在今天这个语境下,我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本土艺术家?”

Q:不同国家年轻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处境有何不同?

A:这个问题我和不少艺术家也聊起过。国外的话,整个艺术生态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很多事情都按部就班的,很严谨。这当然很好,但好的机会的确也会比较少。国内的话还在不停完善、发展,机会真的好多,多到我都觉得有点可怕。

所以有的艺术家就在犹豫,到底是要在国外一步一步慢慢积累、念书、研究,还是要转而跟上国内这种速度很快、不停在celebrate的节奏。Celebration当然很好但又会消耗人的精神。所以很多东西对我来说也是不确定的,我也很期待看到我今天邀请或者说选择出来的艺术家未来会走向哪里。

▲ 蒲英玮《关注每位撒谎者,空洞但是真实,一个真正的偶像或任何人都不是——庆典》

Q:你是如何发掘年轻艺术家的?是否去看过国内的艺术院校毕业展?

A:作为策展人,看毕业展是一项必须的工作。你有义务去找新的、好的艺术家,然后再以策展的方式和他们合作。还有一些可能之前念书时就是朋友,当他们有了新的创作、想法或展览会一起讨论。当然,我有时也会专程飞去国外看一些毕业展或者艺术家的工作室。我做展览其实是一个特别慢的人,因为我觉得很多艺术家虽然你在毕业的时候就认识他了,但要过个一两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出他大概要往哪里发展,真正合作展览就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了。

▲ 朱田,《贱卖品》,2014

微信视频记录了多位艺术行业者参与竞价印有艺术家身体部位的软垫

Q:全球化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A:其实我一直不知道本土是什么,我觉得“全球”和“本土”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很难简单定义。在今天这个语境下,我不确定什么才是真正本土的艺术家?如果有,是不是一定要在中国做相关的展览才是合适的?

现在信息的流通得非常快,大家都有网络,自己也可以飞去不同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和自己的出生地没那么紧密了。虽然我不想提“全球定位”,好像是在给自己的展览做广告哈哈,但当你真的是以一种流动的视角去定位自己,或者说,把你放在所有可以去到的地方的时候,你就是会被不止一个地方的环境文化影响,然后任何一个地点都可能会成为你的素材或者灵感,我觉得没有必要特别局限于自己是从哪里来。就像我们面前朱田这个与微信拍卖有关的作品一样,不管你人在哪里,你都可以参与其中,科技也好,网络也好,都让我们同时存在、流动于多个空间。

▲ 钟云舒,《吃橡皮筋》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8月27日

编辑?吴小霜

图片源于?乔空间

# YT活动大赠票#

只限在上海的小伙伴参与,小伙伴移步后台留言报名即有机会获得价值500¥的2017钛媒体T-EDGE科技生活节——《钛空舱体验展》(每天抽取三名)

T-EDGE试图引领大家张开透视未来生活之眼,发起一场由科技生活领袖峰会与大型体验式创想空间相结合的线下未来实验。

办公室装修办公室设计上海办公室设计 上海办公室装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