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唐陵之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nzpeach 2017-07-15

1
唐泰陵简介

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约15公里的保南乡敬母寺村的金粟山上(东经109°39′北纬35°02′),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寝,也是关中唐十八陵里最东边的一座,封域38公里。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于长安神龙殿抑郁而死,享年78岁。翌年(763)三月葬于泰陵。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后人称其为“唐明皇”。

泰陵位于蒲城金粟山支峰海拔852米的尖山上,依山为陵,玄宫凿建于山南麓。陵园为夯筑城垣,平面略呈方形,东西1680米,南北1700米;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南为朱雀门(在蒲城保南乡唐陵村西约500米处)、北为玄武门(在蒲城上王乡岭南村)、东为青龙门(在蒲城椿林乡唐陵村东约400米处)、西为白虎门(在蒲城翔村乡东山怀村400米处);门外各置石蹲狮一对,筑阙台一对。陵园四隅建角楼,今角楼基址俱平毁。

朱雀门外设神道,长409米,其南端为乳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遗址内另立有清陕西巡抚毕沅书“唐元宗泰陵”碑一通(“玄”改“元”,乃清代避康熙帝玄烨名讳)。陵南2250米处有下宫遗址。

[下图为唐玄宗泰陵碑·图片来自于蔡荣君凤凰网博客]

据《旧唐书》载:玄宗曾拜桥陵,“见金粟山岗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待臣说:‘吾千秋之后宜葬此地。’”

2
唐泰陵石刻

泰陵石刻现存五十多件,也是唐十八陵中保存石刻较多者。主要有:

四门石蹲狮

系陵园门狮。每神门各置一对,共四对;每对间距15~20米,距离门址4~10米。石狮基座长1.15~1.4米,宽0.9~1.1米;狮高1.75~1.8米,身宽0.8米左右。蹲踞状,造型强劲有力。

玄武门石刻

系陵园北门外石刻。位于玄武门外阙台北10米开外,共置仗马及牵马人各3对。分东、西两列向北依次排列,两列间距约25米,每对仗马前后相隔18米。马高1.6~1.7米,身长1.8米,立于长方形基座上。马背置马鞍,披障泥;马身置鞅鞧,其下系杏叶;马栽短鬃,尾下垂。牵马人立于仗马一侧,均残损无头,残高1.5米。

[以上两图来自于十三郎新浪博客]

神道石刻

36件。自乳台阙址北100米处为起始,分东、西两列向北排列,两列间距约60米,依次为:华表、翼马、鸵鸟各一对,仗马五对,翁仲十对。

华表:通高4.5米,覆莲座,八棱柱身,仰莲托宝珠顶;

翼马:马高2.45米,身长2.4米;披长鬃,两肋出翼,作三长翎,翎尾雕卷云纹,尾下垂,腹下与座基连为实体;东列翼马头顶独角稍大,作欲奔状;西列独角微小,作待立状。

鸵鸟:雕于高2.1米,宽1.8米的石屏上;鸟高1.15米,身长1.5米;身体肥硕,退较短,毛羽不甚清晰;西列石屏背面有北宋“陕西转运副使游师雄行部……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九日”题刻一则。


仗马:马身一般高1.6~1.7米,长1.8米;背置鞍鞯,披障泥,无镫;身置鞅鞧,其下系杏叶;马栽短鬃,尾下垂;其中七匹残损较甚;马旁立牵马人,姿态妖娆,均残缺无头,残高1.5米。

翁仲:通高2.93米,宽0.9米;完好者七尊,余皆残损,立于石座之上。东列文官,皆汉人形象,戴进贤冠,穿宽袖长袍,系革带,着高头履,双手执笏;西列武官,有汉有胡,戴盔甲高冠,穿长袍,肩有背带,腰系革带,着靴,双手拄剑。

泰陵还出土有东侧“蕃酋”立像三尊,另于北门处,还残存一只小蹲虎

[上图石虎图片来自于十三郎新浪博客]

泰陵始竣工于中唐初期。泰陵石雕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传统雕刻技艺,同时又吸收了以前唐代诸陵的石雕特色以及外来的雕刻风格,设计别出心裁,刻工刀法娴熟,转折明朗,风格细腻。如翁仲改变了以前唐代诸陵一律为直阁将军的模式,首次将文臣武将分行排列,左文右武,文臣持圭,武将拄剑,各司其事,井然有序。而武将中还出现了胡人形象,反映了玄宗后期的用人观念。泰陵石雕虽不及乾陵、桥陵石雕高大,但却克服了其重形似,力求雄伟而比例失调的缺点,而是注意写实,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

3
唐泰陵陪葬墓

泰陵陪葬墓,据史载有2座,即元献杨皇后和内侍高力士,能确定名位的仅高力士一座。

[以上三图为高力士墓·图片来自于蔡荣君凤凰网博客]

[上图为高力士墓道·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