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忻州高中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笑凌风风 2017-07-15

2017忻州高中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市中小学教师业务知识考试

高中思想政治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C   2.A   3.B   4.A   5.B

二、问答题(30分)

6.(10分)①自主开发。发挥自己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举例(略)(5分)②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举例(略)(5分)

7.(8分)            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自身价格

                     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升

                     高,需求量减少。(4分)  

                     供给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

                     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

                     本身的价格下降而减少。(4分)

8.(12分)①红色气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淬炼出来的;(4分)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时期,红色气质的内涵不同,但其反映的党的性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改变;(4分)③红色气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自身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4分)

三、论述题(15分)

9.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落实“三维目标”是的总的价值取向,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课堂中一切活动开展、一切行为的指向都应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案例的选择和三维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与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关系?设计某项活动是为了实现哪个目标?对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点拔、引导、归纳、提升要达到什么层面的要求?对于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巧妙利用还是果断舍弃?如何利用,用到什么程度最好?对于即时评价的反馈,是否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做出调整、如何调整?诸如此类,一切关键教学行为的选择都始终指向一个共同的焦点,即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评分标准:能准确表明观点即可得5分。能对观点做简要描述得5分。能举实例说明得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0.(15分)第一个教学重点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突破这一重点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①意识具有指导作用而非决定作用;②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③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④这里的意识是根据客观实际形成“超前反映”,在观念中构筑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⑤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5分)

    第二个教学重点: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突破这一重点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本课的落脚点,是通过学习应掌握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要正确认识实际。从客观角度看,世界上的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从主观的角度看,与人的认识能力有关。因此需要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5分)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突破这一难点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①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性反映,不仅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还能通过理性思维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并通过主动作用于对象的观察、实践而自觉地反映对象;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5分)

11.(15分)本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故不拟定具体答案,可参照以下以下五项三等制办法进行评分。

评价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学习目标设定科学、具体、可操作性强

15-13分

12-9分

8分以下

根据学情和课标设定重难点

学情分析准确

导学过程突出体现“导”

知识建构完整,形成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12.本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故不拟定具体答案。可参照以下以下三项三等制办法进行评分。

评价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新课程理念

15-13分

12-9分

8分以下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效果






答案参考示例:这个教学片断以梅花为切入点,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已合理联想,在理论和实际的交接点上,一步步将知识点显露出来,让学生自己绘制哲学知识体系网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立意高雅,寓意深刻。在哲学教学的课堂里,体现其教学艺术别致的和谐,追求格物致知识的教学艺术境界。随着集体睿智的思绪,将每个人带入生活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又达到了高考复习的要求,课堂效果好。


         市中小学教师业务知识考试

高中信息技术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C   2.A   3.B   4.A   5.B

二、问答题:(30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请简述本课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为哪些能力?(10分)

概要地描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简述(12分)

   (1)高中生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内容主要是指什么?(3分)

    答:指的是信息处理技术,即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方面的技术。

    整个课程由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人工智能组成。

    (2)数据库的概念(3分)

    数据库是指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在辅助存储器上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能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着的数据集合。

    (3)人工智能(3分)

    是研究机器的智能或智能的机器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用机器来完成某些需要用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

如: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和机器翻译。

    (4)网页中三种基本元素(3分)

   文字、图形图像和超链接

    8.(8分)

    用VB程序设计语言编写求表达式S=1-1/2+1/3-1/4+1/5-..........+1/99-1/100的值。(分别用for......next语句和do语句编写,各4分)



三、论述题:(15分)

9.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新时代的新课程,变化较快,需要构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主动创新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试举几种中学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10分)及如何面对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不同的问题。(5分)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等。(三种以上满分,每种3分

可采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有分层3分,加两个以上5分

四、教学设计(30分)

10. 教材P2中《1.1 信息及其特征》进行教学分析。要求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如何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处理方法等方面分析。(15分)

写出教学目标(5分)重难点(5分),如何突破(5分)

参考案例:

本节的课程标准内容: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本节课程标准分析:

1.准确把握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是什么的定义或概念。因此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对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其次是要求学生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并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实例。

2.科学充实事例。因为没有统一的关于信息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通过列举相关实例,体现现实生活中信息的不同形式与载体,便于学生观察与思考。通过组织小组对教学实例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归纳得出信息的基本特征,强化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

3.注重兴趣培养。由于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信息学科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说法、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信息的特征等内容。

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内容较多,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活动形式的丰富与多样性,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作为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本节课的特点是:没有相关操作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所以,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了解信息的多样性。了解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学会区分信息与信息的载体。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信息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体验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信息的含义;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基础不一、能力不一,而且是信息技术第一课的实际,根据本节教材叙述性内容较多,基本上是现实中有关信息案例的说明与介绍,没有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实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打响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炮奠定基础。

在实例中,重点为信息的概念与载体的区别,介质的依附,用实例强调信息和物质的不同,心细的重要性,和物质、能量一样的主要,成为人类生存的三大资源之一。特征中是共享性及依附性、可处理性。

11.针对教材的P19《2.1信息获取的方法》,提出导学设计方案,包括学生学习目标、学情分析、知识建构、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单)几方面。(15分)

有学习目标和学情分析(7分),学习过程知识(任务单)知识建构(8分)

导学案:

分析:学生对信息的来源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体会,如何能更好的表达出来,能有对应的方法获取,是本节课的目标。

教学主题:信息获取的方法

教材分析:

概述:本小节让学生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掌握信息获取方法的多种途径。

重点: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难点: 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

学习目标:1、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掌握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

3、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作用。

4、了解不同历史信息获取方法的特征。



教学引导问题设计

问题

目的

重点/难点/关键点

信息的来源有哪些?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信息的来源

如何获取信息?

了解信息获取的多种途径。

信息的表现形式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

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获取信息的方法一样吗?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信息获取方法的特征。

获取信息的手段

“信息获取的方法”学习任务单

一、信息的来源有哪些?

1.信息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了解奥运会有关情况的途径是:

  途径一:

  途径二:

  途径三:

二、如何获取信息?

1.信息的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获取信息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1.你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关奥运会信息的?

途径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途径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途径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问题时使用的搜索引擎是________________使用的关键字是:_______________

四、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获取信息的方法一样吗?

请填写不同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不同方法:

时代

获取信息的方法

古代


近代


现代


五、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六、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

五、教学评价(15分)

12.根据提供的教学案例写出教学评价。

案例: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因为课时较少,王老师为了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会考成绩好,每次在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把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等做详细汇总,上课时给学生做尽量详细的讲解,以使学生节省时间,获得更多更加系统的知识。有人评价说王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知识系统;也有人认为王老师不符合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应该做到精讲多练。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王老师的做法确实不适应当今的信息技术的教学,5分要换一种思维进行教学。只有通过积极动手才能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5分而不是依靠“讲授”问题求解来获得这种本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5分

         市中小学教师业务知识考试

高中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C   2.A   3.B   4.A   5.B

二、问答题(共30分)

6.(10分)

(1)4分)感受、经历、尝试、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等等

(2)3分)评价方式主要有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

(3)3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7.(8分,每空2分

   (1)干粉灭火器、干冰灭火器、四氯化碳灭火器

        (2)浓硫酸沾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然后涂上3% ~5% 的碳酸氢钠溶液

        (3)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8.(12分)

(1)球形冷凝管(1分) (2)洗掉大部分硫酸和醋酸(1分)  洗掉碳酸氢钠(1分)   (3)D(1分) (4)提高醇的转化率(1分)  (5)干燥(1分)  (6)b(1分)  (7)C(2分) (8)高(1分)   会收集少量未反应的异戊醇(2分)

三、论述题(15分)

9.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活动,教师辅导,整理提升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交叉应用,也可以说,教学并无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应因时、因地制宜地服务于教学,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教学模式,而应追求有效的教学,让教学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参考建议,教师要事先设计好问题,创建基层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2)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3)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思路得到开阔,训练学生的协作、团结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设计题(30分)

10.(15分) 

(1)(6分)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涵义。

2)了解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及分析探究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过程与方法:1)能从化学反应快慢的角度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2)联系实际可以去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得到提升

3)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2)(4分)重点: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5分)建议: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了怎样的学法指导

11.(15分)导学设计方案中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程

以下为参考方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所用试剂】Mg条、铝条、铁钉、铁粉、稀盐酸、浓盐酸、H2O2溶液、MnO2、FeCl3溶液、热水。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




导入

新课



定性角度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投影]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爆炸、牛奶变质、钢铁生锈、溶洞形成等。


[引入]学生讨论所见过的反应的快慢,可以列举化学学习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快慢。

[过渡]反应有快有慢,化学反应中的快慢我们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

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请你根据给出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


每组学生选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每组学生选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对学生提出的影响因素及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

观看。




学生思考、讨论。

牛奶变质、岩洞的形成

钠与水的反应和钾与水的反应比较。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学生回答问题。

感性上认知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控制反应速率的意义


















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速率


Mg条、铝片、0.1mol/L 盐酸、铁片、铁粉、稀盐酸、浓盐酸、H2O2溶液、MnO2、热水、FeCl3溶液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


[评价]对学生回答到的问题给予点评。















[过渡]以上只是我们定性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我们还需要定量研究反应速率。

根据物理中反应速率的定义,请你给化学反应速率下个具体定义。

[板书]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单位

[例题]在 N + 3H2    2NH3反应中,自开始至2秒,氨的浓度由0变为0. 6 mol/L,则以氨气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

[强调]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试验现象。





讨论、回答:反应物自身性质、浓度、温度、催化剂、接触面积、压强、其它一些因素。

思考并交流:

1、人们用电冰箱储藏食物。

2、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合后再进行反应。

3、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通常把要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4、用棕色试剂瓶保存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5、稀硫酸和锌粒的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气体会减少(锌粒有剩余)。当我们重新加入稀硫酸时又会产生较多量的气体。

……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1、 表达式:v(B)=△c(B)/t

2、单位:mol/(L·s) 或mol/(L·min)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由上述的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练习巩固。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总结

提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查阅资料

倾听。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表示方法,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法…


发烧时,人的食欲就会下降,为何温度升高了,消化系统中的化学反应却减慢了?你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对于概念的深入理解。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化学与其他科目相联系。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




导入

新课



定性角度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投影]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爆炸、牛奶变质、钢铁生锈、溶洞形成等。


[引入]学生讨论所见过的反应的快慢,可以列举化学学习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快慢。

[过渡]反应有快有慢,化学反应中的快慢我们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

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请你根据给出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


每组学生选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每组学生选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对学生提出的影响因素及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

观看。




学生思考、讨论。

牛奶变质、岩洞的形成

钠与水的反应和钾与水的反应比较。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学生回答问题。

感性上认知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控制反应速率的意义


















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速率


Mg条、铝片、0.1mol/L 盐酸、铁片、铁粉、稀盐酸、浓盐酸、H2O2溶液、MnO2、热水、FeCl3溶液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


[评价]对学生回答到的问题给予点评。















[过渡]以上只是我们定性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我们还需要定量研究反应速率。

根据物理中反应速率的定义,请你给化学反应速率下个具体定义。

[板书]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单位

[例题]在 N + 3H2    2NH3反应中,自开始至2秒,氨的浓度由0变为0. 6 mol/L,则以氨气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

[强调]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试验现象。





讨论、回答:反应物自身性质、浓度、温度、催化剂、接触面积、压强、其它一些因素。

思考并交流:

1、人们用电冰箱储藏食物。

2、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合后再进行反应。

3、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通常把要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4、用棕色试剂瓶保存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5、稀硫酸和锌粒的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气体会减少(锌粒有剩余)。当我们重新加入稀硫酸时又会产生较多量的气体。

……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1、 表达式:v(B)=△c(B)/t

2、单位:mol/(L·s) 或mol/(L·min)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由上述的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练习巩固。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总结

提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查阅资料

倾听。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表示方法,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法…


发烧时,人的食欲就会下降,为何温度升高了,消化系统中的化学反应却减慢了?你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对于概念的深入理解。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化学与其他科目相联系。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12.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按照传统的上法,应该是一节节奏平稳没有跌宕起伏课型,但是通过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应该能使得本节课高潮迭起同学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亢奋状态,学习效果自然达到较高的水准。 

一、从学生的学来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践行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在物理性质教学中,通过教师展示样品,学生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在化学性质学习环节中,没有按照传统的模式,实验演示,得出结论,而是以下面四个问题为教学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1)氯气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何验证;(2)如果反应,得到的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检验产物?(3)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否为氯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4)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是整个教学流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积极主动,而不显得茫目和漫无目的。课堂中结论都是通过学生合作实验而得出的。

二、从教师的教来看,教学手段丰富,数字化实验应用恰当新颖。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既有视频播放、动画演示、又有数字化实验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时效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再通过实验验证产物。而本节课用数字化实验测定氯气通入水中溶液导电性和pH的变化来说明氯气溶于水不仅是物理变化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探究产物。通过验证试转变为探究实验使得学生的方法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式。

三、从教学效果来看,学习目标的完成落在了实处,达成度高。从整节课来看,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学习目标的达成来看,学生不仅能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列举氯气的应用,学生还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设计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探究。但是本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本节课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所以探究较多,而知识容量较少,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主要集中在与水反应,氯水成分的探讨。所以知识容量相对较小。另外,本节课的问题设计指向性太强,使得本节课生成性资源很少,整节课学生基本上完全按照预设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基本上没有提出更有价值的发现问题。


         市中小学教师业务知识考试

高中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C   2.A   3.B   4.A   5.B

二、填空题(20分)

6.(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2)①Ⅱ         ②C、B(2分,顺序不可换)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2分)

7.(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有角:无角=1:3        有角:无角=3:1

(2)白毛个体全为雄性     白毛个体中雄性:雌性=1:1

(3)3(1分)     5(1分)      7

三、论述题(25分)

8.(10分)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9.(15分,以“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标准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示例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将探究活动安排在了最前面,以探究活动尤其是对结果的处理分析为线索,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步自然生成对生长素两重性的认识。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出新知

以生长素促进生根的实例导入

接着,再通过问题“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那么,浓度是不是越高越好呢?”来导入本节。

2、探究活动分析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并完成导学案,按照以下顺序展开这部分的教学:

(1)学生展示实验方案

(2)小组讨论,评价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设计的一些原则以及思维的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注意领悟预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由于课本曲线图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将浓度设计在合适的浓度范围10-12—10-2之间,为了让学生能够想到预实验,要注意适当提问引导:如果没有课本提示,我们根本不知道所需的浓度范围,应该怎么做?

(3)学生展示作业——根据给出的实验结果,绘出的根、芽长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曲线图。

(有条件的话让学生提前半个月自己进实验室完成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自己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没条件就给出数据。)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分析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绘出的曲线图,改变纵坐标的含义,将曲线图进行一系列变形——只加蒸馏水的一组也长,说明了什么?

    如何校对误差,使曲线图能准确反映外源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正、负值各是什么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曲线上由原来全部是正值到后面出现了负值,纵坐标的含义随之也由平均长度变为相对长度,进而转变为促进和抑制。到此,学生就能够自然生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并能够准确理解两重性以及促进、抑制的含义,轻松突破难点。

(2)学生活动:分析课本50页的曲线图,尝试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加强学生对作用特点的认识,强化重点。

(3)既能促进,又能抑制。促什么,抑什么?——问题驱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生长素的具体作用。

(4)学生活动:根据前面内容,归纳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然后,教师展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单、双子叶植物生长的作用的曲线图,让学生分析曲线,补充影响因素。

(5)应用:根据以上知识,分析植物根向重力生长、茎背重力生长的原因。

                                                      (课本52页拓展1)

4、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同时结合课件,着重分析顶端优势。

四、教学设计(30分)

10、(15分)【参考设计示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促胰激素发现的过程;能够描述血糖调节的过程及会描述血糖调节图解式模型,且能说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2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建构血糖调节的模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2分)

(2)设计思路(9分,酌情给分)

提前设计学案,课前自学,实现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教学。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入新问题。然后循着科学探究之路,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再过渡到激素调节的两个实例。

在血糖平衡调节的实例中,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颜色纸构建血糖调节的模型,来理解激素调节中的反馈调节,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来加深理解,并总结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11、(15分,其中学习目标部分3分,学情分析2分,学习过程7分,知识建构3分)

参考答案示例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各1分,若哪部分没写完整,则扣掉相应分值)

知识目标: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情感目标:通过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领悟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对科学的热爱

【学情分析】(2分,酌情给分)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性染色体等知识,具备了书写遗传图解,分析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概率等能力,这些都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学习过程】 (7分,酌情给分) 

【活动一】:温故知新,启发思考。

1.人类性染色体组成与果蝇类似,女性细胞内的一对性染色体是       的,记作XX;男性细胞内的一对性染色体是              的,记作           

2.请利用遗传图解说明人类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并体会X和Y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3.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                   上,所以遗传上总是与            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一、伴X隐性遗传——以人类红绿色盲症为例:

【活动二】:利用P34资料分析中遗传家系图,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说明判断理由。

2、你认为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3、请尝试写出下表中不同表现个体的基因型


       女    性

男    性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基因型






4、请完成下列不同亲本组合的遗传图解:

(1)正常女性×色盲男性                           

(2)女性携带者×正常男性

(3)女性携带者×色盲男性           

4)色盲女性×正常男性

【活动四】: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1、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大于/等于/小于)

2、通常表现为             遗传的特点

3、女性色盲的             一定是色盲

4、正常男性的             一定正常

二、伴X显性遗传——以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例:

伴X显性遗传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         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活动五】:

1、写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

XDXD





表现型






2、请分析:

(1)若某男性患病,请推测其亲代和子代的患病情况。

(2)根据该病遗传特点,判断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

3、对比伴X隐性,请总结得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知识建构】(3分,根据合理性、科学性、系统性酌情给分)




   【
参考答案示例五、教学评价(15分)

1、以情境催生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本节教学在学生的主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通过ATP实物展示让学生知道生物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息息相关,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具有极大的价值,从而激发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也为后续问题的提出铺平了道路。

2、以情境生成问题——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所创设的各种真实或虚拟的问题情境,不仅限于情境本身,更是后续一系列问题的基石,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思考价值,它们诱引着学生认识到原有认知水平的不足和对更高认知水平的渴望,从而促其自觉主动地学习,实现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3、以问题促成互动——促成学生合作探究

本节课最典型的特征是,教师敢于放手,当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好奇和期待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教师仍是不愠不火,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给学生适当的铺垫,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如:提供萤火虫等材料用具,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提供ATP的结构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结构简式;ATP在细胞内含量小但消耗量大的矛盾,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在这里,师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总之,本节课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追求预设上的动态生成——这一切都符合新课程理念。

         市中小学教师业务知识考试

高中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C   2.A   3.B   4.A   5.B

二、问答题

6.(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分)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2分)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2分)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2分)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2分)

7.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1分)当水流流出山口时,(1分)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1分)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物,称为洪(冲)积扇。(1分)

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1分)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1分)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1分)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1分)

8.(1)(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答出其中4点给4分)

(2)(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1分)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1分)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1分)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1分)

(3)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1分)加大茉莉花茶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1分)开发新产品;(1分)扩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1分)

三、论述题

9.含义(4分) 背景目的(6分)  策略方法(5分)

  含义: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强调地理课程落实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背景目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是目前地理学习中最欠缺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仅仅落实在考卷上,存在学生的想象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与实践是相背离的。地理育人价值在于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又负责任的公民,积极面对并有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环境问题,积极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关注、欣赏世界,并对面临的各种问题承担责任,培养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责任和担当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地理实践力外在体现是指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的操作层面上对现实问题的应对能力,内在体现是内在的品质,是一种意识和习惯。如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科学意识、行动意识;养成动手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调查研究的习惯等。

    策略方法:地理实验  野外考察  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带学生户外走一圈,而是地理研学,而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即好奇心、行动力、思考力的方向培养。例如,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引起关注社会多样化的好奇;利用新技术虚拟还原生活场景,动手模拟实验,体会科研的乐趣在大自然中辨认方向、认知地貌、分析区位的选址等等,从“实践”中直接探究分析。

四、教学设计

10.思维导图体系完整(7分) 突破重点的方法多样,得当有效(8分)

11.学习目标明确合理(3分)  学情分析符合学生实际(3分)学习过程思路清晰,内容详实新颖(5分)知识构建 体系完整,重点突出(4分)

五、教学评价

12. 可以从以下角度给出评价: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乡土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2)有对话的,开放的课堂,注重合作探究。

(3)注重生成性的教与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实现教材的重组和构建,科学地、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

(其他方面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