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只是为了快乐

 崔晓贵在写稿子 2017-07-15

阅读不需要承担过多的使命,单纯的做到阅读只是为了快乐,这就行。

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阅读一定数量和指定内容的课外读物,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是为了提高作文写作水平,之后才是增加人文知识的沉淀。英语课外读物的阅读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这样阅读是能增加孩子的阅读能力,也能让孩子的眼界和思维得到提高。但是这种功利性过强的阅读,会让家长和孩子过于关注书籍以及获得知识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于更重要的对象:对孩子个体特性的关注和认识。

在上小学之后,老师会给孩子推荐一些书籍。我们就按照老师的推荐给孩子购买相关的课外读物。这些读物,孩子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我们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采取由他自由选读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来,孩子阅读的数量就要少于老师推荐的数量,我们平时最多只是给孩子适当的压一压,让他有一点感觉,而没有严格要求。

由于阅读的数量不够,这就使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找不到词语来组织内容,作文也写得浮浅无力。在解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有些内容也不能理解,解题也有些吃力。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坚持由孩子自由选择阅读书籍,没有过多的干预他。

对于作文写作困难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是我手写我心的原则。让他写自己发生的事情或者是自己观察思考的事情。每次老师安排写作文,我都要和孩子进行讨论,通过提问的形式问孩子这个作文题写什么,这要写的内容在生活中发生过吗,发生在什么地方和时间,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发生之后对自己的影响,自己从中得到的深启发和感受。孩子会根据我问的问题,给我一一的回答,回答的深度不够,我就再问细致些,孩子就会相应的回答得更有深度。

这样一步步的问孩子,孩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回答。当我的问题问完了,当孩子的回答说完了,孩子自己也几乎就把要写的内容也都在大脑里过了一遍,于是孩子回答的话语变成一篇作文就这样出来了。这样的过程也让孩子学会了观察周围和对曾经发生事情进行文字组织的能力。

对于解数学应用题的问题,我是和孩子一个题一个题的去分析,让孩子理解文字的意思,然后再去解题。这个过程必须要有耐心,用时间去积累。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就是因为你给孩子读的课外书少了,孩子才会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理解不了,并且还会找出许多的例子来印证他们的说法。其实,这种用特例来印证观念的做法意义不大,因为你能为自己的观念找到很多例证来支持,我也能为我的观念找出很多例子来印证。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年轻人在上海参加了一场由北京大学组织的自主录取考试,负责国文阅卷的考官是著名的文学家胡适先生。他在阅卷时发现这名考生的作文写得特别棒,就给了满分,并认为完全可以在北大见到他了。

不曾想,这位作文写得特别棒的考生,却严重偏科,他的数学一分没得,吃了一个鸭蛋。如果只是按照考生成绩来录取的话,这位考生根本就考不上北京大学,但是胡适先生又特别欣赏他的文采。怎么办?在招生会议上,胡适先生力主破格录取这位严重偏科的考生。

幸运的是,主持招生会议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是一位爱惜人才的人。在听取了胡适的意见后,决定将这位考生破格招进北京大学。这位考生就是时年21岁的罗家伦。事实证明,蔡元培和胡适的决定是正确的。后来罗家伦不但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后来还成为国立清华大学的首位校长。

罗家伦做了清华大学校长后,也破格录取了不少考生,这些考生有些后来还成了大师级人物。

1929年,清华大学公开招考,有一位19岁的考生,他的国文考得很好,英文更是满分,但遗憾的是,数学只考了15分(另有一种说法是考了零分),这显然不够资格上清华大学。最后罗家伦破格特准他进入清华大学。这位考生就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

1931年,22岁的吴晗报考清华大学,数学考了鸭蛋,也是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中国由此多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以上的这些大家,他们的阅读能力绝对是超强的,但是这些阅读并没有为他们的数学提供多少帮助,但他们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其实这也说明不了什么,这些都是一些特例,没有普遍价值。但是,阅读的确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需要有太强的功利心和目的性。

所以,即便孩子写作文吃力、理解应用题困难,我们还是按照成长的自然规则,让孩子慢慢的发展。因为阅读需要时间,在孩子现阶段如果让他用过多的时间去阅读,就会占用他锻炼身体、玩耍的时间。

在孩子现阶段,不需要让孩子去学过多的知识,而是应该过多的去关注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反应。通过观察他的这些反应,去认识和发现孩子的特质和潜力。所以,当孩子今天看这本书,明天看那本书,甚至于不喜欢看书,这都没关系,我们也不干涉。我只会去关注孩子是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或者不喜欢看书。那喜欢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周末,我们常常带孩子到书店看书。孩子喜欢看图画书,不喜欢看文字方面的书,即便到了三年级也是如此,那个时候他们班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在看名著简读本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刻意去干涉孩子。

每天晚上,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给孩子读故事,孩子也很喜欢听。这样,晚上的读故事也就成了我和孩子的快乐时光。躺在床上,孩子常常要等我读完故事之后,才能安心的睡觉。

在给孩子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也会和孩子沟通,问他是否能自己去看。有时候孩子自己会去看,但是大部分时间孩子还是让我给他读。我也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在给孩子读故事的过程中,我对孩子的认识也越来越深。

很多家长会很自信的说,很了解自己对孩子。其实,很多家长虽然每天陪在孩子身边,但是没有真正走进过孩子的心扉,孩子也没有真正向的父母敞开过自己的心扉。如果不能走进孩子的心扉,那就无法和孩子做心的交流。除了和孩子做心的交流外,发现孩子的潜力和特质,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家长去认真关注的。

还有另外一点也被很多家长所忽略,那就是孩子自己也可能不了解自己。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的确是这样的。不仅仅是孩子可能不了解自己,就是很多大人也不一定真正的了解自己。这是一个很深的哲学问题,在这里我就不展开去说了。

在孩子还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这个阶段,让孩子处于一种自然奔放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看世界感受世界、看自己感受自己,去发现自我。因为没有修饰,家长也能很准确的看懂自己孩子的特质和本色。在这样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孩子的特质和本色所做的成长规划就会更加有效。同时,由于孩子处于一种自然奔放的状态,这会让他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形成一个开朗、阳光的性格。另外一点,就是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时间锻炼身体,而在儿童时期打下的健康身体会在他的整个人生阶段保障他的自信和幸福。

如果在这个时期,让课外阅读占用了孩子太多的时间,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放在阅读上。课外读物的精彩内容就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会孜孜以求的如海绵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放开身心的大口大口的朵颐知识。这样,孩子就有可能忘记还需要回望自我。同时,由于父母看到孩子这样对知识的如此渴求和学习,在自豪和欣慰中忘记了观察孩子的整体特质和本色的事情。或者,即便父母没有忘记,但是面对一个如此渴求知识的孩子,父母除了看见孩子对知识的特质和本色外,是看不到孩子的其他特质和本色的,因为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展现。面对这样的情形,作为父母的,你能确定孩子没有其他更具天赋的特质和本色吗?也许,孩子的某些超常的天赋在还没有机会展现出来的时候,就被父母过于关注的孩子的对知识渴望的行为所蒙蔽,进而错失了走向更高境界的机会。

这个聪明的孩子也会如老师和家长所期待的那样,因为课外读物拓展了眼界和思维,让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上了好的初中、高中,进而考上了名牌大学,出来在社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父母也为之骄傲。但是,冥冥之中,那个从来就不曾谋面的属于孩子的更能让孩子取得更大成就并能快乐陪伴孩子一生的特质和本色,就如一位小天使一样,虽然一直在孩子的头顶上飞翔,却不曾和孩子拥抱。这样的遗憾,孩子的父母不曾想过吗?

有的孩子不喜欢阅读,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监督下,也能完成一定的阅读量,虽然这已经不能用快乐阅读来定义了。由于这些阅读,孩子的眼界和思维也同样能得到提高,这也同样能帮助孩子的成长。但是由于孩子不喜欢阅读,只是将阅读当成一件要完成的任务,所以阅读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孩子同样的会没机会回望自我。家长看到孩子不喜欢阅读,但是在看到阅读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让孩子的人文素养更丰富后。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会认为阅读是有效的,的确也是有效的,就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正确,并将这正确贯彻下去。这样,大人也就可能常常因此忘了或没时间又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还需要去探寻孩子是否还有其他的特质和本色,以及那些特质和本色中有更具有天赋的东西。于是,孩子最具天赋的特质和本色就被甄灭了,孩子潜在的机会就在大人的执着中丢失了。

有的家长认为阅读挤占了孩子学习功课的时间,为了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功课上,禁止孩子阅读。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光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已经非常忙了。要将学到的知识吃透吃烂,考试考出好的成绩最重要。当孩子考了90分,他们会要求孩子努力将那10分吃透拿下;当孩子考了98分,他们会要求孩子努力将那2分拿下;当孩子考了100分,他们会要求孩子继续保持。总之,要求孩子在学习上精益求精。

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的眼界和思维受到制约,也让孩子变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随着孩子进入高年级后,因为眼界和思维的制约,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吃力,成绩也会越来越往下走。

家长如果过于关注对孩子的成绩精雕细琢,一般不会去注意观察和思考孩子的其他特质和潜力,其所产生的结果也同样是甄灭掉孩子的其他特质和潜力,让孩子失去了成为一个特别的人的机会。

也有的家长会认为自己孩子的成绩本来就是只是中等或者不好,如果再将学习的时间挤出来用于阅读,那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所以禁止孩子阅读。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将孩子看成是一台学习的机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同样可能不会去注意观察和思考孩子的其他特质和潜力,其所产生的结果也同样是甄灭掉孩子的其他特质和潜力,让孩子失去了成为一个特别的人的机会。

其实,这些家长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隔绝了孩子接触阅读这一对孩子有益和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界面,也就同时关闭了孩子对于阅读所能产生的好奇心,也关闭了家长通过观察孩子阅读去发现孩子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的特质和本色。阅读所能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以及知识也被家长的这一禁止给剥夺了。

所以,必要的适量的阅读,这对孩子是很有好处的。随着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变化,孩子的理解能力也逐渐增强,则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种类也要逐渐增加。

在孩子小学阶段,不要去修葺塑造孩子,让孩子处于一种自然奔放的状态,但是要多观察发现孩子。父母去多了解孩子,去发现孩子的特质和本色,这是父母在孩子的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

阅读是一件润物细无声、慢慢熏陶的过程,也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孩子的阅读更是一件慢慢学走路的过程。所以,对于孩子阅读中的很多事情,没有一个对与错、好与坏的评判标准,也不要去过于专注于评判。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对的好的,能给自己孩子带来阅读快乐的就是对的好的。孩子要自己去摸索,家长也要一起去摸索。同时,在这过程中要经常沟通交流。

比如,孩子阅读需不需要准备字典,如果孩子不喜欢准备,那就不准备。是读小画书好还是读书好,如果孩子喜欢读小画书,那就读小画书。每看一本书需不需要讲出故事内容,孩子如果喜欢那就讲,如果不喜欢那就不讲。多和孩子沟通,多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总之,以孩子的态度为态度,让孩子快乐阅读,这就够了。

如果家长觉得要让孩子做他不喜欢但是更有效的事情,那家长自己就要先做到。比如让孩子看完一本书,讲里面的故事,那家长自己要先看一本书,并讲出里面的故事。这样,孩子看到家长能够以身作则,那么孩子也有了要跟随的可能。向孩子提出挑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挑起了孩子好胜的心理。

当孩子到了高年级后,学校一般会给孩子推荐一些书籍,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推荐,这样孩,子的阅读方向会更合理些。阅读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让孩子去理解书里的所有内容。很多书籍在不同阶段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我将大学时期读过的几本名著拿到这几年重新再看的时候发现,我以前大学的思想变成了真空,完全幼稚不堪。

所以,对于课外读物,孩子看了就是收获,阅读是为了快乐,不要要求孩子能获得什么。当我们不要求孩子要获得什么的时候,孩子可能还会获得我们大人所没有预料到的收获。奇迹可能这样发生了。

小学每个学期语文课都会学习几首古诗词,这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很多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看很多的古诗,而且要求背诵大量的诗歌,认为孩子的记忆力好,认为这会增加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文脉。而且看着自己的孩子背诵了这么多的诗歌,觉得既自豪又高兴,还会惊叹孩子的记忆力比大人棒多了。

唐诗宋词代表了我国古典的语言之美,也是浓缩的语言艺术。孩子可以读一些简短的诗歌,也可以背诵少量的好诗,但是不要读太多了,更不必首首诗歌都背下来,除非孩子喜欢。在幼儿和小学阶段,是孩子的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孩子的思维也处于一种发散形的状态,好奇心和发散形思维是一种不专注的行为,但他们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发散形思维,让这好奇心和发散形思维方式有效的过渡到初中、高中和大学。背诵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大脑内部的一种行为方式,如果在这段时期过多的背诵唐诗宋词,过多的进行记忆力的训练,是能记住很多诗歌,但是这种专注的行为将会削弱孩子的好奇心和发散形思维的力度,让孩子变成中规中矩的人。

而且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谈到记忆力,可以说在地球上没有一个人的记忆力能够超过一台两千块钱的电脑内存,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是,创新能力则是无价之宝。

所以,当我们面对更多的璨若星河的古代文化瑰宝的时候,我仰望他,就如我仰望一座无比宏大、装满宝藏、发出圣光的金殿一样,我会有十几秒的自豪,只有十几秒,这是一种很棒的感觉。但这金殿是属于祖先的荣耀,寻着这荣耀,我会转身离去。我不会让这荣耀成为我空虚灵魂的遮羞布和探寻未知的绊脚石,我将大踏步的走向未知,去追寻那能撼动我、充实我灵魂的新知。

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只会用祖先荣耀来遮羞的人,是对祖先最大的亵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