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浜镇忆旧(五)浜镇古楼

 崇明彬彬 2017-07-15

          崇明浜镇忆旧(五)浜镇古楼               
                       陆文彬
     我在《浜镇忆旧》的引言里说“镇市虽然往日闹,新楼却是今朝多!”现在盘点一下浜镇历史上,即解放前的四座古楼:一座在西当(“當”),也称“西万兴”的龚家大宅院内;三座在东街,即一座在东大街的郭家宅院内;一座在大街与灵龙街交汇处的龚家楼,是镇上唯一临街的楼房,历史上称作“敖家楼”;一座为灵龙街上的龚家宅院内。另一座是解放初期建筑的“茅家楼”。
    现在的浜镇楼房林立,已是家居的普遍现象。由于平房翻建楼房的审批手续繁琐,一般居民又怕麻烦,就采用“假楼房”(见最后一幅照片,即“假楼房”)的方法翻建楼房。所谓“假楼房”,就是把新房造得高一点,外观不像两层楼房,但实际上就是楼房,让政府主管部门捉不到“扳头”。现在看来,只要翻建的楼房,不影响邻居采光等,且没有投诉,一般造就造了,至于宅基地上房屋建筑面积等改写,可能有点麻烦。
    历史上浜镇的几座楼房,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可解放前,只有大户建造的宅院内才有楼房,所以十分稀罕,故我称它为“古楼”。

1、敖家楼就在东市大街和灵龙街交汇处。这是镇上唯一的一栋两层的砖木结构临街楼房。二楼临街都有木窗子,楼下是店面房子,主营大饼油条汤团馄饨等点心,还有“老火灶”,售卖开水。据史料记载,浜镇建于清康熙后期,当时敖姓居民首先在此兴建市房,故原名“敖家镇”。故推断“敖家楼”是浜镇最古老的楼房。现在该楼由龚氏家族所有,最后传到了“超”字辈。“敖家楼”的主人,不姓“敖”,而姓“龚”。浜镇还找不到“敖”姓人家,推断龚氏家族迁移浜镇后,“敖家楼”被他们购置,然后代代相传。因是亲戚,也是他家的孩子的同学。上楼玩时,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大街、灵龙街等景色一览无余。因楼房年代久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向南倾斜,就用一根长长的木头,横跨大街和浜镇河,把木头的支撑点放在浜镇河对面的岸边。大概六十年代后拆除,重新建造楼房时,我已不在浜镇。翻建的楼房,因那时的建房技术等比较陈旧,附近也没有标杆性的楼房建筑,仅凭泥瓦匠的经验,平地起高楼。新楼房,当时也是个亮点,人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住楼房了!时代在发展,现在看看有点“土地土气”(见下图)。

我们这一代人,一般不称呼“敖家楼”,只叫“龚家点心店”。现在即使八十岁左右的人,也不一定能知晓浜镇的“敖家楼”。我在童年时候,听大人在我家谈起“敖家楼”,我就问了一下:“敖家楼在那里?”大人用手指指东面的那座楼房,才知道的。

浜镇灵龙街21   
上图:“敖家楼”旧址上翻建的楼房的下面,即楼房的南面是灵龙街,也有石街。右边,即楼房的南面是浜镇东大街(解放后命名为民主街)和浜镇河。

     2、灵龙街上“同兴里”的龚家楼房。在讲述“龚锲夫”大宅院时,讲过灵龙街上的“老行”。“同兴里”,就在“老行”北面一点,也是龚姓的一个大宅院。“老行”的名字来由,因历史上那里是个很大的商业仓贮,从长江对面运过来的大豆棉花等农副产品,运到浜镇北面的湾港,再运到这里,然后中转批发到崇明各地,所以叫“老行”。至于北面的“同兴里”的称谓的来由,不清楚。从“同兴里”的大门进去,一个大厅旁边有座小楼。因不大,也较冷落,过去没在意。解放初期,一贯道到浜镇搞非法传教骗钱活动时,传道点就设在那个楼上。那里热闹起来后,我们这些镇上的小孩才知道该楼,有时也混上楼看热闹。讲起“一贯道”,印象最深,家纺都传浜镇大桥西边的一家很大的买衣服的衣庄,老板的家当几乎被骗光!后来“一贯道”被政府取缔,哪栋楼房又被人们遗忘!

091

上图:灵龙街。旧时,街面上也铺设石街。街的东边的店面房前,有凉棚。
     3、东街郭家楼,在浜镇东市的中部。想到这座小楼,总会记起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虔诚的信佛老人和那里的一棵稀罕的“香蕉树”,气温一升高,叶子开始生长,但只见长叶子,不见长香蕉!到了冬季,叶子开始枯萎,变成一堆草丛。(因前面谈及郭家大院时,已谈及该楼,故不再赘述。)。
     4、浜镇西街大宅院里的西万兴楼“西万兴”,我们称它为“西当”,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主人,已传到了那位,我们只知道叫“龚三猫尼”的先生,戴着近视眼,身材魁梧。他的儿子龚雷是小学同学,有时约我去他家玩,他上楼取东西时,也有一两次带我上楼。因童年的记忆很浅薄,故难以描述相关情况,只感到它较宽敞的,是镇上最好的一座楼。

013

     5、解放后新建的茅家楼,解放初期,东街的一家茅义盛的南北杂货店的老板,在自家院子里一间20来平米的瓦房翻建成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但旁边平房的瓦顶,夏天散发着滚滚热浪。这是我见到的解放后镇上第一家翻建的楼房。现在想想也是历史性的第一。因我们两家是亲密的邻居,所以也与他家的孩子上楼玩。后来建合作商店,茅家楼那里还办过旅社。(另外,郭家楼就在茅家楼的河浜对过郭家院宅内)

068

    讲到这里,除了我,现在还找不出第二个人亲身经历登上浜镇早期五座楼房的人,体验浜镇的楼房文化。现在唯一感到缺感的是,因年纪小,记忆有限,记事不够详尽,也没有开阔的视野和知识来分析浜镇楼房文化。下图:茅家楼就在这个东黄竟成大门进去的东边。茅家的房产,老早大概也是黄家祖传,后来转卖给茅家。

 浜镇的楼房,现在如雨后春笋,新楼房不断涌现,随手拍拍,满目新楼!(见下图)

045

051

048

064
 下图:这就是“假楼房”,你说它是楼房,他说,我不是楼房。从房屋的周边环境来看,建造一个漂亮的真正的楼房,不会造成对邻居的影响。这就是历史的一个符号!现在建造的话,大概不会是这个样子了。新农村,就要像新农村的样子!农民的住房,就是新农村的面子工程,在可能情况下应予以鼓励!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