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朗随笔(6)

 云游看天下 2017-07-15


伊朗随笔(6)


2017年5月2日-1

伊朗 亚兹德

寂静之塔


说到“寂静之塔”,理解空间实在有点大,通俗说来就是“天葬台”。

古代波斯人信仰“拜火教”,拜火教认为,尸体接触木头会被污染,而石头却不会,所谓“寂静之塔”,就是以石头砌成环形无顶的建筑,通常将其建在山顶上。

山下建有一些辅助建筑,有坎儿井、风塔和一些供死者亲友休息的房屋,在将死者送上“寂静之塔”前,须先为死者净身,这些坎儿井就是为死者净身提供水源。

按拜火教的传统,掮尸者是一个特殊的种姓,与其他居民严格分开,为死者穿着“正道之衫”,腰上围绕“圣腰带”,以及将死者放进环形石墙的“寂静之塔”供禿鹰食肉等一系列宗教仪式均由掮尸者完成。

去尽尸肉的遗骨由掮尸者负责收集,堆放在“寂静之塔”中心的浅井里风化成为粉未,让雨水冲刷渗入土壤。按“拜火教”的规矩,除掮尸者外,他人是不得进入“寂静之塔”的。如今这里变成了旅游景点,只要有兴趣者谁都可以进去瞧瞧,你看那些西方老外们还在那放尸骨的小井前合影,他们毫不忌讳,我呢,趁机蹭了一张留影存档。

到伊朗这块土地上看什么呢?来戈壁荒滩就为看这些“寂静之塔”值吗?这确是一个问题,可驴友们个个兴奋,都说,读历史,看文化,弄懂宗教艺术,不亦乐乎。若躲在家里,恐怕八辈子也难搞清楚,也许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吧。

 













 
















2017年5月2日-2

伊朗 亚兹德

拜火庙里永不熄灭的圣火


导游说要去看从公元470年起燃烧至今从未熄灭过的火焰,掐指算来这火至今已燃烧了1547年,确实“够火的了”。

来到“拜火庙”门口往里瞧,只见院内一池清水,那单层平房的门头上,蓝色釉面瓷砖上镶嵌着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手持权环的图案,拜火教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造物主、救世主和保护神。

鉴于此,日本人拿“马兹达”作为汽车品牌,其寓意不言自明。

走进庙里,置于中间位置有玻璃隔断的暗室里,一盏长明灯盘上烈焰熊熊,不用说,那就是燃烧了1547年的火焰,确切点说,那是神火,延续燃烧了18个世纪的圣火,我两眼紧盯着火焰看呵看,想仔细看清它与一般的火到底有何不同,我打开摄像,甚至拍摄了它的燃烧过程,结果发现它与一般燃烧着的火苗并无两样。但是,这火焰代表的却是“波斯文明之光”,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这火焰就与众不同了,这是圣火。

所谓拜火教的正式名称是琐罗亚德斯教,曾经是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随着时代变迁,拜火教在式微中仍显顽强,伊朗人都愿在阿胡拉·马兹达的神像前合影留念,图个吉祥。










 










2017年5月2日-3

伊朗 亚兹德

豆拉塔巴特花园


豆拉塔巴特花园原为私人花园,主人将其捐赠给市政府作教学与观光使用,主人家庭的照片摆设在庭院之中。花园中水池是从60公里外引来,风塔引人注目,据说遇到沙尘暴,人们都躲到这里。走在花园池边小道,幽静中的清新,让人赏心悦目。









2017年5月2曰-4

伊朗 亚兹德

聚礼清真寺


周五是伊斯兰的聚礼日。伊朗人的双休日是周四和周五,周五是清真寺举行宗教仪式的日子。

亚兹德的聚礼清真寺始建于12世纪,14世纪19世纪曾进行过翻修,宣礼塔高48米,是伊朗最高的宣礼塔。东面的清真寺是塞尔柱克时期建造,南面是14世纪的的建筑,西面入口的马赛克是18~19世纪的装饰,兼具塞尔柱克、蒙古和萨法维时代的特征,将八百多年伊斯兰宗教建筑的演变活生生的在烙刻在建筑体上。

日落时分站于高处远眺高耸蓝绿相嵌的宣礼塔,在一片金黄色彩中尤为显眼。这是一座颇具历史意义的宗教建筑,看到它使人想起青花瓷,想起景泰蓝,是的,建筑是凝固的旋律,人类可是相通的。
























 

2017年5月2日-5

伊朗 亚兹德

徜徉古城(1)


游览聚礼清真寺后我们就来到了边上挨着的古城。

亚兹德是座沙漠城市,却是一座“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城市”,它的历史可追溯至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那个年代,公元642年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亚兹德在蒙古人征服时未被破坏,于14~15世纪再度繁荣发展,但亚兹德在贸易上的优势从未转化为政治优势,相反,这座城市于萨法维王朝末期逐渐衰败,成为边远地区的一个城镇而已,古老的传统和封闭的交通造就了这座古城的宁静、简朴,以致我们居住的宾馆都是土气十足。但就是这座古城的“土气”引来了八方游客,可不,我们来看的不就是它那掉渣的土气吗?

从高处俯噉古城,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泻在黄土屋顶和房脊旮旯上,我感觉像是从远古走来,又像是去了另一个星球,它的那种色彩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这是一个尘封已久的世界,如今它开始敞开胸怀,向人展示不为人知的一面,而我却是一名捷足先登者。

 


















2017年5月2日-6

伊朗 亚兹德

徜徉古城(2)


古城内道路曲曲弯弯,没有路牌,没有指示,这里不是旅游区域,是当地人过日子的地儿,没这些东西照祥不会迷路。外人进去容易出来可就难了,我们这一行人,导游在前面带路,领队压阵在后,我和夫人紧赶着拍照,领队在边上不断催促着赶路,唯恐我俩掉队,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跟团游”的含义。

古城狭窄的巷子里有木材加工做家俱的店铺,也有卖灯具的,还有开杂货铺的,凡是居民生活必需品这里都有卖。小巷收拾得干干净净,走在巷子里面感觉还真没那么憋气儿。
















 



2017年5月2日-7

伊朗 亚兹德

徜徉古城(3)


停车场紧换着高墙,在一溜车后尾的墙根下有十几位女学生拿着画板在写生,夫人钟妮走过去想瞧瞧她们的作品,不曾想这位异国老太的到来引起姑娘们的骚动,在一片“你好”声中竞相与她握手,钟妮本想为她们拍几张照片,不曾想到她们是想与她合影,尴尬之下钟妮急忙招手让我过去为她们拍合影,这些学美术的姑娘性格张扬大方,最为显眼的是坐在车后尾箱上的那名姑娘,摆出各种姿势让我拍摄,直到过瘾为止,其他驴友闻声赶来助阵,一场“真人秀”在嘻哈声中开场,过一会,来了名年岁大点儿的男人,这嘻哈声才戛然而止,原来是她们的老师来了。

















 2017年5月2日-8

伊朗 亚兹德

倘徉古城(4)


在古城看人文是件开心的事儿,干脆我拿起索尼70~200mm的镜头来记彔这里的一些人物。好在伊朗人很喜欢被人拍摄,只要向他们表示一下拍摄的姿体语言,他们会很乐意的予以配合。





















 

2017年5月2日-9

伊朗  亚兹德

求拍照的小男孩


晚饭后去广场转悠。

广场周边的小店铺灯火通明,顾客络绎不绝。广场中的花坛边坐着许多人,或聊着天,或逗着孩儿玩耍。广场一头的地上铺着地毯,许多穿着黑袍的女人带着孩子席坐在地毯上,听着坐着椅子手拿麦克风的神职人员诵经,时而高亢时而低吟的声音回荡在广场上空,偶尔,下面坐着的人们会随着诵经声击掌随和。

我手拿相机缓缓走在广场的幽暗处,突然见到一名小男孩步履蹒跚的向我走来,当他来到我跟前,一手拉住我那手拿相机的手,另一只手拍拍自己的胸脯,看这这小男孩的意思,我下意识的明白他是要我给他照相,我立马举起相机对准他,只见小男孩向前举起双臂摆好架势,黑暗中闪烁的眼神充满着期待,我似乎感到了什么赶紧摁下快门,我招乎着小男孩过来看照片,当看到他自己的模样后开心的笑了几声,便摇摇摆摆的向前走去,我拾头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见远处暗处一名穿黑袍的女子站在那,乐咯咯的迎着孩子走去……

 


2017年5月2日-10

伊朗 亚兹德

夜游阿米尔乔赫马克建筑群广场


我曾写到在广场求拍照的小男孩,那片广场就在亚兹德地标建筑阿米尔乔赫马克建筑群前。这组建筑群的主建筑显然是那两个塔尖直指天空并包括左右三层楼高的阿米尔乔赫马克清真寺。

夜间的灯光将建筑勾画得美仑美奐,广场喷泉在彩色灯光的衬映下霓虹百变,水池中几组神态各异的镀金人物塑像在夜色水雾中熠熠发光,空气清新极了,有了喷泉水汽的滋润,似乎忘了这里只是广袤戈壁滩中的一叶绿舟。

靠清真寺一侧,端坐椅子的神职人员手持麦克风一本正经的诵经吟唱,铺着地毯的地上坐着许多信徒,妇女们拖儿带女,几位穿黑袍的女子站立一边听着诵经,偶尔间听众合着诵经的节奏而击掌,广场上空回荡着的诵经声与击掌声,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伊斯兰国度。

我走到广场边的食品店门口,遇三个男孩正要骑车离去,一个手持蛋卷冰淇淋的男孩在我眼前一晃上车,我举起相机,可惜没咬准,却有了些动感。

听许多人说亚兹德阿米尔乔赫马克广场的夜景好看,不过我倒觉得那里的人文更有些味道。嘿嘿,假如中国大妈去这广场,没准就给它搞一场广场舞,胡思乱想惯了……

集合时间到了,只能回酒店睡觉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