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世故:柔能避祸,忍可挡灾

 宛平2008 2017-07-15

     [转载]世故:柔能避祸,忍可挡灾


做人就其低,做事才能就其高。正如老子所说的,弱小者必然会转变为强大,强大者则必然会转变为弱小。从而柔弱必然胜刚强就成了道的基本运动规律,同时也成为老子处世与处事的基本依据,老子也由此而提出了知雄守雌、坚守柔弱以避免“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而永葆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处事之道。
   
当然,老子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柔弱必胜刚强的结论和处事之道,与他对于强弱观的理解或者说与他的强弱观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老子看来,玄的对立两面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或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其无正也”。如弱相对于强者而言才是弱,而相对于弱者而言就不再是弱而是强了。
   
所以,老子的强弱观正是建立在这种“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或者说强弱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基础上的相对强弱,而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强弱。而建立在这种相对强弱观基础上的柔弱必然胜刚强的理论,则当然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观点。因为按照这种相对强弱观,当然只有弱才可能转化为强,不能转化者即不是弱,反之亦然。或换句话来讲,一种按某先验或绝对标准似乎已经很强的东西,只要它还能转化为更强,那么它相对而言就仍旧是弱,而不是真强,等到它是真强了,那么它也就只能向弱转化了。所以,老子基于这种相对强弱观推论而来的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结论和处世之道,其实也就是说要大家始终坚持和努力做到“柔弱微细生之徒”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做一个形弱实强者,而不是要大家甘当一个绝对或真正的弱者,因而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处事与处世之道。
    
在福祸还未来临时如果可以被觉察到,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预防,并在危险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避开它,这是需要大智慧的。通常人们都是在危险萌芽的时候茫然不知,而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束手无措。若是掌握了柔与忍的做人哲学,在平时就能够谨慎处世,小心做人,敏感地觉察到事物的变化,那就可以把灾祸化于无形了。

秦始皇手下的大将王翦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才,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还一口气拿下了9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攻占了赵国,逼迫赵王投降,赵国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始皇,暴怒的始皇派王翦攻打燕国,王翦顺利地平定了燕国的都城蓟后胜利而回,燕王喜被迫逃往辽东。

王翦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一生都功名显赫。

有一次,王翦率领60万大军去攻打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相送,他斟了满满一杯酒给王翦,说:“老将军请满饮此杯,祝早日平定楚国,到时朕亲自给将军接风洗尘。”

王翦谢过始皇,将酒一饮而尽,说:“陛下,战场之上,刀剑无情,老臣临行前有一个请求,不知当说不当说?”

秦始皇说:“老将军但说无妨。”

王翦就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宅园,始皇笑道:“老将军是怕穷啊?寡人做君王,还担心没有你的荣华富贵?”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能人太多了,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大王今天特别赏赐我临别酒饭,我也要趁此机会请求大王的恩赐,这样我的后代子孙就不愁没有家业了。”

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赏赐,一连5次。秦始皇身边的人都担心他会发怒,但是秦始皇神色未变,反而看上去有些喜色。

王翦的心腹对他说:“将军这样做会不会太过分了?哪有这样朝君主要田要地的?难道不怕皇帝怪罪吗?”

王翦说:“不,皇上为人狡诈,不轻信别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交到了我手上,心里一定有所顾忌。我多次请求田产作为子孙的基业,让他以为我是个贪图钱财的人,而不是贪图王位权势,那他就不会对我有所猜忌了。”

王翦识人精到,而做人的策略更是圆融柔婉,能在猜忌心很重的秦始皇手下得到重用数十年,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的对于君王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是杀敌防身的利器,用得不好了就是夺权篡位的逆贼。所以当君主的对于战功、军权过大的臣子都免不了猜忌,有时候也难免要杀死有功之臣以防他谋位篡权。

汉朝萧何的功劳很大,有个门客就对他说:“满朝之中您的功劳最大,已经没有什么封赏配得上您了。而且您还得到百姓们的拥护,现在皇帝在外打仗,还几次问起您在做什么,他这是怕您谋反啊。”萧何深以为然,他就按照门客的计策,多买田产多置房宅,还做了一些损害自己声誉的事情。等汉高祖回来时,看到百姓拦路控告萧何,反而十分高兴。

商纣王宠幸妲己,沉湎于歌舞酒宴之中,对那些忠言直谏的人施以炮烙的刑罚。臣民们都感到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人们甚至相信妲己是狐狸精变的,她到世上来就是要让纣王亡国。

因为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纣王忘记了此刻是何年何月何日,他就问宫中的侍从:“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怎么连日子也记不住了?”

侍从回答说:“小的也忘记了。总之,千秋万岁,都是大王的好日子。”

纣王说:“你去问问箕子,看他知不知道。”

箕子,名胥余,是纣王的叔父。他性情耿真,有才能,在朝中担任太师,辅佐朝政。他看见纣王用象牙筷子,就叹息说:“用了象牙筷子,就要有玉做的碗来配;有了玉做的碗,吃的东西就会追求珍奇。这就是奢华的开始啊。”

当侍从去问箕子的时候,他正在和朋友议论朝政,人人满腹心事,脸色阴沉。听了侍从的问话,箕子十分不解:“这……怎么想起问这个?”

侍从说明了情况,说:“大王记不得了,小人也记不得了,大王就让小人来问太师,说太师是一定记得的。”

箕子怔了半晌,最后才说:“你回去告诉大王,就说我喝了酒,也不记得了。”

侍从依言回去复命。

朋友问箕子:“你怎么会连日子都记不得了?”

箕子长叹一声:“度日如年,何尝不记得?只是身为一国之主,连日子都记不得了,那国家也就危在旦夕了。可是国主都不记得,下面的人也都不记得,却只有我知道,那我的危险也就要来临了。”

后来,纣王变得越发荒淫残暴,箕子多次劝谏,纣王就把他关了起来。周武王灭纣后,放出了箕子,问他如何才能得到商朝百姓的拥戴。箕子说要施仁政,多安抚。但是他自己却不愿做周朝的臣子,就远渡朝鲜,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箕子的做法和王翦、萧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采用的是韬光养晦的办法,用的是柔忍的做人策略,从而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是明哲保身之道,也是柔忍处世之法。

做人与处世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前提,而纵观古今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用低调演绎精彩的人生。

低调处世与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不露中成就事业。低调处事与做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退在后面,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剥夺强占也不发任何声音,自己的人格被别人侮辱也不反抗,这不是低调,这是懦弱。

低调处世与做人,是做人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小本事就拿出来炫耀,处世不要总耍小聪明,不要以为除你之外全天下人都是傻瓜,而是要清楚,自己有本事慢慢拿出来用;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乐于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这样在你需要别人帮助时,才有人愿意帮助你。

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为什么大凡低调做人与处世者往往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调做人的原因。
感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因为不懂人情世故,历史上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最后落了个被诛杀的下场——他们没有倒在敌人的剑下,却冤死在自己人的手中。鲜血横溅、脑浆涂地,世上无处可售后悔药。即使有,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生,就这样草草收场。如此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沉痛忠告,我们怎可不懂?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