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生病,主要就是受内外邪气的侵扰。外邪来源于大自然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人体亦有六气,若六气过盛,而表现出对人体有害的一面,即为六邪 春天以风邪为主,秋天以燥邪为主,冬天以寒邪为主,而夏季的主要邪气有三个:暑邪、湿邪、以及很多人想不到的寒邪。 这就增加了防病养生的难度。所以,夏季往往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难养生的季节。如何在夏天和这些邪气“斗智斗勇”,用艾灸是否就能消灭三邪,相信你也很感兴趣。 一、暑邪最易伤心神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一)心脑血管疾病尤要防暑邪 心主血脉,泵血以营养全身。夏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且汗为心之液”,与血同源。夏天人体大量出汗,会损害心神,而且体内水分减少,可致血容量下降,相应心脏负担加重。 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气随液脱,真阴亏损,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因为气阴两伤会引起气虚,气为血之帅,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血液变得黏稠,运行得也会迟缓,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 (二)艾灸对抗暑邪法: 1、中暑,俗称发痧,是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 症状: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身热、口渴、少汗、呕吐、倦怠乏力; 重者表现为壮热、烦渴、面红、口干、昏迷、抽搐。 取穴:轻症取大椎、中脘穴;重症取神阙、关元、气海穴 施灸同时可用温水擦拭身体,直到症状缓解为止。 中暑重症者,应严密观察,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危重病例,必须抢救,否则,中暑亦会危及生命。 2、暑湿感冒症状表现:咳浓痰,流稠涕、出汗不退热等 暑湿感冒穴位:大椎、风门、肺俞、足三里。 3、养心穴位:心俞、膏盲、膻中穴、神门、内关 二、夏天湿邪最作怪 湿邪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年夏至一过,便进入了农历的六月,也称为“长夏”。进入长夏后,天气炎热,雨水开始增多,水热蒸腾,潮湿充斥。中医讲长夏应脾,脾喜燥恶湿,湿重,脾胃功能相对就要差一些,脾胃一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就要减退。 所以长夏时分是又热又湿,而且今年是“闰六月”,也就是有两个六月,注定是一个湿气满满的夏天。 (一)湿气重的表现: 1、舌苔腻,越厚越严重(色白或黄); 2、大便不成形,粘马桶; 3、口粘,口渴了不想喝水; 4、胸脘胀满,两胸之间的中间部位; 5、头重、身体沉重,四肢浮肿无力; 6、变胖:水液内停形成痰湿胖; 7、面色油光,头皮油腻; 8、尿少浑浊,湿疹反复发作; 9、女性白带增多,阴道炎发病率高。 艾叶能找水,艾灸的开郁、补阳气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蒸腾湿气,就像太阳蒸发湿气,道理是一个样的。 (二)人人自带“祛湿开关”: 关元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中脘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调治。 丰隆穴: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足三里穴: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三、夏天受寒邪更易留病根 (一)夏季寒邪主要来路: 一是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 二是从饮食中来,主要是进食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 夏天炎热,肌表腠理都是开泄的,寒很容易直接侵入人体。轻者易得阴暑症,即鼻塞,流清鼻涕等这些风寒感冒的症状;重者,寒从肢体入侵人体,导致肢体关节的病症,如类风湿。 (二)夏季寒邪入口要重灸: 1、肩颈部的“大椎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肩颈疾病,长期呆空调房最好备条围巾保护大椎穴。 2、前胸的“膻中穴”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乳腺病。 3、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盆腔,导致妇科病,所以即使是夏天,也最好别穿露脐装。 4、腰部的“命门穴”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腰酸背痛,肾虚等症状。 ![]() 5、脚底的“涌泉穴” 寒从脚下生,夏天勿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走。 |
|
来自: 时尚老头7ckobb > 《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