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马古道(74)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7-07-15

茶马古道(74)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宜宾县横江镇外伏龙口山崖上有约350米长的、始建于秦代“五尺道”,古道所在之处,为古今六道交汇之地,分别是秦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宜水高速公路(G85)、宜凤公路、宜义公路。横江,又称关河,古称朱提江,自南向北流经鲁甸、昭通、大关、盐津、水富。大关至水富县的两碗乡段称关河,两碗乡以下称横江,最终汇入金沙江。关河水道为秦代以来川滇的交通干线,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水路之一。至横江镇后,一路入金沙江往上游达乐山,另一路上岸后由陆路至宜宾,均与僰青衣道合并。陆路实为一条背夫道,未见马蹄印遗存。至上世纪中叶,关河水路运输为盐津县客货运输的主要形式,也是昭通与四川的重要通道。一江之隔的水富楼坝镇,是云南最北的地方。
    约4000多年前,在五尺道存在之前,巴蜀已有南下缅甸、印度等地的通道。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均来自印度洋北部的南海。五尺道的修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下诏李冰修筑五尺道,沟通、拓展中原与与南方的联系。至唐代,秦五尺道演变为石门路(存在争议,一说为高县石门,另一说为豆沙关);明清以后,盐、桐油、山货、药材、茶叶、丝绸布匹、铜等运输旺盛,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宜宾别称)”之说。特别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起,京局铜铸均使用滇铜,扩通关河水路航道,运量增十倍以上。五尺道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贡茶古道,是在清道光年间五尺道一直延伸至六大茶山的倚邦。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思茅厅开征茶捐,征普洱府茶叶三千担。乾隆九年(1744年)以后,普洱茶列为贡品,因此从倚邦至京城的古道又称贡茶古道,古道上也因贡茶出现两个相同的地名——昭通市盐津县普洱镇。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废弃的宜凤公路桥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宜宾横江镇伏龙口秦五尺道,地理坐标:N28°35′52.80″ E104°24′38.18″,上图为山崖岩体上古法开凿的台阶,它开凿的年代至少是兵马俑祖爷辈以上,是五尺道早期道路遗留。在铁器时代没有降临前,铜合金的硬度尚不能有效开凿坚硬的岩石。有观点认为:古人采用烧红石头,再以水激裂来分开整体的岩石,开凿的台阶见不到凿痕,台阶内侧都大于90°直角,且道路狭窄。

    这段路是通向山顶五宝村唯一的道路,村民都不清楚脚下之路来自秦代,只知生来有之。横江镇伏龙口秦五尺道是一段来自秦代,至今还活着的文物。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茶马古道(七十三)宜宾横江水道·秦五尺道
 
 

 

     G213国道(325省道)全线贯通,1979年关河停止水运。关河上不再见到来来往往的船只,水电大坝纷纷竖起。与繁忙船运一起绝唱的还有关河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