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针灸学作业
2017-07-15 | 阅:  转:  |  分享 
  
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的治疗作用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疾患。

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穴不仅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疾患,还能治疗经脉循经所过远隔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的疾患。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主要指双向调节作用和治疗的相对特异性。

(10分)试述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根据特定穴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其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3(10分)为什么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由肺经开始?

经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行血气,而血气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肺朝百脉,中焦所化生的血气,必先上注于肺,才能流注十二经脉,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十二经脉以肺经为首。

4(10分)简述足三阳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足三阳经的腧穴均可治疗眼病、神志病、热病。

不同点:(1)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2)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

(3)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后头、背腰病(背俞穴可治疗脏腑病症)。

5(10分)简述内关、天枢、足三里的定位和主治异同点。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天枢脐中旁开2寸。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

三穴均可治疗胃肠疾患。

内关偏重于治疗心、胸、胃的疾患;天枢偏重于治疗大肠气机不调的疾患,如急性泄泻、痢疾等}足三里对全身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6(10分)腰背痛为什么常选委中穴?

《四总穴歌》云:“腰背委中求。”《玉龙歇》云:“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席弘赋》云:“委中专治腰间痛。”等等均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颠,别下项,挟背抵腰中,下贯臀,入腘中。腰背是膀胱经循行的部位,由于经脉阻滞,气血上下运行不畅,故见腰背痛,委中穴能够驱邪散滞。通经活络,为治疗腰背疼痛的效穴。此外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虚腰痛也常取膀胱经的合穴委中来治疗。因此委中穴常常用于治疗寒湿。湿热之邪,或因跌仆闪挫。损伤筋脉。气血瘀阻于膀胱经而导致腰背疼痛之症。这就是腰背疼痛要选委中穴的原由。

7(10分)申脉、照海均可治疗癫痫,有何区别?

申脉与照海均为治疗癫痫的常用穴,在临床使用时略有区别:

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又为阳跷脉气所发。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之腧穴,又为阴跷脉气所发。阳跷交会于足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沟通左右阳经之脉气。阴跷脉会于足少阴、足太阴、沟通左右阴经之脉气。这样同侧的阳跷脉、阴跷脉与眼部会合,上属于脑,“脑为主神之府。”而神失所守则发为癫痫,又因阳跷代表了阳气,阴跷代表了阴气,昼为阳,夜为阴。因此,癫痫日发则取申脉,癫痫夜发则取照海。

8(10分)多汗、无汗症为什么均可取复溜、合谷穴?

《玉龙歌》云:“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针灸大成》曰:“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医学纲目》云:“伤寒汗不多,刺合谷、复溜俱针泻之。”合谷穴是发汗、止汗的要穴,又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属卫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汗不出泻合谷有开发腠理、宣通毛窍、解表发汗的作用。若汗出不止则补合谷,益气固表以止汗。复溜穴是经金穴,具有补肾益阴的作用。若无汗又属阴虚者,补复溜则滋阴增液以利发汗,若汗出过多时,则补复溜补阴敛阴,以防汗多亡阳。故多汗、无汗时均可取复溜、合谷穴。

9(10分)简述支沟穴治疗便秘的理由。

支沟为三焦经经穴,三焦经在体内的循行路线是入缺盆,布胸中络心包,向下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上焦有肺脏,中焦有脾、胃,下焦有肠腑。三焦又为水道。若三焦受邪,则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津液不下,而成便秘。针刺支沟则能宣通三焦气机,通调水道,使三焦腑气得通,津液得下,便秘得除。所以支沟穴能通便。

10(10分)为什么太冲穴能治疗巅顶头痛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输穴,肝经循行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巅顶头痛可循经远取大冲穴针刺,也是上病下取之意。

11(10分)内关穴为什么能治胃.心.胸疾患?

答: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其经脉始于胸中,属心包。心包代心受邪,故可治心,胸疾患。内关穴又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心包经别走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经脉循行于上.中.下三焦,心.胸属于上焦,胃属于中焦。内关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阴维脉主全身之阴,阴维脉为病苦“心痛”,其又与公孙穴通于冲脉,相会于胃.心.胸,具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活血通络之功。所以内关穴可以广泛地用于治疗,胃,心.胸的疾患。如心痛.心悸.心律不齐.无脉症.胸痹.胸闷.疼痛.哮喘.癫.狂,病症.胃痛.呕吐.呃逆等症。

12(10分)如何理解督脉为“阳脉之海”?

督脉为“阳脉之海”是由它的循行部位所决定的。督脉主干于背部正中,经脊里而属于脑,与脑和脊髓均有密切联系。“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背为阳”,督脉经贯穿脊背上至颠顶的循行特点决定了它对全身阳气具有统率.督领作用。此外,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相交会,最集中的地方是大椎穴,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阳跷脉过足太阳与督脉风府相通,所以督脉与全身各阳经都有密切联系故称为“阳脉之总督”或“阳脉之海”

13(10分)写出位于任脉上的募穴。

位于任脉上的募穴有:中极.关元.石门.中脘.巨阙.膻中。

中极(任脉穴;募穴——膀胱)

关元(任脉穴;募穴——小肠)

石门(任脉穴;募穴——三焦)

中脘(任脉穴;募穴——胃;八会穴之腑会)

巨阙(任脉穴;募穴——心)

膻中(任脉穴;募穴——心包;八会穴之气会)

歌诀:

天枢大肠肺中府,胃募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巨阙心,膀胱中极肾京门,

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募的心包络,肝募期门胆日月。

14(10分)如何理解“冲脉为血海”?

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血海”。冲脉的“冲”字,有要冲.要道之义。冲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博大深长,其上渗灌于头面各阳经,其下渗灌于下肢各阴经。它起于胞中,主干在身前挟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直冲面上;分支在身后合于督脉,连系诸阳,又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并而下行,贯穿周身,密切联系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

由于冲脉血气旺盛,通行上下,为总统诸经气血的要冲,又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有密切联系,又有“血海”之称。

15(10分)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哪些?

一、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

二、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人体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等穴,都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有强健作用,适宜于益损。此外,很多腧穴,如人中、十二井、十宣等穴,都能疏泻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适宜于泻实。

三、针具及手法轻重因素: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粗豪针的指力要重,刺激量大,细毫针用的指力较轻,刺激量就小。一般直刺、深刺得量要大些,平刺、浅刺的量要小些。提擦幅度大、频率快者,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

16(10分)试述晕针的表现,出现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予热荼、温糖水饮用。重者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涌泉、太冲等穴指压或针刺,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可配合其他治疗及急救措施。

预防措施: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及精神紧张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体质虚弱的患者,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尽量采取卧位。取穴数量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医者注意力集中,密切观察患者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对于过饥、过度疲劳、大汗、大泻、大出血的患者,宜在体力恢复、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针刺。

17(10分)试述斑痕灸的操作、灸疮的护理及禁忌。

施灸前先在麓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炷,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部位敷贴淡水膏,约1周后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灸疮化脓期间,局部注意清洁,避免感染。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献花(0)
+1
(本文系经方之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