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善于取舍是一种境界。只想得、不想舍的人,其结果可能失去一切。 ——— 白山 社群营销专家 第47个启示:共相怨害喻:报复害人终害己 报复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真理。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原文】 昔有一人,共他相瞋,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 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足以愁耳。” 有人语言:“唯有‘毘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瞋恚故,欲求毘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瞋恚反自恼害,堕于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译文】 曾有一人,与他人结了怨,愁忧不乐。 有人问道:“你什么事儿这么愁苦憔悴?” 他随即答道:“有人毁谤我,我无力还击。不知有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就愁成这个样子了。” 这人说道:“只有毘陀罗咒可以害他,但有一个弊病,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先害了自己。”他听罢,便大欢喜:“希望教会我。虽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损害他,就行。”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出于怨恨的缘故,想觅求毘陀罗咒来害别人,终竟还没有害成,先被这怨恨害了自己,堕于畜生饿鬼之涂中。就如那个害人反先害己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以喻引事】 佛说:“怨,就是使他人不满意的事.有些是做出来的。对这些不满意的事想要报复,可是报复一定不会使怨停让。因为一报复,对方亦要报复,结果是永远的报复严去,不会停止。” 人与人的相处,照理是应该很亲爱很和善的,不应有什么怨恨和仇视,可是由于各人的个性不同、知识不同、为人不同,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极大的争端,由于争执不休,于是就造成冤家对头。这是世间到处可见的事实。 中国有句俗语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在一个冤仇链中,必须有醒悟者自觉地截断当中的一个环节,才能中止这种可怕的冤仇,否则水无宁期,生生世世谁都活不好。 一位女作家,失恋后的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她去找一位著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这句话值得我们沉思。满腹的仇恨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大大的伤害和折磨呢? 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怨恨,不但不会有快乐的心情,而且更会损害健康,于是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从前,有—位亡国的国王,被敌人押解到刑场准备受刑。途中,看见自己的儿子长生混杂在人群中,露出悲愤的神色。他恐怕儿子为他报仇,就仰天长叹:“不要为我报仇,以怨报怨,怨不能止。”长生明白父亲的意思,使含泪离去。 后来,长生在王宫任职.很得新王的信任,升为近臣侍卫。 一天,新王与长生到郊外打猎。在深山里,两入迷途,无法及时回转王宫。不久,天色晚了,大王便下马,将佩剑交给长生,并枕在他的膝上睡去。 长生按着剑,想起父亲被系的仇恨,很想杀死国王。但忽然又想到父亲死前的教诲,觉得世间冤冤相报,没有了期。于是他压抑愤怒,把剑放在国王身边,转身离去。 应该说,这位国王的想法及王子的做法是非常智慧的们都以报复者的姿态出现,谁也不肯让谁,谁也不肯饶谁人世间还有什么和乐、温暖可言? 现在,世界这样的纷扰,人类陷于这样苦难,走遍世界每个角落,都有许多不祥和之气,推求它的根本原因,还不是由于我们人类不能忍让而互相怨恨所造成的吗?更何况怨根在心,正如一根芒刺扎在心上一样,虽说痛得那么厉害,但因为是在里面,而在外面不大看得出,所以他人不觉得怎样难过,而自己是感到非常痈的。 这么说来,怨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虽被认为是个很小的问题,可是仔细地想—‘想,那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省关人生的大问题。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却为极大多数的人不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哀: 说到这里,或者有人要问:怨这种东西是怎样发生的呢?关于怨的发生,说来是有多种原因的,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光站在自己的本位上,单为自己着想,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多替别人想一想。做人如能多多替人设想,那还会怀恨别人吗?那还会抱怨别人吗?那还会仇视别人吗? 所以,我们对于别人的一举—动,一言一语,要从同情心、谅解心去看他,不要从猜忌心、仇视心去看他。这样你既不埋怨别人,别人对你也就有了好感。做人,要以无怨心与人相处,一人如此,人人如此;在自己方面,可以减去怨憎痛苦;在家庭方面,可以造成和乐的家庭;在社会方面,可以形成有秩序的社会。所以我们不要与人结怨,假使有怨,立刻要设法解除,不要老是怨恨在心,而解除的唯一要道就是忍辱,就是宽恕。 【智慧点睛】 仇恨只能是一种无能之举,假如别人伤害了自己,千万不要只会怨恨,关键是要学会慈悲,并避免被别人再次伤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