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而明智,就是静心和思考的结果

 儒学家风 2017-07-16

很多人看到文言文,头都大了。当然,使用的习惯不相同,读文言文真的有点压力。但是,真正要读懂儒学的知识,却是一定要读文言文的《四书五经》。你说,我只读现代的译本,可以吗?实际上,现代的译本,可以作参考,用来对照,却绝对不能只读译本的。

古人的语言,本来就不是为现代人说的。人家说这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几千年后人家是怎么样想的。古人的治学态度很严谨,真正文言文学习得好的,看《四书五经》,才发现真的不能增加一字,也不能删除一字。增删一字,都会使文章的意思不能达意。

现代的词语,很多也没有古人用的词语表达的深刻和精准。如《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心思欲望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很多人觉得“慎独”很难,奋斗了很多年,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为的就是关起门来自己当皇帝。自己的空间,还要“慎独”,累不累啊?

换成个说法吧!慎独就是自律,自己管理好自己。自律当然有“慎独”的意思,但是,自律没有“慎独”意思的深刻和广大。自律,偏重于管理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慎独却连心识欲望都要自己管理。

到了这里,就必须静下心进行思考了。古人讲“慎独”,现代讲自律,不同之处,有什么差距和意义。“诚於中,形於外”,心中专诚想的,在外表就表露出来了。其实,我们所遇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看法却未必能一样。因为世界就是心识的产物。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还未能精准),我们三个人,你我他。你对赌博的事无所谓,我极其讨厌赌博,他喜欢赌博。当他要向人借钱的时候,会向你借,不会向我借的。别人以为这只是朋友相交的感情问题,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不是的,是自己的心识认可的问题。所以可以说,你所遇到的世界,就是你自己的心识本来所有的。你能听见声音,本来就是你自有,超声波你是听不见的,因为你没有自有。

“慎独”,连自己的心识都要管理,其实也就是管理外面的世界,所以讲“一切正法,皆向内求”,儒学讲“反躬自省”,也是如此。那就是比自律更高层次的修为了。


人只要能静,就很多能观察得到。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如同很多只眼睛在看着,很多只手指着,能够隐藏的吗?曾子就发现人的心识,其实别人是看得到的,隐藏不了的。“诚於中,形於外”反过来,我们也能观察到别人的心识。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只要你愿意学习。

学习的规则,《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而后能得”这个过程讲得清清楚楚了。得,一切自然而然清清楚楚。

读书明智,其实书本的知识,只是让人知道多一点。真正使人明智的,是静心和思考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