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德勇:解开海昏侯的三个未解之谜...

 简斋陋馆 2017-07-16

  辛德勇,1959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史等研究。代表作有《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读书与藏书之间》《秦汉政区域边界地理研究》《困学书城》《中国印刷史研究》等。

  伴随西汉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第一代海昏侯刘贺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作为昌邑王被征召入朝,被立为皇太子,在位二十七天被废。


  自2011年发掘以来,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和五千多枚竹简,黄金铜钱等物品种类丰富且数额巨大。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精美随葬品令人赞叹不已,而墓主人刘贺的传奇经历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来!海昏侯的三个谜, 今天为你解开:

  海昏侯墓中财富从哪里来?

  墓室里《齐论·知道》的价值?

  “海昏”地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一问:海昏侯墓中财富从哪里来?

  这座墓葬基本没有受到盗掘,陪葬物品保存完好。同时,由于海昏侯的特殊经历,下葬前又已经除国,不再有后嗣继承侯位,这些都是陪葬物品众多的原因。

  但是,因由这些陪葬品出发并结合江南其他地区出土的西汉文物,有学者认为,在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个观点有别于已有的历史文献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写道,“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我认为,这是对西汉中期楚越等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状况的恰当总结。


  海昏侯墓出土金饼(作者供图)

  《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豫章出黄金”,但同时也提到,“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意思是在豫章地区(南昌等地)开采黄金的成本比获得的收益更大,往往得不偿失,因而刘贺也不大可能从当地采取黄金。

  这些随葬物品若非朝廷赐予,或在当地取得抑或从昌邑故国带来。而我认为从昌邑国带来的财富都占据着陪葬物品中的主要部分。主要原因是当地的生产水平比昌邑国低很多。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昌邑故国确实具有雄厚的物力与财力。

  昌邑国在哪里?请看图说话。


  西汉昌邑国及相关地区地图(作者提供)

  1958年,史念海先生发表《释“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一文。这篇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经典著作对“陶”这一都邑在战国时期得以繁荣的独特区位优势做了系统的阐发。

  那么,陶在地理位置上的这些优越性,又与昌邑国具有什么关系呢?

  陶在西汉称作“定陶”,昌邑国就在“陶”的东面,而且昌邑国首县昌邑县,就设在菏水岸边,同样可以利用这条水道的航运,联通四面八方。昌邑几乎可以尽享陶作为天下之中所据有的所有地理优势,从事商业贸易交换物品。

  史念海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战国时有一条闻名一时的“午道”,同样也是从陶这里通过。关于这条“午道”的记载,可见于《战国策》以及写成的《史记》相关记载之中。因为“午”字早期略近于后世“十”字的字形,我推测“午道”就如现今常见的十字交叉的通道。


  “午”道示意图(作者提供)

  这条东西向大干道,在经过西汉昌邑县治所之后,与一条略近于南北向的大干道相连接。秦末巨鹿之战时,宋义、项羽率楚军从彭城出发,北上救赵,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在通过后来西汉时期的昌邑县以后不久,宋义让军队驻扎在一个叫“安阳”的地方,而且一停就长达四十六天之久。

  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境内,出土过带有“安阳市”三字的秦朝陶片,从而可以推定,它应该在西汉昌邑县东北不远的地方。

  这一陆上交通枢纽地位表明,昌邑不仅可以利用陶所拥有所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在陆上交通方面,它还具有某些比陶更为便利的优势,或许更有利于与其他地区的人员的交往和贸易往来。


  刻有“安阳市”字样的陶片 今山东巨野出土(作者提供)

  此安阳非彼安阳

  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彭越的家乡就在昌邑县。《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讲述汉王刘邦在彭城战败之后,退据荥阳,依托敖仓之粟补给军需,与追击而来的项羽相对峙时期,彭越配合汉王,在楚军后方展开的游击骚扰。

  昌邑国境域经济地理优势对楚汉战争进程及其结局的影响,不仅仅直接导致项羽退兵后撤这么简单。至此可知,昌邑地区出产的粮食对楚汉双方的战略总决战——垓下之战的形成及其胜负,曾发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昌邑地区粮食生产丰盛情况的一个很具体的反映。

  以上论述表明,昌邑国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刘髆(刘贺父亲)的封国被汉武帝选定在昌邑,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刘彻对李夫人(刘髆生母)的宠爱,用以充分保障刘髆能够在此享受富豪的生活。

  参考答案:这样看来,今天我们在海昏侯墓中看到的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有很多应是来自富庶的昌邑故国。(你答对了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时间仅稍短于刘贺的十二年,所以,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器物,或许有一部分应属老昌邑王故物。目前,所知所有带有昌邑王年款的铜器和漆器,其最长的年数,即为昌邑十一年,因而不能完全排除其制作于老昌邑王刘髆时期的可能。

  二问:墓室里的《齐论·知道》的价值?

  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是张侯之后用《鲁论》和《古论》形成的版本,但是《齐论》与《鲁论》《古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两篇,即《知道篇》《问王篇》。

  海昏侯墓里发现的就是失传1800余年的《知道篇》。考古人员发布了包括篇题“智道”(知、智通)在内两支竹简的照片。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一发现以及《齐论》的文献学价值。


  《知道篇》竹简照片,这是小编能找到的最清楚的图片,请凑合看

  大部分人知道后世所传汉武帝依从董仲舒的建言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而误以为在此之后,便是家弦《诗经》户诵《尚书》,一派热气腾腾的儒学景象。实际上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普遍影响是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

  汉文帝时首开端倪,武帝虽继此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至于儒家经典和思想融通以及全面的制度性建设与社会教化,到东汉时期才日臻完善,并为后世所继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除了在官学中得到尊崇之外,在皇室成员的教育方面作用发挥也很显著。刘贺做昌邑王的时候,其师王式便是传授《鲁诗》的名家,而昌邑王刘贺自亦能“诵《诗》三百五篇”。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包括《礼记》《孝经》在内的多种儒家典籍,与《汉书》这些记载相参照,反映出汉武帝以后,在皇家子弟的培养过程中,儒家的著述已经成为教授的核心内容,而元、成二帝以后汉廷治国理念的转变。

  这也是海昏侯墓中出土《齐论·知道》的社会文化背景。

  不过,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王吉当年向昌邑王刘贺“教授”的《论语》,海昏侯墓中发现的《齐论·知道》,就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篇章。王吉是西汉传授《齐论》最重要学者,他学的、讲的,都是《齐论》,自然会向昌邑国王刘贺讲授。


  《论语》(资料图)

  郑玄虽然号称参考了《齐论》和《古论》,来为西汉成帝时人张禹以《鲁论》为主编成的《论语》作注,但依据日本学者武内义雄的看法,他实际参考的恐怕主要是《古论》,并没有怎么利用《齐论》。

  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应直接出自西汉时期唯一以《齐论》名家的权威学者王吉。因而,我们应当予以关注的,不仅是久已失传的《知道》这一篇章重现于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书,是不是还有《齐论》的其他部分?

  假如在今后的清理过程中,在《知道》和《问王》这两个《齐论》独有而又久已佚失的篇章以外,还可以发现其他一些《齐论》内容的话,实际上对我们认识《齐论》,认识《齐论》《鲁论》的传承渊源以及这两个系统文本与《古论》的关系,认识张禹、郑玄以后流传至今的《论语》文本,或许会有更为深刻、同时也更富有学术内涵的意义。

  参考答案:由于其来源的权威性,若还发现有这一文本的其他部分,对清晰、准确地认识《齐论》的面目,将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意义之重大,还不仅在文本来源的权威性上,而是可以借此深入了解后世《论语》文本形成过程中对《齐论》取舍的一些具体情况。

  单单是《知道》一篇的发现,主要是可供我们了解《齐论》这一部分独特构成的内容,以及张禹、郑玄等人为什么对其弃而不用,价值有限,意义十分浅显。

  三问:“海昏”地名的含义之谜?

  在保存完好的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和简牍文献资料,而对这些文物、文献的研究刚刚拉开序幕。但是,有一个基本问题是“海昏”这一爵号的来源,或者说是朝廷把刘贺的列侯名号定为“海昏”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一问题,有学者把“海昏”训释为“晦昏”,认为汉宣帝以此来寄寓特别的政治象征意义,即用以表示对刘贺道德层次、行为风格和执政表现的全面否定。

  no !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汉宣帝把已形同囚徒的刘贺册封为海昏侯,是一种善意的举措,用以安抚刘贺以及其他刘姓皇室成员。

  因为,汉宣帝本人则是依赖霍光废黜刘贺始得登上帝位,而刘姓皇族对霍光独揽朝政且擅行废立本已积怨甚久,这些人的怨恨情绪,需要适当纾解。在这种情况下,汉宣帝没有必要特地琢磨一个侮辱性很强的爵号冠加在刘贺的头上。

  此外,“海昏侯”一名当中的“海昏”两字绝不可能寓有恶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东汉光武帝曾以此名称册封沈戎一事。(沈戎躺枪并表示:我也很无奈啊!)


  对于一个具体地名来说,其构成文字和组合形态在特定历史时期属于怎样一种惯行方式和体现着怎样一种特征,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判断清楚。

  据《汉书·王莽传》等处记载,王莽曾向平帝上奏建议设立“西海郡”之前即已设置的东海、南海和北海三郡,定名的缘由,乃是分别有大海在其东、南或者北面,而这个“西海郡”的名称,则是得自郡境西侧的一片内陆水域——这就是现在的青海湖。受“西海郡”一名影响始逐渐称用“西海”,因而在《后汉书·西羌传》里,明确看到这一湖泊被称作“西海”的叫法。

  用“海”字来称谓具有一定水域面积的湖泊,是汉人一种很流行做法。在此需要稍加补充说明的是,像“彭蠡泽”这样以“泽”为名的水域,能否以“海”相称?

  泽与湖之间,常常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有些泽也可以称之为“海”。

  中国古代在定立地名时,采用所处位置与阳光的方位关系来做组合专名的通名,应该说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所谓“山南水北为阳”,当然,反之则为“某阴”,即如洛阳、华阴之类。

  这一称谓的重要性,在于它与我们所要讨论的“海昏”一样,是以“海”表述一片内陆水域,再在其后附缀表示相对位置关系的词语,以指称与其相关的某一地理区域。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海昏”这一地名的本义,很有可能就是指彭蠡泽西南之地。

  同在西汉时期,在中原腹地的陈留郡,还设有一个叫作“东昏”的县,在地名构成形式上,与“海昏”颇有相同之处。

  这就提示我们,这两个地名共有的“昏”字,很可能是一个表示用作地名通称的后缀。按照前面的推想,“昏”字在这类地名中应该是用来表示西南方位,那么,在“东昏”的东北方向上,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可以作为比照依据的叫作“东”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正好有一处“东”地,不仅历史悠久,还很有名。

  再看这幅古地图,你找得着“东”吗?


  西汉昌邑国及相关地区地图(作者提供)

  秦汉东郡与东昏县所在的陈留郡毗邻,正在东昏的东北。把“东昏”与“东”的方位关系同“海昏”与彭蠡泽这处内陆之“海”的方位关系两相并观,似乎使我们更有理由推定:海昏县的名称,或许就是缘于该地位于彭蠡泽的西南。

  “海昏”只是西汉豫章郡下的一个普通县名,而以这样的封地原有地名来做爵号,本是西汉时期最为通行的一般做法。

  “海昏”是一个至迟在西汉就已经出现的地名。

  参考答案:“海昏”两字绝不可能寓有恶意,海(指“彭蠡泽”)+昏(表示西南方位)=海昏(彭蠡泽的西南方位某地)。(没想到吧???)



  光明讲坛工作室出品


  来源:光明讲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