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桔灯”课程:乡野课程变奏曲 目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主要以正式出版的幼儿园教材为依据,并且一旦选定了某个版本的教材,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基本上按教材的安排来进行。的确,幼儿园教材是经过不断研究、总结、提炼而形成的,能够反映不同领域的基本要素,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依据,然而幼儿园教材并不能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唯一来源。幼儿园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们隐藏于幼儿快乐日常生活之中,隐藏于身边熟悉的环境之中。 一、课程背景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环境资源,那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丰富的大课堂,小朋友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的知识和营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及动植物的生长过程都是好教材,它提供幼儿的知识是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直接拿大自然的事物做教材、教具,更有利于促进孩子对生活的理解,也更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索精神。 瞿溪二幼正是地处农村,有着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李季湄教授曾向幼教界呼吁:“要办低成本、高质量的大众幼教”。所以节约低成本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理念,一种作风,一种精神。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现在的家长很少带着孩子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如果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那么孩子的智慧就在他们的经历中不断发展。其实无论是孩子美好情感的萌发、自理能力的发展还是孩子交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的提高,都和孩子怎样接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带领孩子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从而构建起独特的课程。 此外,作为农村幼儿园除了与幼儿教育的目标一致之外,还应具有具体化、现实化和社区性的特点,在幼儿园活动的目标、内容上更切合社区发展和幼儿实际,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自然地理资源。在瞿溪这个古老的乡镇,在教育经费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不追求豪华,充分有效挖掘和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整合和依托自然优势资源,是推进幼儿对自我、自然和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丰富和开发更多、更好、更有益于幼儿活泼、健康成长的幼儿园课程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内涵 瞿溪是一所百年古镇,有着充沛又厚重的乡土与文化资源。家乡的景、家乡的情、家乡的味、家乡的趣、家乡的俗、家乡的音,深深烙印在每个瞿溪人的血液中。 我更是钟爱瞿溪的秋天。秋天到了,田野里的桔子成熟了,那黄澄澄、金灿灿的桔子,无尽蔓延,一个连着一个,连成一片黄澄澄的天,置身于这一片黄色,就像置身于一片温暖、一片光明…… 这一种光明就像一盏小小的桔灯,一直引领着我们的教育方向。而琦君先生的《桔子红了》更是浸润着我们每个文化细胞。我们多么希望这种文化,这种光明引领我们的孩子,用小小的却又坚强的力量为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点燃一盏温暖的小桔灯。 乡野课程将幼儿置身于真实的场景、情境之中,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主题网络活动,通过方案活动、系统教学、自主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幼儿根据自身需要以观察、访问、调查、交往等活动方式,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乡野课程属半结构性的课程,教师的活动计划是弹性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活动过程也是开放的、互动的。通过课程的计划、实施、跟踪、评价、反馈等过程,让孩子在“乐玩、品玩、趣玩、寻玩”中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并构建具有自主性、乡土化、园本化的特色主题,真正让孩子感受乡土、体验乡土、回归乡土。 三、课程特点 乡野课程是一种绿色的、自然的、创造的课程,它将幼儿置身于真实的场景、情景之中,让幼儿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观察、访问、交往、游戏等活动形式,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乡野课程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 我们在幼儿园附近开辟种植园地,每班负责一块种植地,根据季节特点种植一些常见的蔬果,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植物,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生长的常识,积累一些相关经验,同时我们还利用自然角创设乡野教育环境,内容投放根据季节特点不断变化,如春天饲养小蝌蚪、蚕、种子播种发芽等;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观察、探索,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脱掉尾巴——青蛙;知道种子——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 (二)乡野课程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教师、家长以及本地教育资源都包括在课程资源网中,让幼儿充分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通过参观、调查、操作、发现等,从不同的资源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促进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与经验。如幼儿在参观“田野收割”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收割稻草的“割——脱粒——装——运——晒”的经验;在桔子红了的季节里,幼儿来到了枝头挂满硕果的果园,获得了采摘桔子的“爬——剪摘——装——搬运——过秤——储存”的经验。 (三)乡野课程鼓励幼儿尽可能地进行真实的学习。 激励幼儿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真实感受,从中获得直接经验是开展田园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课程更多的是提供幼儿在现场中学习的机会,提供幼儿与真实材料直接互动的机会和条件,而不只是在虚拟的情境中模拟学习,如:在飘香的果园里,师生共同生成了“水果丰收了”、“果树妈妈本领大”、“水果的旅行”、“水果变成了什么”、“水果为什么是酸的”、“好喝的果汁”等一系列活动。果园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在现场中学习、与真实材料互动的机会,让幼儿身临其境地学习、体验真实感受,获得直接体验,生成主题活动。 (四)乡野课程关注幼儿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参与课程内容与方式的讨论、设计,活动中,教师靠以同伴身份的参与活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动态,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空间、时间、材料的保证,使幼儿有足够的条件进行感兴趣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更多的是激发幼儿的兴趣,依靠班级的实际情况而非完全依照事先的预设来组织活动,如在“田野趣事”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区域内提供牙签、小棒、剪刀、玉米、马铃薯、番薯、花生等工具和材料,由幼儿自己利用材料自制创作玩具,而教师则在一旁观察:幼儿喜欢哪种材料?对这种材料的特性他们了解多少?我要关注孩子哪方面的经验?下一步的探索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感受瞿溪的地域风貌和历史文化,了解家乡的古迹特产等;知道瞿溪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文化的魅力古镇。 2.探寻、发现和欣赏瞿溪生活中特有的事物,提升表现和创造古镇独特美的综合能力。 3.体验家乡风土人情,加深对家乡独特文化的喜爱,逐步萌发热爱瞿溪古镇的美好情感。 (二)各年段分目标
五、课程构架 瞿溪的乡土资源充沛而厚重,需要我们进行挖掘、归纳和梳理。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既要保持乡镇资源的原色、原味、原点,又充分考虑生活性、趣味性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我们设定观乡景、察乡情、品乡味、玩乡趣、寻乡俗、听乡音六方面的内容。
六、课程实施 (一)师生共同生成乡野主题 主题是乡野教育的核心架构,是围绕中心话题形成的一组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多领域经验的整合,它提供了幼儿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多种线索和可能性。在开展乡野活动时,一般根据幼儿兴趣、能力,以及教师的经验,依托园内外自然教育资源状况等,由教师或师生共同选择生成。这种生成性课程的产生和良好发展既不是由教师,也不是由孩子来控制的,而是教师和幼儿互动合作的结果,是师生在共同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后的“有感而发”、“有情创作”,是通过自由地发展想象、建设、提出问题,讨论,相互启发,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新的主题。 如“桔子红了” 的主题方案就是在一群孩子和老师的讨论声中逐渐形成的,桔子是我们家乡孩子的美食,但他们对桔子除了好吃,其他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什么样的外表的桔子才是最甜的呢?桔子有哪些营养呢?”,带着这个疑问和各种假设,老师带幼儿来到雄溪桔子果园,鼓励幼儿比较、置疑、发现、释疑。咦?为什么有些桔子肚子凹进去,有些桔子肚子凸出来呢?为什么有些桔子皮很厚,有些桔子皮很薄呢?桔子皮可以做什么?桔子又有什么营养?一天吃几个最适合?孩子和老师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互相启发,跳动的思维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桔子红了”主题就在讨论声中诞生了。 (二)丰富多样的乡野主题活动形式 在实施乡野教育主题网络活动时,采用的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如下: 1.主题生发 乡野课程是一组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经验整合,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包括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社区生活。主题生发可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的经验,园内外的教育资源状况,由师生共同选择。 选择主题可依据的标准有: ○从儿童关注的话题(谈话或疑问)中寻找主题 ○从吸引儿童的事件中寻找主题 ○从儿童的角色行为中寻找主题 ○从儿童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寻找主题 2.编制网络 主题网络的编制可以明确活动探讨的范围。主题网络的生发,可以由教师和幼儿通过“小问号”共同完成,一般先由教师根据幼儿在主题网络并在实施中根据幼儿经验、认知进行调整和补充,因为并非主题网络的每个要素都适合幼儿作进一步探索,所以应让幼儿对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谈话、绘画等途径,让幼儿表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补充、修改自己的网络,如在进行“清凉石岩屋”主题时,幼儿在讨论中对石岩屋的由来很感兴趣,许多人提到了“为什么会有石岩屋?”,但对它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教师修改了主题网,增加了有关“美丽的传说”的内容,使它更符合孩子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随着主题网络的层层展开,每一级要素也逐步细化。将主题网中的要素“放大”,并以某一要素为新的主题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题网络,这是本课程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例如“二月初一”这一主题网络中,“集市”是一个要素,由于幼儿对它感兴趣,使其不断“放大”,引出叫卖、游玩“二月初一”、画彩蛋等活动。 主题网络在课程中起到了平衡的作用,由于主题网开展的线索是多方面的,因此,从主题网中生发的各个要素及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得幼儿在对主题的探究中,能获得各领域中许多有益的经验。 附“桔子红了”主题网络 3.系统活动 主要是教师针对主题核心经验所进行的相对稳定的、集中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活动,它以“小问号”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发活动线索,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大胆设想、积极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策略的发展。以在大组和全班开展为主要形式,如大班音乐活动“桔子丰收了”的一个系统活动。
4.项目活动 是对主题中一个值得学习的内容的深入探究,它的选择、开展是一个真正开放的过程,幼儿可以自己决定活动的进程与发展方向,教师以同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以适时的建议的方式进行指导,因此,项目活动中只能有预计的可能的活动线索,而不计划出活动的全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适时的调整活动过程。如图:大班“桔子红了”主题下的“温州特产——瓯柑”的项目活动。
|
|
来自: 昵称13526324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