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可能是糖尿病征兆

 验证码100 2017-07-16
Doctor益 如是说:
糖尿病,很多人都不陌生,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患糖尿病的亲朋好友,多数人也都知道“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 “三多一少”是严重糖尿病患者才出现的症状,而早期患者或许仅表现为皮肤瘙痒。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本期特邀请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李彤寰、南京鼓楼医院朱大龙两位专家为大家讲解。
本期受访专家简介
朱大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江苏医药、实用老年医学等杂志编委。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杂志、Diabetes Care及JCEM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7部。
李彤寰, 解放军南京第八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南京军区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中医学分会委员,南京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组成员。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肾上腺及垂体疾病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各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糖尿病食疗》一书,参编专著2部。
发病率高,知晓率低
“糖尿病来势汹涌,到了全社会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朱大龙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从30年前的0.67%猛增至9.7%以上。
2009年,南京鼓楼医院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6.2%,尽管这个数字已经很高,但是最近公布的一个研究结果让这两个数据又刷新了。据《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中国最新一次糖尿病人群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糖尿病前期率为50.1%;根据研究样本估测,我国成人中约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及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这个数据没有得到证实,但保守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至少1个亿”。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1型糖尿病约占发病人群的5%以下,2型糖尿病占95%以上。
糖尿病危害日益严重,为了唤起公众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视,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朱大龙说,虽然患病率如此之高,但知晓率和治疗达标率都让人担忧,调查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知晓率仅30.1%,控制率仅39.7%。也就是说,在我国约1.1亿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而这些人群中又只有40%的人通过治疗控制了血糖水平。
瘦人也会患糖尿病
“胖子易得糖尿病”这已是常识,但如今在临床,体重指数(BMI)不算很高甚至正常的人群中,患上糖尿病或出现胰岛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的前期人群,也越来越多见。虽然胖子依然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瘦子也不代表就进了“保险箱”。
朱大龙说,“瘦糖人”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人的确不经胖,在同样BMI指数下,欧美人群的脂肪更多积聚在皮下,而血糖情况仍可能保持在正常水平;中国人却是肚子上长肉,血糖也一路飙高。简单来说,大家一样“微胖”,外国人可能还挺好,中国人已经先患上糖尿病了。
许多“瘦糖人”受到遗传影响,胰岛功能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另外一些女性在育龄期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部分女性可能体重上没有突出改变,但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也增加了她们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此外,目前我国农村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迅猛发展,患病率直线追赶城市居民。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农民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运动量不足非常明显。
糖尿病正成为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据悉,2010年全球范围内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达到130万例,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21%。同时,糖尿病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病因,也是成年人致盲的首要病因,糖尿病还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一半患者有皮肤瘙痒
“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会引发很多并发症,人们最熟悉的是糖尿病眼部病变、神经病变、肾病和糖尿病足。” 李彤寰说,事实上,糖尿病性皮肤病变也是其中之一,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时,皮肤里的含糖量增高,这就给真菌生长提供了营养,因此很容易感染癣病,出现瘙痒、红肿等症状。几乎一半的糖友会出现皮肤反应,高血糖可对皮肤能造成20多种损害。
李彤寰说,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存在代谢紊乱,加上血糖高、排尿多或糖尿病对微血管及末梢神经的损害而形成的。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黏膜常处于慢性脱水、缺氧和营养不良的状态,比普通人体表更干燥、弹性减退、表皮纤薄,再生能力与抗感染的屏障作用均降低。另外因糖尿病并发的肾功能不全出现尿毒症时,也会诱发皮肤瘙痒。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从而引起各种毛囊炎、疖、痈等感染性皮肤病。
皮肤瘙痒:病人出现皮肤干燥和脱屑,发生皮肤瘙痒。皮肤会因瘙痒而不断搔抓造成皮肤布满抓痕、血痂,最终导致苔藓化。
妇女患者以阴部瘙痒更多见:很多女性确诊糖尿病,就是因为首先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外阴和肛周无原发皮疹的顽固性瘙痒,由于剧烈的搔抓,其病变部位常出现湿疹样改变,并可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但只要其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皮疹便可逐渐消退。
皮肤疱疹:酷似灼伤性水疱,壁薄,内含透明浆液,疱周无红晕,好发于指、趾、手足的背部或底部边缘。单个或多个出现,数周内自愈,但可反复出现。其发生的原因与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有关。
糖尿病性皮肤潮红:该病患者的面部可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病情严重时,其掌跖部位也可出现上述皮疹,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和异常扩张所导致的。
疖、痈、毛囊炎:在后颈部、枕部出现有脓头的毛囊炎,可发展成疖和多脓头的痈。因皮肤含糖量增多引起皮肤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感染。脓液排除后可愈合,但常此起彼伏,反复发生。
真菌感染:有毛癣菌所致的足癣、手癣、股癣、甲癣;有念珠球菌所致的口炎、阴道炎、巴氏腺炎,同样也是好好坏坏难以根治。
感觉异常:四肢皮肤麻木,常有灼热感、蚁走感,行走时有踏棉垫感。有的人手足及四肢剧烈疼痛,穿衣裤、盖被时可加重疼痛。
皮肤出汗异常:上下肢局部皮肤不出汗或汗液异常增多,这大多与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病变,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足部坏疽: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如果出现足部疼痛,温觉消失,干燥易裂,发生溃疡,创口化脓、坏死、愈合困难,为糖尿病足坏疽。它是最严重的糖尿病皮肤损害,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在临床上偶见的还有: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糖尿病性黄色瘤、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性红斑、紫癜、硬化性皮肤水肿等。
糖尿病人如何护理皮肤
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对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很重要,应该说是糖尿病皮肤护理的基础治疗。但日常的皮肤护理也非常重要,应当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洗脸毛巾宜柔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可适当应用性质温和的洗面奶、洗面皂以加强皮肤清洁,但注意不宜用力搓脸或擦脸。
李彤寰说,糖尿病人洗澡不宜太勤,因为血糖高的人皮肤本来就干燥、抵抗力低,所以要避免长时间泡澡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尤其注意避免用力搓洗,比如洗浴中心的搓背就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洗澡会洗去皮肤表面的油脂,而这些油脂可以帮助皮肤保持水分,沐浴后应使用含有凡士林、硅油、羊毛脂等有较强保湿作用的护肤品,以避免皮肤里的水分过快蒸发而造成皮肤干燥瘙痒。洗澡不要过勤,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比如夏季每周2~3次,冬季每周1~2次。水温要适宜,控制在37℃~40℃为好;要选用中性洗涤液或肥皂。
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穿着宽松的纯棉衣物,穿旅游鞋、布鞋或软皮皮鞋。尽量不穿羊毛或化纤内衣,以免刺激皮肤而引起瘙痒。勤换衣服,勤洗勤消毒毛巾,保持床单干燥清洁。避免搔抓、摩擦皮肤,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溃破和感染。
糖尿病皮肤病药膏选择应慎重。尿病患者在使用激素类药膏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长时间或是用的剂量过大。如果长时间大量的用激素类药膏,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积、多毛症等。而且还会导致骨质疏松、诱发感染、肠胃溃疡等情况,所以糖友们应该慎用激素类药物。
“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关键
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阻止糖耐量异常向2型糖尿病方向进展。有专家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选取577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将其随机分至对照组和3个生活方式干预组(饮食组、运动组、饮食加运动组),6年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尿病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减少51%,20年后发病率减少43%。
“管住嘴,迈开腿”,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能有效预防糖尿病。除此之外,精神紧张时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会使血糖升高,因此,缓解压力也是防治措施之一。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当然是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坚持适当运动。但在单纯的运动和单纯的饮食控制中,运动可能会让人获益更多。
“合理的膳食模式可以避免摄入过多能量,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但控制饮食始终只是一个方面。而且,许多人会错误节食,这反而可能增加内脏脂肪囤积的风险,内脏脂肪过多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朱大龙告诉记者。
运动对于糖尿病预防的意义更加全面。澳大利亚科学家曾对592名参试者进行的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与“每天步行3000步,每周坚持5天的人”相比,那些“一改往日不良习惯,开始每天走1万步,每周坚持5天的人”胰岛素敏感度改善情况要好3倍。
朱大龙说,即便在体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能够积极保持足量运动的人代谢状况更佳,胰岛素敏感性也更好;所以即便体重变化不明显,足够的运动量依然能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建议一般人保证每周3-4次、每次4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分钟心率次数应达到170-年龄)。对于已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的人群来说,运动前请咨询医生,选择安全有效的运动模式。
早发现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但是由于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建议定期体检检查血糖水平,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或年龄大于40岁的成年人,除了检查空腹血糖外,还应注意检查糖耐量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从而有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