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3.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此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这首诗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4.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 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唐·白居易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苏轼这阙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 7.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 8.借古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 9.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 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 10.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 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11.卒章显志 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唐·李白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白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 版权说明:本文由随意诗社编辑, |
|
来自: WENxinHANmo > 《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