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花岗的民间传说上

 东天诗馆 2017-07-16


 

杏花岗的民间传说

 


目录

序言

一、盘古大殿

1、盘古的传说

2、伏羲与女娲

3、始皇赶山

二、祯王送寿

1、英俊少年

2、医龙除瘟

3、阎罗府行医

4、虎守杏林

5、焦庙的来历

三、出土古钟

1、钟鸣鼎食

2、千里运钟

3、革故鼎新

四、陈王曹植观看斗鸡的故事

五、珠网救英杰——刘传朋的故事

六、李先芳撰写金瓶梅

七、刘邓大军渡黄河的故事

    1、接应刘邓大军过黄河

2、忆刘邓大军渡黄河片段

3、刘邓大军过河前后鄄城的一些情况

4、为刘邓大军渡河做向导

5、为刘邓大军过河铺路

八、雪地杏花

九、商羊舞雨

十、杏花姑娘

十一、附录

      中国寺庙的经典对联大全

      百花诗词选

      杏花岗中心义和城筹备小组成员电话号码

 


序言

杏花岗位于山东省鄄城县黄河北岸边,是个极其古老的村镇。相传女娲和伏羲就生长在这里,是古代鄄城所在地。上古时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始都为穷桑,又迁都于商丘,最后居于帝丘濮城,今鄄城杏花岗。古代的鄄城县址在旧城,杏花岗在其东北角。三国时曹操三子曹植封鄄城王,沿号陈王,在杏花岗建读书台,人称陈王台,简称陈台。杏花岗从前有大片杏林,传说有十里杏花,风景优美。曹植曾在这里写下许多诗篇,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杏花岗还有三官庙,三皇庙,每年三月三日都有庙会活动,活动期间跳商羊舞,三皇舞,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往来不绝,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古时这里就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因此民间传说也很多。我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就写了这本故事书。书中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盘古大殿

1、盘古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是一个大圆球,没有天也没有地。在这个大圆球内,孕育着一个神,就是盘古。

盘古在这个大圆球内足足生长了一万八千年,这一天,他忽然醒来,睁开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心里闷得难受,也非常气恼。在这个大圆球内,有一把斧头,这也是玉帝很早就放进去的,恰巧就在盘古的身旁。盘古就拿起这把斧头,朝着这混沌不清的世界用力一挥,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混沌的世界突然破裂开来。那些轻的和清的东西,就冉冉上升,慢慢就变成了天;那些重的和浊的东西,就慢慢地下降,逐渐变成地。就这样,天和地就形成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还怕天塌下来,再与地合拢,于是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笔直的站在天地中间,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柱子。

可是天与地每天都在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跟着每天增长一丈。就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也就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传说有九万里长。庄子说,鲲鹏展翅九万里,这就是天的高度了。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巨人,也是人的始祖。我们说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道理也就在这里。

盘古就这样孤独地站着,虽然非常吃力却一点也不敢松懈,于是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再也不会合拢了,后来有个杞国人忧天,害怕天会塌下来,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盘古已经把天与地固定好了,天再也塌不下来了。而盘古实在太累了,最后倒下了。

盘古倒下后,他仍然给这个世界做着贡献:从他嘴里呼出的气就变成风和云彩,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阳根就化成了后来的人类之父伏羲,他的双乳就化成了人类之母女娲,他的手脚和身体就变成大地和山川,他的血液变成江河湖海,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地,他的头发变成了飞禽与走兽,他身上的汗毛变成了花草与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属、无比坚硬的石头、晶莹剔透的珠宝,就连身上出的汗水,也变成清澈的露水和甘霖细雨。

盘古的魂魄留下了一座山上,这座上,相传就叫鱼山,这座山就在鄄城境内,现在的杏花岗就是这座山的所在地,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座山了呢,请继续往下看,伏羲与女娲的故事。

2、伏羲与女娲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就有了天,有了地,有了万物,盘古死后,他的阳根与双乳转化成了一对兄妹,就是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就生活在鄄城北面的鱼山上,鱼山有一个山洞,他们就住在山洞里,在山洞旁边的山坡上,栽了许多花草树木,最好看的就是杏林了,山脚下有一条河叫黄河。他们饿了就到杏林里摘果子,渴了就到黄河里取水喝,闲了就用草木编织玩具和用具,闷了就制造乐器和唱歌儿,有时,到雷泽湖边玩耍,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

忽然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展开了一场战争,他们互不相让,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搅和得天上和人间四处不宁,最后还是祝融胜了,可是共工不服气,一怒之下,用头触碰不周山。这一碰不要紧,山崩地裂,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地也出现了一道道的大裂纹,山林里也燃起了大火,地下的洪水也喷涌了出来。百草百木百菜百果,百鸟百兽百虫百鱼,统统外逃,原来热热闹闹、万紫千红的大地,一时冷冷清清,只剩下愁云暗雾,满目疮痍。

女娲和伏羲非常着急,这时盘古的魂魄化作了一位老翁,教给女娲和伏羲如何去补天。可是伏羲一心钻研八卦,心不在焉。女娲却很认真地听,掌握了补天的方法。于是女娲便搬来五色石,架起火将石熔化成浆,就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补好,再用盘古的斧子把儿,当补天的金针,用山顶的葛藤作补天的金线。就这样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织补,总算把天补上了,凡是针孔都成了闪亮的星星,因此就有了这满天星斗。

再说女娲的哥哥伏羲。伏羲细心地向上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向下观察地上的山川地理,向周围观察鸟兽的花纹足迹,于是就发明了八种符号,用来标志天下的万事万物,这八种符号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八卦。伏羲最爱到雷泽湖边去玩,和妹妹女娲一起,用树木编个筏子放在湖水里,坐在上面游呀游,玩得非常开心。

那时候,地上有个管理土地的神叫土地公公,天上有个管理天宫的叫雷公,土地公公善良,雷公脾气暴燥,所以百花百木,百鸟百兽百虫百鱼,都逃到地上来了,一时地上热闹起来,而天上却冷清起来。于是雷公怪罪了土地公,就发生了战争。战争中,大树和庙宇帮了土地公的大忙,因此雷公对树林和庙宇怀恨在心,这就是大树与庙宇遭雷霹的原因。

土地公要女娲与伏羲成亲,两人因为是兄妹不肯,可是从水里爬出来的乌龟说可以,被伏羲用棍砸烂了外壳,女娲很伤心。土地公说可以让乌龟复活,女娲就答应结婚。土地公就教给女娲怎样做。于是女娲就按照土地公的方法,把大小48块碎乌龟壳对在一起,用泥土溅在乌龟壳上,龟壳就立刻结合了起来。从此以后,乌龟壳上就有了一块块整齐的花纹了。

女娲和伏羲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一次到雷泽湖里洗澡时,不小心淹死了,就成我们常说的洛神,后人曹植还为她写了一篇赋,叫洛神赋。

女娲和伏羲,后来又见到了盘古的魂魄转化的老翁,告诉夫妻二人用捏泥人来繁衍人口。于是两人天天捏,今天捏,明天捏,捏的泥人成千上万,晒得洞前洞后都是。伏羲摸一摸泥人,泥人就会走会跑了。女娲朝泥人吹口气,泥人就会说话了。过了些时候,泥人有的爬到李树上,有的坐在山坡石头上,有的站在河岸边……伏羲和女娲就给他们起了各种名子,爬到李树上的叫李,坐在石头上的叫石,站在河边的叫河,人的姓名从此产生了。

随着泥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了洞场和村庄,泥人与泥人结合,泥人便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这就是人类。其实,现在的人都是泥人,从泥里来,终归还要回到泥里去。

伏羲和女娲在鱼山上盖了一座盘古大殿,大殿十分雄伟庄严,大殿周围栽满了各种树木花草,尤其是那片杏林,每到二、三月间姹紫嫣红,十分好看。伏羲和女娲死后,后人又在大殿旁盖了女娲和伏羲殿,人们每年三月十八日都到殿中朝拜,因为这天是女娲和伏羲的生日。那末,大殿后来为什么不见了呢?请继续看下文——始皇赶山

3、始皇赶山

 

春秋战国时的秦国非常强大,到了嬴政当王时,便统一了六国,天下一统,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甚至连工具、车辆都统一规格。为了让秦氏世世代代当王,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始皇,意思是我是头一个皇帝,让后代一个一个传下去。

那时北方风沙很大,而且外夷还不断骚扰,有个大臣提议修长城。春始皇一听非常高兴,就下旨修长城。可修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累死饿死了多少老百姓。观音娘娘知道后,便扮成民女来到人间。只见修城处阴风惨惨,尸骨遍野。千千万万的民工像牛一样弓着背拉石头,监工的官员还不时的用鞭子抽打瘦弱者。民工磨破了的肩膀淌着血,菩萨心肠软,就给每位民工一根发丝,用发丝抬石头,轻轻的一抬就把石头抬起了。解除了民工们的劳苦,民工一边干活,一边唱起歌来,这就是民工劳动号子的起源。

后来修好的长城有万里之长,秦始皇非常高兴。可是有一个名叫孟姜女的人,她的丈夫叫范喜良,也称万喜良的也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去找他,可是到了长城才知道丈夫已经累死埋在了长城下,于是孟姜女就在长城旁哭起来,这一哭却把长城哭塌了八百里。春始皇知道后非常恼火,就把孟姜女赶走,让她离长城远远的。

谁知孟姜女虽然离开了长城,来到了大山里,可她还是哭,她的哭声不管离始皇有多远,始皇都能听到,秦始皇就派人去找孟姜女,不知派去了多少人,也不知找了多少次,只能听到哭声,就是找不到。秦始皇非常发愁。

有一天,秦始皇发现了民工发丝抬石头的秘密,觉得奇怪,就想:一根发丝拉得动大石,若集合在一起威力不就更大了吗?于是下令收缴发丝编成了一条鞭子,他就用鞭子一抽那山就真的移动了起来,于是将它命名为赶山鞭,用它赶山填海来扩展疆土。他头一鞭是向南抽,众山就争向南窜,拥挤成纵深五百里的南山。因这山是奉始皇一鞭抽成的,所以又叫“秦岭”。第二鞭朝北抽,就形成了北山、就成了现在的陕北高原。第三鞭把泰山赶到了山东,第四鞭把华山赶到陕西,第五鞭把衡山赶到了湖南,第六鞭,把恒山赶到了山西与河北,第七鞭,把嵩山赶到了中原河南。还有一溜山脉行动迟缓,秦始皇扬起“赶山鞭”对准那一溜呆愣着的山,用力一抽,顿时不见了踪影,形成了八百里平原。由于用力过猛,鞭梢从西至东划出了一道道滔滔大河,就是现在的长江、黄河,渭水等。说也奇怪,自从赶山后,秦始皇再也没有听到孟姜女的哭声,于是,就让人在长城旁边盖了一座孟姜女庙,把她封成了神,秦始皇身体从此就健康了起来。

后来秦始皇为寻海中三位神山,求长生不老之药,用神鞭赶山填海,可吓坏了海龙王。龙王苦思冥想也没有好的对策。  

海龙王的小女儿最善解人意,既聪明又漂亮。她为父亲想了个好主意,亲自去见秦始皇。于是小龙女在琅琊台下的龙湾岸畔,变成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被秦始皇选进了宫。小龙女长得俊美,又机灵,心眼好,深得秦始皇喜爱。小龙女在宫中一住就是一年,秦始皇再也不想赶山的事了,把心思都放在了治国安邦上。

有一天,小龙女给秦始皇梳头,无意中发现秦始皇扎头发的小鞭就是赶山鞭,就悄悄地偷走了。

小龙女拿出小鞭,就离开了皇宫,往东走,当她来到了雷泽湖畔,就想试试鞭子好使不好使,于是就对着鞭子吹了三口气,那小鞭越变越大,越变越长,小龙女就对着鱼山用力一抽,那山就朝东北移动。当她看到山上有盘古大殿,两旁还有女娲与伏羲的大殿后,说声不好,就没有再吹。可是鱼山却被赶走了,山移动的不算太远,到了平阴境内,所以,鄄城再也没有鱼山了。山上的殿宇也给摧毁了。小龙女非常后愧,就用鞭子从地上掘了些土,吹到了杏花岗,所以杏花岗就成了一个小土丘。而被掘过的地方,就成了坑,和小河道。所以鄄城县河渠纵横交错,叫坑的村名众多。由于小龙女离开龙宫太久,又怀了孕,就在龙湾岸畔生下了一个男孩,却被一只母老虎叼走了。老虎将小孩养大,就是后来的楚霸王。

再说秦始皇不见了小龙女,忙派人去找,却没有找到,一气之下拿出神鞭,想继续赶山填海寻求仙药。可是神鞭不灵了。又听说鱼山被吹到了平阴,山上的盘古大殿也毁了。秦始皇就派人到杏花岗重新盖了盘古大殿和女娲伏羲大殿,每年三月十八日来到盘古大殿朝拜。并且在杏花岗重植了杏林,把甄邑改名为鄄城。

作者:仪梦东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二、祯王送寿

1、英俊少年

 

    春秋时期,鹿邑名叫苦县。城东十里有个村庄,叫曲仁里。村里有一户姓李的人家,有兄弟二人。哥哥叫李耳,名聃。弟弟叫李祯,名目。哥哥长得非常老相,十二岁时就像个老汉,可是他很有名气,后来还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就是现在所说的图书管理员,并且写了《道德经》等著作,被后人捧作道教始祖,于是一些关于他的神话应运而生。说李耳在娘肚子里就会说话,生下来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把他写成了太上老君。人常说,重名之下难树人,哥哥的声名把弟弟给遮住了。而弟弟李祯生得眉清目秀,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有人形容道:“樱花似的嘴唇,美瓷似的肌肤,皎洁如月似的眼睛,美如桃花似的脸厐。”这些形容词,一点也不过分。

哥哥自幼聪慧,静思好学,精通祭祀占卜、观星测象古今礼仪等。而弟弟李祯喜爱鸟兽花草,药物治病,修身养性,长生之术。因此,李祯从小就钻研黄帝内经,灵柩素问。十五六岁时就很有名气。

李祯小时候与哥哥一样喜欢饲养牲畜。李耳喜欢养牛,所以有老君骑青牛的故事。其实李耳是最早驯牛的人,他是人类饲养牛的始祖。李祯喜欢鹿,鹿比牛跑得快,因此外出时经常把哥哥李耳甩在后边。

李祯与哥哥一样聪颖好学,十六时就识遍了仓颉造的字,并会用刀在竹板上刻字,文章也写得好。但是他对诸子百家的理论不感兴趣,唯对草药研究不知疲倦。就仿效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上山采药。

一次采药,遇到虎豹猛兽攻击,他就用师傅给他的神棍驱赶,被神棍打的野兽身上就现了花斑。这就是野兽身上花纹的来历。山顶上有灵芝草,攀登不上去,他就用树木枝干制作梯子上山,这就是梯子的来历。

李祯不怕吃苦耐劳,亲自尝百花百草,了解药效,成了很有名气的郎中。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听说有一种药能治身痒、癣疮,不知是什么药。向村边玩耍的孩子打听。一个小孩道:“天生灵芝却无根,不在深山草木林。东风一吹如飞絮,水面泛出青鱼鳞。”另一个小孩唱道:“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还有一个小孩跟着起哄道:“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李祯想了想,知道这药是浮萍。

还有一个当官的人去找他,说自己一直得不到提拔,要他医治。李祯很为难,向这位官员寻问具体原因,这才知道这位官员有口臭的毛病。有这个毛病,人就烦,所以得不到上进的机会。李祯说这好治,只要你天天口含一粒丁香就不口臭了。可话说回来,口臭能治愈,可治不了你高升不高升的病,此官员听后大笑而去。那末,李祯到底有多大本领呢,请继续看下文,医龙除瘟。

2、医龙除瘟

李祯精通黄帝内经,又尝遍了百草,远近的百姓都来到他家请他医病,多少疑难杂症都被他治愈了。有一次一位老翁带着骨瘦如柴的孩子求他医治。这显然是营养不良的症状,要加强营养才行。可老人说他是个富翁,什么好吃的都吃过了,就是不见好。李祯经过望闻问切后,说:“有一种药可以治这种病,就是龙眼。”恰巧有一个白衣少年进来看病,吓了一怔。呆呆地站在了那里。老翁说:“龙是海里的神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我怎么挖掉他的眼呢?”

李祯说::“我走遍了神州大地,有一次我来到东海边,有一个村名叫降龙霸,那里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的地方,被哪吒挖了的龙眼埋在了村东头。在埋龙眼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树,树上的果子酷似龙眼,住在那里的人吃了,个个身体健壮,当地人把这种水果为龙眼。”老翁听了欢天喜地而去。

那位白衣少年这才胆颤心惊地过来,让李祯号脉。李祯一摸脉门,觉得好奇怪。脉起时似腾云驾雾,脉落时如翻江倒海,就知道此人是龙变化的。就说:“你先回去,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再来!”小白龙会意地就走了。到了晚上没有人的时候,那白衣人如约而来。李祯说:“你是小白龙是不是?是,就给你治,不是,你就走吧,这病我治不了。”小白龙马上显了原形。于是李祯给龙诊症,先把龙脉,再看龙舌,最后闻龙吟。小白龙对李祯说:“好长时间了,觉得肚子里头又隐隐作痛,不知是什么缘故?”

李祯马上提了半桶药,往水里又放进去一些药物,让小白龙喝。小白龙也不管好喝难喝,闭着气喝完后,只觉得胃里难受之极,一时呕吐不止。吐完,小白龙顿觉精神爽利,肚子不痛也有劲了。望着下一看,那秽物中竟有一条长蛇。

李祯嘱咐小白龙以后吃喝要注意,病从口入,吃喝不要太随意。小白龙千恩万谢,腾飞而去。从此,无论李祯到哪里去,小白龙都保驾护航,一点也不敢怠慢。晴天小白龙让云给他遮阴,阴雨天龙让风停雨止,享受着比皇帝还高的待遇。

那时候,云彩山出现了一个瘟疫魔,因此瘟疫盛行,百姓病死很多。尤其是到了九月,瘟疫更甚。李祯决心除掉它。有一首唐诗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就是重阳节除瘟疫的事。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九月九,标志着不能再大了,已经大之极,九九归一,就要改变了。所以这一天是根除瘟疫最好的时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李祯决定重阳节这天根除瘟疫。首先,李祯调查瘟疫魔的弱点有四: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大喊。然后呼唤小白龙,从龙宫里拿出一把斩魔剑交给他,再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让女的头上插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会散发出一种怪味,让男的喝菊花酒,云彩山的瘟疫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再听到喊声,就吓得缩成一团,李祯就跑上前去,一剑将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瘟疫就再也没有了,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无忧无虑。

哥哥李耳由于长得像个老头,虽然年轻也没有媒人到家提亲,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去周朝谋了个图书馆管理员的官,走了。李祯长得帅气,按现在的话说是个美男子,所以媒婆多得拱破了门,父母也摧着祯儿结婚,可李祯一门心思治病救人,不肯成婚。经不住打扰,就离家出走了。他究竟去了哪里呢?请继续看下文——阎罗府行医。

3、阎罗府行医

李祯为了躲避婚姻出家外出,到哪里去呢?他心里也没有谱。走到那算那吧。他经过长垣,来到东明,从东明来到鄄城董口。那一天正是三月十八日,正是女娲与伏羲的生日,李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北走,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都是到杏花岗盘古大殿上香的,于是李祯便来到了杏花岗。见庙宇虽不大,但庙顶上铺满了琉璃,金碧辉煌,屋脊上还雕刻有五脊六兽。盘古大殿座北朝南,盘古神像栩栩如生。十分欢喜。来殿内求神问卜的信男信女,一个接着一个,正在这时,只见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来,见了李祯,忽然倒地不省人事。众人见了大惊,聚拢来围观。李祯慌忙施救,当他按此人脉时,觉得手冰凉袭人,脉空空如也,觉得奇怪。正在这时只听得天上一声炸雷,乌云翻滚,小白龙出现在天空,众人见此都四散走开。李祯望着小白龙,摆了摆手,意思是让他走开,我这里一切正常,没有大不了的。小白龙稍微一停,就离开了,天上云消雾散,重新露出了阳光。

那人从地上爬起来就朝李祯跪下叩头,那人说请神医给家主人治病,李祯说:“你不必说,我已经晓得了。”于是李祯就跟着那人走了出去。他们顺着大道往西走,就到了甄邑城,只见大街上店铺林立,诊所与药店很多,上面的招牌五花八门,有的写着:“百年老店,货真价实”,有的写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还有许多小广告,贴得到处都是,甚至厕所里也贴满了小广告,上面大多写着:“一针就好”,“一贴就灵”,有的甚至写着:“功法奇特,强身健体,一学就会,不收学费,不用吃药,病就会好。”那人对李祯说:“我家主人就是相信了这些小广告,买了他们的祖传秘方,越吃病越厉害,后来又用了他们的一贴灵,病就更重了,听说你是黄帝传人,去苦县请你,你不在,一路就寻找到甄邑来了。”

话不必多说,走出了甄邑城,来到了城隍庙内,城隍爷马上出来迎接,这时阎罗殿出现在面前,那人进殿向阎罗王禀报。其实李祯早就知道此人是鬼使神差,知道是阴司官员得了病。不大一会,那人出来领李祯进去,城隍自回。

进了阎罗殿,只见阎罗王,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只喊肚子疼。阎罗母在一旁伺候着。见李祯进来,挣扎着起来要给李祯行礼,李祯示意免了,并说:“不必多礼”。问其患病的原因。阎罗王说:“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可天上的神仙和地下鬼怪,天天享受着人间烟火也免不了有个头疼脑热的。这一年当中,又有许多佳节和纪念日,求神问卜的人摩肩擦踵,拜鬼的更是不计其数,如今富了,那些暴发户、富二代,富三代、大款们,个个出手大方,香烛纸马、干鲜果品、四季糕点,还有牛羊肉,囫囵鸡鸭都是供品,山珍海味,酸甜苦辣一齐给摆上,让我们享用。我们也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也知道吃人的嘴短,但也不能暴殄天物不是!人常说,不吃白不吃不是。于是就甩开腮帮子大吃二喝。哪知道鱼生火肉生痰,好东西吃太多也会出毛病。这不,年节刚过,就吃出病来了。只觉得肚子疼,上吐下泄,有时还在地上打滚,三天了汤水不能进。这阴曹地府的郎中大夫们,都是一些草包庸医,没本事不说,还个个怕担责任?担风险,怕我革了他们的职,丢了饭碗。知道你的本事大,才劳驾你来一趟。”

阎罗王倒是挺会说话,不像一些人心目中的凶神恶煞。李祯听了阎罗王的话,看了看阎罗王的脸与四肢,知道并无大碍,就开了养胃的几味药,让牛头马面二鬼化装成人去到人间买药。不大一会,药买来,就按照李祯说的煎熬方法,很快把药熬好,让阎罗王喝下。停了一会,阎罗王自觉肚子不疼,精神也好起来,要奖励李祯医师。李祯说:“当郎中是治病救人的,不要什么奖赏。要想发家致富的话,就不当郎中去做商人好了。”阎罗王听了很感动,于是让人拿来生死薄,大笔一挥,凡是那些真正的郎中,为人解除病痛,人人都称为之药师、医师、护士的等等,统统增加寿命。因此之故,古往今来的医生们大都长寿。这就是祯王送寿的由来。因此,李祯就被后人称为祯王。

李祯给阎罗王治病后,就在杏花岗住了下来,盖了间草房,做起了郎中。那末,祯王爷在杏花岗是如何行医的呢,请继续往下看——虎守杏林。

4、虎守杏林

李祯在杏花岗行医,他给阎罗王治病的事不翼而飞,找他看病的人多了起来,被人称为祯王爷,一时名声大振。不过,他给人治病不收费,也不让谢,因为这里是杏花岗,凡是病愈后的人都来他的住地栽几棵杏树,没几年,祯王爷就拥有一片杏林了。有一天一早,祯王爷出门行医,路途中碰到一只老虎。老虎就在路中央蹲着,祯王爷就往左躲,老虎就往左走,祯王爷向右躲,虎就往右走,总之不让祯王爷过。于是祯王爷就说:“你如果想吃找,就点点头,不吃找就摇摇头。”老虎摇了摇头,祯王爷说:“你如果让找治病,就点点头。”老虎就点了点头。于是祯王爷就来到虎面前给虎瞧病。老虎张着血盆大口,似乎是很痛苦的样子,祯王爷从虎嘴里一看,老虎喉咙里卡着一块大骨头。祯王爷说:“你口里的骨头,我不敢给你拿出来,怕你疼时咬掉了我的手。不过你在这里等等,我回去打一个工具再给你取。”老虎点了点头,祯王爷就回去让铁匠打了个工具,取名叫虎撑。从前郎中行医,手里拿的东西,就是虎撑,这东西是郎中的一个标记。好像现在的资格证一样。祯王爷把虎撑放在虎嘴里,抻手从虎嘴里把卡在喉咙里的骨头取了出来。并对老虎说:“从今以后,不许你再吃人了。”老虎趴在地上给祯王爷磕头,然后就离开了。

说也奇怪,从此以后,杏林里就出现了一只老虎,凡是想去偷杏的人再也不敢去偷吃了。

杏林越来越越大,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道风景线,前来观景的人也越来越多。天旱时,祯王爷就唤来小白龙布云下雨,因此这里年年丰收。由于祯王爷住在杏林里,后人便把杏林比喻为医务卫生部门了。祯王爷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黄河泛滥成灾,鄄城又是一个小县,后人就淡忘了。所以后人把虎守杏林的故事误认为孙思邈。孙思邈号称药王,又是道教中人,与祯王爷的事迹很相似,李祯后来与谁结婚了呢,没有人知道。只知道他成仙了,就在他住的地方为他盖了一座庙,名子就叫祯王庙,现在还有人说,见他在空中骑着梅花鹿,前面飞着一条白龙,后面跟着一只猛虎,还不断地向杏花岗张望呢!对于祯王的传说不一,有人说他就是黄帝,也有人说他是原始天尊,这些传说暂且不管,他和老子李耳是亲兄弟却是真的,他们哥俩都是传说中的神仙和寿星。盘古殿、女娲与伏羲殿由于年代久远失修毁掉了,只剩下了一座祯王庙,后来为什么又叫焦庙了呢,请继续看下文——焦庙的来历。

5、焦庙的来历

有一句俗语大家都知道:“你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还有称医生开门治病行医是“悬壶济世”,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中药古时的人为什么爱装在葫芦里呢?告诉你,来自祯王的传说。上文讲道,祯王住在杏花岗为人治病,所以杏林就成了医药卫生部门的代名词,祯王就是位医神,人称神医。祯王的哥哥李耳,一心修道,当了几年的图书馆管理员后,就上山修道去了。有一天,李祯上山找到他哥哥,只见哥哥正在炼丹,丹房里放着许多葫芦,葫芦是用来存放丹药的。李祯就向哥哥要了一个空白葫芦,用来装药行医为人治病,当时的郎中见神医外出时总随身携带着一个葫芦,因此个个仿效,郎中们都用葫芦装药了。自然“悬壶济世”这个词也就应运而生了。

说了这么多,再给你讲一个故事。说的是在祯王庙住着一位道士,这位道士的名字没有人知道,却知道他是一位奇人。他是个行医的道士,出诊时腰里总悬挂着一个葫芦,酷似铁拐李。黄河北有一个小集镇叫杨树集,村子里有个恶霸名叫胡瞎包,附近的村民都恨透了他。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有贫就有富,有弱就有强,有圣人就有强盗,有善人就有恶霸,这是女娲造人所万万想不到的事。这天道士出诊来到了杨树集,遇到了胡瞎包。胡瞎包就嘲笑这个道士是个骗子,没啥本事,只是骗饭吃。并对道士说:“众人都说你是个活神仙,都是瞎咧咧,你要是神仙,中午就请我吃顿美餐!”

道士说:“好吧,咱们就在这棵大树下吧。”

道士说罢,就与胡瞎包面对面坐在树下。道士从腰里拿过葫芦,从葫芦里拿碗筷,对胡瞎包说:“你想吃什么呀?”

胡瞎包说,想吃鸡,道士就从葫芦里拿出一只烧鸡;胡瞎包说想吃鱼,道士就从葫芦里拿出一尾红烧鲤鱼。这样胡瞎包说要什么,道士就从葫芦里拿出什么,胡瞎包觉得这个道士确实不凡,就想买下这个葫芦,而道士不卖,只好另打主意。

一天,胡瞎包去侦察道士的住处,想偷走道士的葫芦,来到了黄河岸边,见一位渔翁和一位漂亮的姑娘一块在捕鱼,就想抢走做小妾。就没去祯王庙,回家带来一群如狼似虎的家丁去抢人。当这群人来到河边,打鱼的渔翁和姑娘正想收网回家,这伙人不容分说就上来抢人。吓得渔翁与姑娘大声呼救。恰巧这时道士赶到,大声呵斥胡瞎包。胡瞎包虽然知道士本领非凡,知道他的葫芦厉害,但只能变点吃的东西,总不能变出人来吧。于是,吩咐家丁抢。道士见状不慌不忙拿出葫芦指向胡瞎包与家丁,瞬时,从葫芦里跳出一只猛虎来,向众家丁扑去。吓得胡瞎包及众家丁四散逃蹿,渔翁父女逃过了一劫,向道士表示感谢。

胡瞎包恨透了道士,就去偷道士的葫芦。一天黑夜里,胡瞎包见道士睡熟,就把葫芦偷走了。偷走葫芦后,胡瞎包非常高兴,你这道士今后日子就别想好过了。他回家后,就试试葫芦是否灵验,就对着葫芦说,要金山,葫芦毫无动静,又说要银山,葫芦还是没有动静,又说要铜山,葫芦仍然没有动静。胡瞎包无论要什么,葫芦里就是没有动静。胡瞎包恼羞成怒,便把葫芦恨恨地往地上一摔,奇迹发生了,从葫芦里跳出一只猛虎,吓得胡瞎包魂飞魄散,赶忙躲藏。胡的儿子来不及逃跑,被老虎叼了去。葫芦也不见了。

从此,胡瞎包就恨死了那个道士,但也没有办法,只有忍着。这样过了好几年,有一天,道士告别了祯王庙,又换了一位小道士。胡瞎包把愤怒都发泄到祯王庙上,在一个月黑风大的夜里,放火烧了祯王庙。

说也巧,那天小道士远游没有回来,庙被大火烧的破烂不堪,惨不忍睹。可奇怪的是神像完好无损,一如故往。附近的村民纷纷捐钱捐物,重修了祯王庙,因为庙毁而神像完好,后人就称焦庙。那个放火烧庙的胡瞎包,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

到了明代,有一个名叫仪宗敏的和姓陈氏族人,重修了祯王庙,后来姓焦的族人又修了家族庙,因此,焦庙的名声就更大了,后来,庄名改成了焦庙村。

作者:仪梦东  此文根据传说及一些资料写成,可能与一些资料不同,有不同看法,见谅。

三、出土古钟

1、钟鸣鼎食

焦庙村有一个名叫仪中义的人,一天梦中一个人对他说,我该出来了。就问你是谁,那人说名叫石碑。又问你在哪里?回答说就在附近。再想往下问时忽然醒了。早晨起来后,把梦中见到的事说给仪鸿运听。鸿运知道村东有座祯王庙,现在只剩下遗址,庙碑上辈人还见过。于是鸿运就组织了几个人,拿着钢筋在原来祯王庙前坑边用钢筋找。只一下,就觉得离地面近处很硬,就用铁锨挖,于是庙碑被挖出来了。此碑是一个残碑,只有下部,上部没有找到,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在挖出石碑后,在碑旁又发现了大钟。大钟出土后,钟面锈蚀斑斑,上面的文字已经看不清楚。不知钟来自何处,于是村中就有了关于古钟的许多传说。

 

传说古时候,那些豪门贵族们最讲究排场,显示自己的富裕与尊贵,经常举行盛大宴会,把贵重的鼎排列起来,盛取食物,开饭以敲钟作为信号,钟声响起,管乐丝弦响起,舞女们翩翩起舞,富豪们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歌舞,其乐融融,这就叫做钟鸣鼎食。

钟鸣鼎食中的钟非常讲究,这种钟是被当做一种乐器使用,不像寺庙道观中的钟,只做为传挮做早晚课的信号。做为乐器的钟,有铜质的也有铁质的,有大有小。甚至还发明了编钟。编钟一套有二十多个,由大到小一字儿排开,可以演奏各种曲子。这样专门敲钟的艺人就产生了。

话说在隋唐时有一个叫李渊的人,在晋阳郡当政,就是现在的太原市。这李渊的父亲名叫李昺,在鲜卑族创立的北朝工作,还担任过八柱国之一的高位,是鲜卑族。虽然他在晋阳郡当留守,仍然被皇帝杨广猜疑,不得重用。那时由于随朝政壇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于是李渊也等待时机准备起兵夺取天下。因此,李渊经常举行宴会,钟鸣鼎食,过着奢侈的生活。

有一个名叫王钟的人,是专门负责敲钟的人,那二十多个大小不同的编钟,他能敲打出各种不同的悦耳的乐曲,因此深得李渊的喜爱。李渊手下有一个将军叫高君雅的,因为勾结突厥入侵被李渊斩首。高君雅有一个女儿名叫高淑敏,正与王钟相爱,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王钟要把高淑敏藏起来。藏哪里去呢?城北十里有个村庄叫王家湾,与王钟是同族,并经常往来,所以就暂时在此躲避。

不久战端四起,李渊带兵各处征战,因为高淑敏的缘故,王钟不能跟随出征,就假装病得很重。李渊见王钟病成这个样子,也十分心痛,就给了王钟一笔银子好好养病,临走时问王钟还需要什么,王钟说什么也不需要,就想要那只大钟。李渊满口答应,不但给了他那只大钟,还给了他一套编钟。王钟就把那些钟运到了王家湾,和妻子一起在王家湾住了下来。

再说王家湾有个姑娘名叫钟雅琴的,年已二八,生得花容月貌,楚楚动人,能歌善舞,多少富商豪门前来求婚,都被她拒绝,偏偏爱上了王钟。王钟是有妻室的人,不敢答应。姑娘请愿做妾,父母虽然表示反对,但女儿心意已决,也只好同意了这门亲事。因此,王钟在王家湾住下来,生活还是很好的。钟雅琴怕他寂寞,饭前令人敲钟,两位夫人翩翩起舞,并不惜重金,买来四个鼎,虽然不大,但也贵重漂亮,用鼎盛取食物,也让王钟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

那时候,道教盛行,全国各地建有不少道观,道观中都有一口大钟,用来早晚功课使用。由于道观多,铸造大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道观有大钟的不多。也因此产生了不少铸钟的故事。有的故事中说,某地有一口宝钟,怎么也铸不成,有一个姑娘跳进了铁水里,钟就铸成了,也有了灵性,。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铸造技术不成熟,有铸钟技术的人才也是凤毛麟角,少得很。王钟在当时是铸钟技艺高超的一个,晋阳铸钟作坊里,就请王钟指导铸钟。那时政局混乱,各地武装各自为政,相互攻击厮杀,王钟虽然思念家乡,但也不敢成行。

到了公元618年,李渊平定了天下,做了皇帝,可是过了八、九年,就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世民。从此以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时王钟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大夫人生了个女儿,取名小丫,二夫人生了个儿子取名小娃。孩子都长到十多岁了,王钟决定返乡,就与两夫人商议回家之事。回家有一个难以解决的事就是如何把钟带走。路途遥远,大钟非常笨重,再加上那套编钟,实在难带走。那时的交通运输状况欠佳,不像现在可以托运,在那时是根本办不到的事。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王钟召集家人和徒弟们商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船水运。

说起这个水运来,还真得感谢那个隋朝的荒淫皇帝杨广。是他主持下挖掘的大运河,才有了后来的水运,而且还是出行的主要选项。于是商量了几天,这个事就定下来了。那么到底是如何运钟的呢,请看下文——千里运钟。

2、千里运钟

一家人确定了返乡的事宜后,就该商量细节了。虽然走水运,但从晋阳到黄河的支流还很远,这段路如果顺利通过,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因为从陕州往东走,河道宽阔,一直到濮州,最适合船只行驶。于是,王家湾村民与铸钟工匠,准备车辆,把王钟一家人运到渡口处,再预先雇佣一大船和船工,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琐事少说,一家人被众人送到渡口后上船,那船主却是一位五十岁的半截老头儿了,虽然年岁大些,却硬朗得很。众人把大钟装到船上,与送行的人告别。王家湾人依依不舍,一直目送到看不见船影,这才回去。

船行黄河上游,河道较窄,水湍流急,两岸青山绵绵,岸边不时出现穿红着绿的洗衣姑娘,山坡上还有放羊的牧童,看着这优美的景色,王钟便敲起大钟,两位夫人在船上跳起舞来,边舞边唱,唱词是:

并蒂莲开花分也分不开,一家人乘船在河中来。

牡丹开花好呀么好鲜艳,夫妻和美比蜜都要甜。

辣椒开花弯又弯,渡过了湍急的河道又到了浅滩。

浮萍草不开花也没有根,离开了家乡和亲人。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何时才能来到新家把身安。

……

河两岸的姑娘小伙们,听了也跟着唱起来。而且他们又随心所欲的自己编词,大都是男女传达相互爱慕感情的,因此这一代产生了山歌,不过秦晋一代叫做信天游,一直唱到今天。

有时也会遇到水浅的地方,只好雇佣船工拉纤。一般拉纤的船工都比较贫寒,衣服大多破烂。为了鼓舞士气,两位夫人在船上吆喝助威。船工们也跟着吆喝起来:

(淑敏)咳呀呀咳咳,(众)嗬嘿!

(雅琴)咳呀呀咳咳,(众)嗬嘿!

(淑敏)秋风吹来凉嗖嗖啊,(众)嗬嘿!

(雅琴)纤夫推船河中走啊,(众)嗬嘿!

(淑敏)有钱人在家吃酒肉啊,(众)嗬嘿!

(雅琴)咱穷人拉纤受尽了苦啊!(众)嗬嘿!

(淑敏)过险滩咱们不惜命啊!(众)嗬嘿!

(雅琴)齐心协力往前走啊!(众)嗬嘿!

……

从此船工号子也就产生了,而且船工号子的唱法也多种多样,有的还形成了曲。有一首黄河船夫曲至今流传广泛不衰:

你晓得黄河有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道弯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几十几个梢公来把船来扳哎?

 

我晓得黄河九十九道弯哎。九十九道弯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哎。九十九个梢公来把船来扳。

有时船抛锚在岸,一家人就上岸支锅生火做饭,还不时碰到游走的道士与和尚。道士与和尚们听了他们的钟声,就驻足聆听,非常羡慕他们。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外游的道士听到了钟声,以为附近有道观或者寺庙。当他来到河边后才发现是大船上的钟声。于是道士来到王钟一家人面前,与王钟攀谈起来,知道了来龙去脉后,非常敬佩王钟。王钟挽留那道士与一家人一起用餐。用餐时和以往一样,先敲钟,再用鼎盛食物,两位夫人跳舞助兴。道士:“先生就是在路途中,还是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令人羡慕之极。不过到了新家以后,可就要革故鼎新了。”王钟道:“那是一定。动是永恒的,静是暂时的。”道士听后,大笑而去。

黄河到了河南与山东后,河道就变得宽广,水流平湲,梢公挂上布帆,一路顺风,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到了山东曹州境内,王仲便把船停靠在濮州黄河南岸边,就在杏花岗祯王庙附近住了下来。王钟不远千里运钟到杏花岗,到底有什么原因呢?请继续看下文——革故鼎新。

3、革故鼎新

王钟为什么来鄄城安家落户呢?因为王钟从小在鄄城一个匠人家庭里长大,迫于生计随父来到了晋阳城。那时的铸造冶炼技术刚起步,人才奇缺,王钟正值青春年少,又长得风流倜傥,被郡首李渊看重,做了一名司乐工匠。王钟来到鄄城后,仍然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

那时正是李世民当政,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神州大地一片繁荣景象。后人称为贞观盛世。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好帝王。他有一首百字箴广为流传:

“耕夫役役,每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份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王钟认为帝王的话很有道理,决定废除钟鸣鼎食的生活,奢侈不如节俭。鼎,原先是富豪们为来煮饭的调味的工具,后来工匠们做成鼎样的餐具,用来盛取食物,以示尊贵。王钟决心革故鼎新,就是说,要改变鼎的用处,用鼎做祭祀烧香的供具。把鼎放在大的道观或者寺庙里,用来烧香的器具,这样以来,鼎就被视为更重要的器具,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一言九鼎,声名鼎鼎”等词语。

王钟又把大钟安放在道观里,作为道士做功课的信号。祯王庙的道士们,还特地为大钟盖起房子,称作钟楼。其它地方的道观和寺庙争相效仿,钟楼也越来越多。李先芳有一首诗中说,“夜听谷林撞晚钟”,成为寺庙道观的一道风景。后来也因此全国各地都有了关于钟声的诗句。最著名的是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此安放在祯王庙中的大钟就成了宝钟。不过,鄄城由于紧靠黄河,黄河由于雨季涨水,常常引起黄河大堤决口,给人民生活与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钟声传播较远,每到黄河涨水出现险情,大钟都会响起报警,乡民们听到钟声都会前来抢险救灾。王钟又铸造了一口更大的钟,悬挂在黄河大堤上,那声音更加深沉响亮传播得更远。因此,在杏花岗黄河大堤上世代都有一口大钟在悬挂着,与祯王庙里的宝钟一起,被百姓视为神物,非常敬重。

生活在鄄城黄河大堤附近的村民,没有诗人们浪漫,他们最怕半夜听到钟声,因为钟声是抢险救灾的信号,无论你睡得多么舒服,也无论你睡得多么香甜,总得有人把你从梦中喊醒,然后拿着工具奔向大堤。不过,也有一次意外,在一次春夜里,祯王庙里的大钟忽响起,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纷纷赶往大堤。可是黄河水并没有泛滥,不过祯王庙里的大钟发出悦耳的声音,人们看到天上出现了一片彩云,彩云上面王钟与他的两位夫人淑敏与雅琴以及两个孩子,正向众人招手呢。大家知道,他们一家都成了神仙,还依然热恋故土,不愿离开这块风水宝地。

后人每年到三月十八日,都会来到祯王庙朝拜,观看那口大钟。可是后来祯王庙被河水冲毁后,大钟也不见了踪影。今天,大钟重新出土,这是一种吉兆,预示着又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作者:仪梦东)

 

四、陈王曹植观看斗鸡的故事

三国时,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山东鄄城(今旧城镇),黄初二年封鄄城侯,黄初三年三月进封为鄄城王,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从小就非常聪明,诗文都写得很好,那时的人们都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的哥哥曹丕做了帝王,生怕他的弟弟篡权想加害他,一次在殿上要他七步做诗一首,否则就杀了他。于是曹植七步做了一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揭露了哥哥的狼子野心,打消了杀害曹植的念头。但还是把他贬到一个小小的县城,名之曰鄄城王,后又迁封多次,最后封地在陈郡,故名陈王,死后谥思,为陈思王。

 

陈王曹植因受到帝王猜疑,行动也不自由,就在城东北角杏花岗建读书台,天天在台上读书赋诗,因为思想受到压抑,心情一直不好。

鄄城很早就有斗鸡的习俗,为了缓解一下曹植的情绪,让他开开心,曹府中管家就与杏花岗族人商议斗鸡之事。杏花岗人为讨得曹府人欢心,就立即决定举行一次斗鸡比赛。

这年早春二月,杏花正开,处处姹紫嫣红,正是斗鸡的好时候。管家要曹植去观看斗鸡比赛,曹植当然应充。也巧,曹植的好友丁雀来访,曹植吩咐管家大摆宴席,在欢宴中观看斗鸡比赛。

曹丁二人便以斗鸡为题,攀谈了起来。曹植说:“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纪清子为大王饲养斗鸡。过了十天,问训练得怎么样了。纪清子说不行,那鸡很骄傲,目中无人。又过了十天,纪清子说还不行,那鸡还有些燥动。又过了十天,纪清子对大王说可以了,那鸡已呆若木鸡了。因此那鸡就成了勇不可挡的斗鸡王了。以鸡喻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就要养德,只有德聚全了,才能居于不败之地。”

丁氏说:“真正的争斗,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不在于勇猛,也不在于技巧,就在于德性。德聚全,也叫全德。”

曹植说:“这种斗鸡的游戏,不知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许规模更大,也许后人认为雕虫小技而取消。”

丁氏说:“不然,以我看来也许会发展得更好,更大。说不定还会有人盖‘斗鸡台’什么的。”

两人正说着话,管家来禀报,说斗鸡比赛马上要开始了,要侯主大驾光临惠顾。于是,曹植与丁氏由管家引领一块观看斗鸡比赛。

他们离开了读书台,沿着长廊往南走,过了拱桥,小桥下有清澈的湲湲流水。又穿过一片杏林,见杏花正盛,红红的一片,煞是好看。他们顾不得看这早春的景色,匆匆赶往比赛场地。

那是一片开阔地,中央有一正方形高一米的矮墙,里面有几位斗鸡人各自护理着各自的斗鸡。墙外,早已安好了方桌与坐椅,桌上摆好了丰盛的美酒佳肴。众人见侯主曹植到来,原来热闹的喧哗声立即停止,显得十分肃静。主持者要曹宣布开始。曹植说:“现在就开始吧!”一场斗鸡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这时宴席也开始了。曹植与宾客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观看激烈的斗鸡比赛。

只那只黑花公鸡鼓起眼睛,张开翅膀,竖起了脖子上又黑又短的羽毛,双脚一跳,就向那只白公鸡扑了过去。白公鸡也不甘示弱,瞬时全身羽毛张得开来,“咯咯”地叫了几声,做好应战的姿势,于是尖嘴对尖嘴,你叨我一口,我啄你一口,不一会,两只鸡的鸡冠都被啄得鲜血淋漓,羽毛纷飞。一阵激战之后,两只鸡都已筋疲力尽,互相气势汹汹地对视着。好像都在想如何战败对方。稍作休息,第二轮战斗又开始了。它们各自扑扇着翅膀,鼓着怨恨的眼睛,不停地跳跃、冲撞、搏斗,最终还是黑花公鸡胜利了,并追着白公鸡到处乱跑,鸡主人抱起战败的白公鸡,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胜利了的黑花公鸡得意洋洋,还不时地扑扇着翅膀,“咕咕”地叫着,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昂首挺胸踱来踱去,鸡主人也把它抱了起来。另一对鸡赛又要重新开场了。

曹植看得津津有味,忘记了烦恼与忧郁,端起酒杯,一连喝了几杯后,便随口吟了一首诗:

“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

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愿蒙狸膏助,长得擅此场。

这首诗的意思是:“看够了翩翩起舞的美妙女郎,听厌了悦耳的歌声乐响。我因无事可做深感寂寞,宾客们想方设法让我心情舒畅。筵席摆开观客们各自入坐,斗鸡之戏就在一间空房。雄鸡们个个彩羽舞动,双方都把尾翎拖得好长。羽毛飞起似大风挥动起翅膀,怒鼓的眼珠放射出血红的光芒。一嘴啄下去羽毛纷纷飘落,一爪抓下去立即带伤。胜者则高声啼叫声入云端,欢快地跳跃且拍打着翅膀。很愿主人用药物疗伤止痛,能够成为百战百胜的斗鸡大王”。

曹植的斗鸡诗写得很形像又很具体,可见当时的斗鸡在全国都很盛行。当时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祯,也作有一首斗鸡诗: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刘祯与曹植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写有斗鸡诗,可见斗鸡比赛在当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游戏项目。

后来的诗人也写了许多斗鸡诗,这里抄录几首如下:

《斗鸡诗》年代: 魏晋 作者: 应玚

戚戚怀不乐,无以释劳勤。兄弟游戏场,命驾迎众宾。

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绁,飞踊超敌伦。

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

专场驱众敌,刚捷逸等羣。四坐同休赞,宾主怀悦欣。

博奕非不乐,此戏世所珍。

《晚泊观斗鸡》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舟子抱鸡来,雄雄跱高岸。侧行初取势,俯啄示无惮。

先鸣气益振,奋击心非愞。勇颈毛逆张,怒自眦裂盰。

血流何所争,死斗欲充玩。应当激猛毅,岂独专晨旦。

胜酒人自私,粒食谁尔唤。缅怀彼兴魏,傍睨当衰汉。

徒然驱国众,曾靡救时难。群雄自苦战,九锡邀平乱。

宝玉归大奸,干戈托奇算。从来小资大,聊用一长叹。

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年代: 唐 作者: 杜淹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观斗鸡偶作年代: 唐 作者: 韩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

斗鸡联句年代: 唐 作者: 韩愈、孟郊

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

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

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

磔毛各嘌痒,怒瘿争碨磊。俄膺忽尔低,植立瞥而改。

腷膊战声喧,缤翻落羽皠。中休事未决,小挫势益倍。

妒肠务生敌,贼性专相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

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毒手饱李阳,神槌因朱亥。

恻心我以仁,碎首尔何罪。独胜事有然,旁惊汗流浼。

知雄欣动颜,怯负愁看贿。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

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头垂碎丹砂,翼拓拖锦彩。连轩尚贾余,清厉比归凯。

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英心甘斗死,义肉耻庖宰。

君看斗鸡篇,短韵有可采。

 

 

 

五、珠网救英杰——刘传朋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鄄城有一位抗日英雄,名叫刘传朋,鄄北旧城集葛楼村人。此人生得浓眉大眼,脸大且方,布满皱纹,性格豪爽,言谈粗犷。他组建了鄄北抗日基干大队,当地群众称这支队伍是“刘传朋的队伍”。刘传朋手下有一个通讯员名叫陈银锡,外号三张飞,是杏花岗人,后迁往韩楼村。刘传朋当时是我方副县长,在对敌斗争,英勇善战,屡屡取胜。日伪军都很怕他。在鄄城县的南城门上,敌人还给他画了这样一个肖相:“一位粗野的农民蹲在那里,一只手拿着几张煎饼,另一只手拿着两棵大葱在吃”。城里的日伪军相互说,谁要是干了缺德的事,就叫他出门见柳椽。这“柳椽”就是伪军给刘传朋起的外号,去掉了“朋”字。“柳椽”是刘传朋前两字的的谐音。也就是说,谁若干了缺德事,出门就叫刘传朋打死。

19399月,中共鄄城县委成立,刘传朋任县委统战部长。并由刘传朋和郭克同志负责组建了一支抗日武装。当时,鄄城属濮县,叫做“七支队濮县第二抗日基干大队”。由郭克任大队长,刘传朋任教导员。同年月11月,因为国民党的刁难,刘传朋就带队伍在杏花岗陈刘庄岳父家去吃饭,在陈刘庄,吃粮没问题,站岗又安全,住了两三天,就有几个人参了军。又到常庄活动,常庄的吴西山是刘传朋的好友,也参了军,就委托他当了大队副。后又通过吴西山和村长盛金福搞到四五支钢枪。郭克得到一支匣子枪。这些枪都是地主老财的,他们本来不愿交给基干大队,但因国民党区部以抗日的名义搞训练,谁家有枪,就得出人带枪参加训练。这时基干大队就发起宣传动攻势,宣讲党的抗日政策,把枪交给基干大队就是抗日,有人的出人,有枪的出枪,因此常庄的枪都交给了基干大队。

关于刘传朋抗日的故事很多,据说一次日伪军追赶他到了陈刘庄,陈刘庄也叫杏花岗。日伪军进了村子,挨家挨户搜查,没有搜到,这时刘传朋躲进三官庙内神像后面。日伪军在陈刘庄没有搜到,就来到了三官庙。只见三官庙门紧闭,门上布满了蜘蛛网,蜘蛛网一点也没有破损。于是日伪军的一个头目说:“蜘蛛网还好好的,里面一定不会有人。”于是日伪军们便返回去了。

有人说,这是三官爷显灵,保护抗日英杰。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时不说,刘传朋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倒是真的。下面,就说一说刘传朋抗日救国的故事:

  19403月下旬,鄄城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郭克任县长。驻鲁西地区日军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及伪军300余人由菏泽突然奔袭并占领了鄄城。抗日政府转移到鄄北十三庄一带。敌伪在鄄城建立了伪政权并扩充汉奸队。县委和县政府号召各区先把国民党遗留在各村的枪支收集起来。不几天,二、三、五区都建立起了有二、三十人的区队。刘传朋担任六区(旧城、国民党时叫濮阳八区)区长。因基干大队曾收缴过八区刘梦兆的枪,故遗留在乡村的枪不多。因此以区的名义规定,凡有100亩土地的户,必须捐钢枪一支或土枪两支,动员所有的地主都积极捐枪。在开明士绅带动下,六区很快集中了13支步枪和2支匣枪,建立了六区抗日区队。刘传朋任队长。

19404月初,鄄城的汉奸队二、三百人到旧城集活动。六区区队住在十三庄,刘传朋带着十几名战士,到了旧城北关大堤上摸情况,听见旧城村内锣鼓声响,汉奸队正在唱戏娱乐,就向旧城内打了一排子枪。敌人就仓惶逃走了,区队追了一阵,敌人连头也不敢回

一直跑回了城里。县动委会在李进士堂发出捷报宣传,大长了志气,坚定了抗战决心。

六区剿匪

土匪是隐藏在根据地内的一大祸害。这些人多半是兵痞流氓出身,趁国难之际,祸害百姓。他们白天躲藏,晚上出来活动,牵牛架户,截路杀人。截架的主要对像是地主、富农、牲口贩子和买卖棉花的商人。土匪心狼手毒,架走人后如不及时拿钱赎回,就把人大卸八块。被截路的人如敢声张,土匪就把他们打死在黄河里。更可恨的是,他们发现我抗日人员有匣枪时,晚上乘机打死,把枪夺去。这些人在破坏抗日方面,起到了伪军所起不到的作用。根据地内的地主、富农、商人都很恐慌,纷纷找区部诉苦,清剿土匪,已是区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4月中旬,区部在东刘楼,晚饭后集合队伍转移,当行至聂庄西南,发现旧城通鄄城的大路上由北向南有手电筒亮了两下。刘传朋想,那时能使手电筒的一定不是一般人,命令区队抓住了这个打手电筒的人。刘传朋认识此人,他姓李,是陈刘庄陈德显的仁兄弟,陈德显当保人,保他给国民党当兵,后来带枪跑了,由保人赔了枪款。刘传朋问:“你背的那支枪放在哪里啦?”他说:“在徐王庄×××处放着。”“你这二年都是干的啥?”他说:“牵牛架户当土匪”。“你们这一伙还有谁?共几个人?”他说:“北关有一班,有魏金玉,魏来奎、李文章等,他们有三、四支枪。苏门楼还有一班是温永太父子二人,屠庄张刘柱和两个外地人也经常在河身里截路。”

审问清楚后,当夜区部即分两路出发抓匪,一路由吴西山、陈银锡带领,去北关和苏门楼。另一路由刘绍雅带领去徐王庄和屠庄。这一夜,吴西山在旧城北关抓了魏金玉、魏来奎、李文章,得枪4支。又去苏门楼,抓了温永太的爹。还有吉山后寨的1人,信义集1人,得匣枪2支,棉花1包。刘绍雅队先在徐王庄起枪1支,又去屠庄抓张刘柱,但行动不迅速,天色已快亮,区队进了张刘柱家院内,被其发觉,张刘柱越墙跳院而逃。

第二天,区部移往陈刘庄,经审问,人证物证具在,土匪们供认不讳。当日把魏金玉等人送交县抗日政府处理,大部分被枪毙了。少数人逃跑,念李文章年幼无知,尚可教育,留下来当兵,李文章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中表现很好。这次剿匪,共抓匪7人,得步枪5支,匣枪2支,棉花1包。

王桥击叛

  19405月中旬,六区区队已发展到30余人,就离开河滩到大堤以外活动。王桥村位于鄄城西北10余里处,背靠着大堤。不易被王桥日伪发现,又可以伏击他们,区队还可以从王桥西头往北撤。这是可退可守的好地点,六区区队就进住王桥。

进村后隐蔽放哨,严密封锁消息。午饭后,村西头岗哨郭风光报告:“村西头来了两匹战马,武装整齐,不知道是哪一部分的,想进村来,我让他们在村西头等着,怎么办?”这种情况区队事先没预料到,从方向上看像是驻在黄河南岸的国民党39集团军石友三的部队。驻在黄河南岸的石部,常过河抢掠,制造磨擦,这次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呢?是往鄄城与日伪联系,还是专门来打区队的呢?一时摸不透,刘传朋有些紧张。马上在村西头集合队伍,从村北绕道抢占村西北角大堤,两个骑马的叛军听到集合队伍非常害怕,就慢慢退到大堤口上去了。见区队抢占大堤时,上马就走。区队向着两匹马打了一排子弹,两匹马下了大堤往西南飞奔。区队正在追击,没想到敌人的机枪响了,截住了区队的去路。原来是石友三的部队一营人过河来抢粮,那两匹马是前哨侦探,大队伍在吴西庄、董庄等村待命。区队即停止追击,顺大堤往北撤退,他们也没追赶,撤回了河南,叛军抢粮的计划落空了。

桑庄得马

  19403月,日伪在鄄城建立伪政权后,各区乡也都相继建立了伪政权。伪旧城区区长叫崔河梅(崔兆彬),是蒜张楼村人,伪旧城区队队长李怀清,是南李庄人。他们人数和枪支都不比区队少,但无战斗力,区队很想找机会打击一下。

  19407月中旬,李怀清带着伪区队到桑庄一地主家去吃酒,他们路过陈楼西头抓住了区队一个侦察员。区队得到情报后,马上集合队伍,去桑庄打汉奸队。

  区队从高梁棵地里摸进了桑庄。敌人正在路南一所高台院里吃酒行令。区队抓到了敌人的一匹大白马,夺回了侦察员,往院里甩了几颗手榴弹。这伙人未敢还枪,慌忙跳过大院的南墙,狼狈向南李庄逃窜。李怀清带着汉奸们慌忙夹着尾巴溜回城里去了。

  西仪楼突围

  19408月上旬,县政府住在东魏庄并召开了各区区长会议。要求各区今后只准吃距城十里以内的粮食,十里以外的让给主力部队用。散会的当天晚上,刘传朋就带着六区区队移住到西仪楼。

午饭后区队在仪海川院子里发津贴,每人伍角钱,区部的同志说要拿区长的钱买西瓜吃。正在这时,听到外面枪响。副队长刘绍雅说:“我出去看看。”刘传朋带着通讯员陈银锡走出仪海川的二门,在大门里边碰到马夫牵着在桑庄得的那匹马往里走,他说:“敌人围住庄子,出不去了。”刘传朋接过马冲出大门,看到敌人正从南门进入寨里。陈银锡手握两把匣子,左手一举打倒一个敌人,其余敌人缩回寨门外。区队出北门,向东北方向突围,走到一个小打谷场内,东西两边的敌人都开枪向刘传朋射击,打中了他的背部。此时战士们大部分已撤到村东北角路沟里了。陈银锡就背着刘传朋,一边向敌人打枪。到了沟边上,得到部队接应,敌人退回。检查刘的伤情,子弹是从后心打入,前胸无出口,只见血从咀里出。战士们就从村里抬出一张小床,把刘传朋架到床上,抬着向北撤去。

  到了县政府的住地东魏庄,吕谦县长问他怎么样,他说: “不要紧。”吕县长嘱咐人去找医生,要他好好休息。一会儿范海波回来了,走到他的床前说:“松年,(刘传朋,字松年)我带县政府保卫队打接队去了,从西仪楼刚回来,我们把他们的县长打伤了,敌人逃回城里去了,你好好休息吧!”之后把刘传朋送到了义和村养伤。

  事后刘传朋才知道,他们住在西仪楼,向一个馍户买馍,不料他也给城里的汉奸送馍,向敌人透露了消息,敌伪县长尹汇泉亲自出动,带汽车和百余日伪军包围了西仪楼,妄图消灭六区区队。这次战斗区队除刘传朋一人受伤外,别无损失。敌人的县长和警卫员受重伤,狼狈逃回城里,汽车毁到了张殿庄。

东刘楼打快道

  1940年春、夏,反动会门快道会,在鄄城一带活动。他们的总头子叫张天然,住在济宁,与日伪狼狈勾结,到处安设道场,破坏抗日。鄄北合理张庄有个地主,化名张空悟(张半仙),是鄄城快道会的头目,常在鄄南活动。他们在王潭安设道场,以保家护院为名,组织武装,以大刀红缨枪为武器。该组织欺骗性大,周围几个村的群众,上当受骗者甚多。

  那时日伪军在鄄北屡遭失败,快道会在鄄南发展很快,就想向鄄北发展。日伪军正想利用快道会进攻鄄北根据地。他们暗中勾结。张半仙扬言:“要在许堂集安上大锅,设场传道,谁不入道就是反道,入道后不遵道规者罚”。根据地群众听此消息有点恐惧,六区的干部战士要坚决狠狠打击快道。

  10月日伪和快道会在县城集合了七百余人,向鄄北根据地进犯。头一天,他们到了何桥(汉奸队长李明奎的家)。第二天进了东刘楼。这时区队住在八孔桥,立即出发迎敌。在东刘楼村北十字沟设伏,待敌人出村北进时进行伏击。快道会出村后,会匪在前,汉奸队在后。会匪们扛着大刀、红缨枪,光臂露胸,带着红兜肚,手摇小白旗,嘴里不三不四地念着口符,向伏击圈走来。六区队猛射一排子弹,将道匪打伤十几个,其余的回头就跑,红缨枪、大刀乱丢,口符也不念了,如鸟兽散,乱作一团。汉奸队也回头往城里窜,戳穿了匪首们刀枪不入的谎言。

  北关夺枪

  1942年秋,县大队在石楼一带活动。分区司令员周贵生到那里检查工作,他对刘传朋说:“听说您那个侦察班很能干,让我见见?”刘传朋找来侦察班长任广茂,向他说明司令员的意思,任广茂连忙摇头说:“我不会说话,见司令员说啥?

  这位打仗猛虎似的英雄,每次冲锋跑在最前面,现在一听要见司令员,倒像个腼腆的大姑娘,羞答起来了。任广茂见了司令员,敬了个礼,报告了自己的姓名,周司令员亲切地笑着把他让进屋里,说:“听说你们很勇敢……”又说:“明天鄄城北关大会是不是呀?”任广茂回答说:“是有个骡马大会。”周司令又接着说:“明天你到大会上搞把匣枪来行不?”任广茂坚定地说:“报告司令员,到那里就拿来,如果司令员明天不走,我拿来交给司令员。”

  任广茂和司令员说完话出来,对刘传朋说:“司令员明天叫我到会上搞匣枪,我答应了。你得给我弄几支匣枪带着,进会不能扛长枪啊。”

  第二天一早,任广茂带领侦察班出发了。他和侦察员郭德修各带一把匣枪,其余八名战士,五人倒背着马枪,三人腰里各带一颗手榴弹,一起来到离县城八里远的辛桥村,任广茂叫村长找来几个带盖的篮子,把手榴弹和张着机头的匣枪往里一放,把盖盖好。命令扛马枪的五个战士,出村走青纱帐,到鄄城北门外隐蔽起来,等会上枪一响,对准城门一人打一排子弹,立即撤走。扛马枪的战士走后,任广茂和另外四名战士,挎着篮子出了村,他们拉开距离,混在赶会的人群里,大摇大摆地向县城走去。

  自从日本人进了鄄城县城,市场就不敢设在城里。搬到城北门外靠城墙的空地里。到这里赶会的人熙熙攘攘,卖这卖那,倒也热闹。任广茂和郭德修刚一到会上,就看见一个汉奸胳肢窝里夹着一只匣枪,在人群中挤来挤去。郭德修推了任广茂一把,悄声说:“就这个吧。”任广茂朝身后瞥了一眼,说:“不行他们三个还没有跟上来,给他们留着吧,咱们到前面再找个。”于是,他俩像赶会的老百姓寻找要买的东西似的,东瞧西看地继续往前走。

  来到市场南头离城门最近的地方,任广茂看到一家布摊旁,有个腰插匣枪的汉奸小头目,左手托着一块西瓜大口大口地吃着,眼睛看着货架上的布,右手不住的指划着。这时,任广茂碰了碰郭德修说:“这个行!”说着就迅速来到那汉奸背后,顺手从篮子拿出匣枪,枪口对着那家伙的后脑勺上猛一扣板机“叭”的一声,那家伙应声倒下,脑袋开了花。任广茂从那家伙腰里抽出匣枪,朝天空叭叭打了几枪,会场顿时大乱,赶会的人四处奔跑。

  这时,隐蔽在北门外的5名战士对准城门开了枪,城里的汉奸以为八路军攻城,立即关了城门收了吊桥,出来赶会的汉奸回不了城,吓得缩在城壕里,带着手榴弹的三名战士也趁机抓了个汉奸,他们五个不慌不忙的离开会场。

  任广茂等回到了石楼,拿着那把匣枪见到周司令员,周司令员说:“你们真是名不虚传!

刘传朋的故事很多,本篇是刘传朋口述,记者记录的,文字有删改。

六、李先芳撰写金瓶梅


 

李先芳 1510年~1594年) 字伯承,号北山。明正统六年(1441年),其祖上自湖北监利迁居濮州,现在山东省鄄城县李进士堂镇。

  李先芳在20岁时中举,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进士,一年后被任为新喻知县。

  后来,李先芳提升为户部主事,遂又改任刑部曹郎,累官至尚宝司丞、陛少卿。后因得罪权要,奴视僚属,他被降职亳州同知,稍后迁任宁国府同知,复以台抨罢官。


《金瓶梅》原先是本禁书,解禁还是近几年的事。关于此书的作者,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王世贞,有的说是李开先,而真正的作者却是李先芳。

为什么?写此事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是个诗文大家。有做官的坎坷经历,爱好广泛,且通韵律,善琴棋书画古玩,对民俗更了如指掌。其次,书成于嘉靖晚年至万历年早年(15471596)。第三,作者的籍贯应是苏北到鲁西地区。根据这些要求,在徐州、菏泽、聊城、濮州四个地方寻找,明朝李先芳最符合上述条件。

李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生于1511年,卒于1594年,享年84岁,祖籍湖北监利,后迁居山东濮城。嘉靖丁末年中进士,当过江西新喻县丞、刑部郎中、尚宝司承、少卿、亳州同知等,

李先芳长得一表人才,美如冠玉,还被选为驸马候选人。年方20岁考官,37岁中进士。因是末科,未获任命只得客居北京,与李于鳞、殷正夫、王元美、徐子、宗子相、谢茂秦等缔结诗社,号称嘉靖七子之社。三十余岁,为江西新喻县丞。又三年,被调回北京户部任职。53岁,因诗讽腐败被降职为亳州同知、宁国同知,虽恪尽职守,终因不会巴结奉承拍马送礼等,被罢官归籍。57岁在老家濮城做生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发财修了园林,盖了大院,重修了祖坟。并出钱主持编纂了《濮州志》。万历九年成书刻印的《濮州志》中,有几幅濮州城的地图,与《金瓶梅》中清河县的主要地标极为相似,。

晚年的李先芳,也蓄声妓,纳姬妾。并有弹琵琶,赏歌舞的爱好。这是写金瓶梅必须具备的条件。

李先芳无论当官,还是在乡,经常振赡贫乏,内敦孝友,外施德义。他不仅包养从父四老,还供给业师;每遇大疫,施药而疗四五百人均不收钱。全国各地的文友、诗友来访,管吃管喝管住,临走还送路费。李先芳虽去官20余年,来看望他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多至千人,有文字记录有300余人。

李先芳的著作,除了诗词歌赋写得好外,其研究领域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大学古本四书解、阴符经心经、五岳志略、十三省歌谣、本朝安攘新编、拾翠轩杂纂、北山野史传、一壶千金等四十余本五千余卷。涉及面很广,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医学、药学、天文、音乐、堪舆,岁时人物、戏曲、杂剧、话本、史志、民俗等近二十个门类。

总之,李先芳官场失意,隐居乡野,酒肉声色,对朝政不满,却有着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的情怀。他精通佛道、音乐、会编曲,会写词,会演奏,有写作小说的能力。《金瓶梅》中的环境描写与李先芳家的花园和濮州城里外的地标高度相似。现有李先芳署名的《北山氏曰》、《别业台记》,其文风与《金瓶梅》如出一人之手。

明代的官场腐败成风,而且愈演愈烈。虽然皇帝惩治贪腐,但是越惩治越腐败。开国之初,明太祖也下决心惩治过贪腐,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不仅一律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楦草之刑。府州县衙左侧的土地庙,就是剥贪官皮的刑场,也叫皮场庙;官衙的公座两旁各挂一个塞满稻草的贪官人皮袋,让官员胆战心惊而清廉守法。如此严刑峻法来反腐惩贪,也许是中国君主政权反贪污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即便如此,在明太祖治下,贪贿仍未绝迹,“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到了嘉靖年间,贪腐之风更甚。嘉靖皇帝重用贪官严嵩,不管严嵩贪污多少银两,依然得到重用。明世宗奉承道教神仙,政事荒怠。严嵩假仁假义,侍奉虔诚,并善写应制文词,深受嘉靖皇帝喜爱,被擢升为首辅。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小名“庆儿”,号“东楼”,人长得还算可以,只是瞎了一只眼睛。他荒淫无度,光妻妾就有二十七人,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其数。严世蕃用象牙床,围着金丝帐,朝歌夜舞。那时嘉靖王朝,南倭北虏,民不聊生,严世蕃的大肆奢华铺张招得天怒人怨。严世蕃一生十恶不赦,与父亲一起被称作“大丞相”、“小丞相”。他纵情声色之余,结党营私,扰乱朝纲,贪赃不法,谋害忠良,强抢民女,草菅人命,外连倭寇,谋反朝廷等等。

李先芳得罪权贵罢官,心中十分恼恨。他不光恼怒严嵩父子等一批贪官污吏,更恼恨当时的社会弊端。一些庸人被擢升,一批贪官飞黄腾达。就想写文章抨击他们,又怕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就想写小说揭露他们,让天下的百姓唾弃、漫骂他们。

一天,李先芳与诗友李攀龙、王世贞,李开先等吟诗饮酒中,谈及当今的贪腐时,就有写小说反对贪腐的打算,诗友非常支持他。李攀龙说:“小说的主人翁应该是个掌管医药的人。那些所谓的郎中,医师,都不过是一些医商,他们并不管病人的死活,只知道赚钱。一次我头痛发热,吃了一个郎中的药,头痛的反而厉害了,还要了一两银子。你说坑人不坑人。这还不算,给他要药方时不给,说什么是祖传秘方,不外传。”王世贞笑着说:“屁不臭,不好了,快请医人。请来个巫婆下下神,神没下来死了人。”李先芳说:“这倒给我提了个醒,主人翁,就写干这个的。”李开先说:“这主人翁要一身兼三职:官僚、恶霸、富豪。”王世贞说:“现今当官的好人不多,好人有好下场的不多,富豪作恶者具多。就是一些土豪也大多与官府勾结,狼狈为奸。有一个恶霸娶了七房老婆,个个美若天仙,人都戏称七颗凤珠。这七颗凤珠多数有钱有势,无钱无势的也是美女。这还不满足,还到处寻花问柳,霸占朋友的老婆,毒害骈妇的丈夫,真是坏事做尽,恶贯满盈。”

李攀龙说:“有钱人花天酒地,穷苦百姓则饿殍遍野。甚至于连老婆也讨不起,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要骂就骂这个该死的皇权,就骂哪些贪官污吏,骂那些奸夫淫妇,骂哪些为富不仁的庸医、奸商、老财们。不妨加上色情描写,腌臜腌臜、骯脏骯脏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

李先芳说:“不过,还是除恶扬善,根据作恶的程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大小,给出不同的下场。说到底,还是这酒色财气四贪作怪。”

王世贞说:“咱们分别以酒色财气四字,各作词一首如何?”

四人都是表示赞同。很快,四人都把词填好,王世贞写的是贪酒,如下: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

跷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亦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实无差。

失却万事皆因此,今后迎宾只待茶。

李攀龙填的词是贪色词,如下:

休爱绿丐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

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从今罢却閒风月,低帐梅花独自眠。

李开先填的是贪财词,如下:

钱帛金珠笼内收,若非公道少贪求。

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怀情为利休。

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尽夜愁。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

李先芳填的是贪气词,如下:

莫使强梁逞技能,挥拳颗袖弄精神。

一时怒髮无名穴,到后忧煎祸及身。

莫太过,免灾循,劝君凡事放宽情。

合撒手时须撒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四人各自填写罢,互相传阅,开怀大笑。自此以后,广泛搜集素材,为写小说作准备。对于书中的人物的命名和小说的名称发愁。

一天,有一个名叫金平梅的人来家作客,那人说:“伯承兄,你说巧不巧,清水县有一个富翁和我同宗,名叫金银山,这名字,一定财大气粗。真是名不虚传,果然不出所料,他家有良田千亩,姬妾成群。这且不说,就连那花瓶也是金子铸造的,里面插了一枝梅花,是用丝绢做成的,和真的一模一样。”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先芳听后,忽然想起“水浒传”里有一段关于吴大郎的妻子潘金莲,是个淫妇,伙同四门庆害死吴大郎的情节,而且西门庆也是做药材生意的恶霸,他集官僚、富豪、恶霸于一身,是最好的主人翁人选。再给他按排七房姨太太,三个姨太太中较出名的有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书名就定为《金瓶梅》,之书名既文雅又好记,于是李先芳就动手写了这本小说。

书写好后,就让他的好友传看,好友们个个称奇,其中王世贞,李开先等还认为骂那些贪官、恶霸不够,要加上一些色情描写。李先芳觉得不妥,而诗友们非得那样做不可。如李先芳不写,他们就写,于是,几位诗友们,就大肆增加色情描写,因此,李先芳就没有署名。

小说总得有个作者吧,到底署谁的名字呢?一天,李先芳与李开先,李攀龙,王世贞一块吟诗喝酒。酒喝半酣,李开先吟了一首唐诗:

“兰陵美酒夜光杯,未饮琵琶马上摧。

醉卧沙场君莫笑,从来征战几人回。

李先芳说:“《金瓶梅》小说的作者署名我想好了,就叫兰陵笑生吧。”

王世贞说:“好啊,喝兰陵美酒,笑谈世上一切丑态、丑行、丑事。这个署名好。”

李开先说:“还应再加一个笑字,不如叫兰陵笑笑生,让他们猜去吧。”

因此,《金瓶梅》的作者,就成了兰陵笑笑生了。

笑笑生,笑什么?笑世事的荒谬坎欹yī,笑人生的祸福,笑庸医不懂装懂而又瞎逞能。笑贪官,笑污吏,笑恶霸,笑为富不仁的富商。笑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笑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笑夤yín缘钻营,巴结权贵的市侩,笑他们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而不作。笑他们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如果你也想笑的话,不妨去读一读传奇小说“金瓶梅吧。”(这只是个故事,不是学术探源,请原谅。作者仪梦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