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竹圈盐灸的临床应用幻灯
2017-07-16 | 阅:  转:  |  分享 
  
126例腹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统计如下:治疗项目例数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呃逆肠粘连及
肠梗阻痛经盆腔炎及附件炎38141511202825710416101274541
610120297.210093.381.810092.8合计1267248695.2
5.讨论竹圈盐灸治疗范围广,可在整个腹部或背部以及整个关节处施灸,且灸治时间长,透热持续均匀,可自行移动竹圈作自助式治疗。本
法的艾灸因周围有竹圈护着,底层隔着食盐,所以艾火不会烧穿纱布,熨灸过程中皮肤只有温热感及皮下有潮湿感,治疗过程中不会因艾火直接烧灼
皮肤而起泡,所以病人易于接受,经长期临床实践,可用于多种病症和痛症的治疗,有效率达95%。竹圈盐灸法的起原来自于民间的
“砭盐”术,在莆田民间广泛流传着“炒盐米”治疗腹痛或其他关节疼痛的方法,即用大约300—500克等量大米和食盐(指粗盐)放进热锅内
翻炒,待大米出现焦黑滚烫时取出,用干毛巾包裹,利用其产生的温热熨灸脐周或腹部以及其他关节疼痛之处,熨灸冷后“盐米”再放入热锅内翻炒
,取出继续熨灸患部,来回几次可收到临床效果在南方气候湿气偏重,用炒热的食盐和焦黑的大米温熨腹部及关节疼痛之处,确有温中散
寒,理气通滞,祛湿止痛之功效。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灸材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温和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
经散寒,行气和血,扶正祛邪,以治病保健的方法。《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
》提出:“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医学保健中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
证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课题组在临床实践中就如何提高艾灸疗效探讨如下。1合理选穴艾灸的疗效与选用的腧有
密切关系,许多医家认为临床施灸,选用穴位要少而精,定位准确。1.1选穴要精艾灸得气比针刺慢,也就是说施灸时患者施灸部位产生温
热舒适的灸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上,所以取穴要少,便于集中火力,有充足的时间使艾灸达到充足的剂量。《针灸大成·头不多灸
策》记载艾灸不仅选穴要少,而且以多经的交会穴为主,“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
灸者加之意焉耳”,说明灸法的疗效不在于取穴多,而是精,这一点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取穴精,便于操作,便于与患者沟通,特别是在患
者背部施隔物灸,选穴少,患者能准确描述各壮艾炷的温热程度,医生可随时调整艾炷的部位及艾灸的时间,控制灸量,避免艾灸时间过长,或火力
过大而灼伤皮肤。穴位的选取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结合腧穴的功能,合理选穴施灸,如气虚灸
气海,保健灸神阙、足三里,崩漏灸隐白,胎位不正灸至阴,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灸百会等。《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总结为“灸风而取诸
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足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
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髃、曲池”。根据传统理论、古人经验和个人体会,认为精选腧穴是提高艾灸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1.2取穴
要准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的特定部位,由于感受病邪不同,体质有别,反映在体表的部位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很多疾病会在相应的穴位
(或部位)产生反应点,但该反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改变,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现的反应部位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灸治过程中应当仔细寻找反应点,准确判断疾病在体表的反应部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如用艾条灸百会、四神聪穴治疗失眠时,5个穴位
的反应不完全一样,会在某一个穴位(或部位)产生温热的舒适感,说明各穴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该点即为反应点,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判定穴位。杨
继洲《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认为“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他的经验是“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
,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说明准确选穴既有规律可循,还需要仔细认真。2灸量充足充足的灸量是得
气取效的前提,得气是机体对艾灸所产生的反应,艾灸的得气是通过灸感和灸后反应来体现。因此,要提高艾灸疗效首先必须使病人产生灸感。竹圈
盐灸的充足灸量,充分体现了艾灸在临床应用的创新特点。不同的病人,其灸感多不相同,可见温热舒适感、风吹样、蚁行感等或可见皮肤斑块。
通过患者不同的灸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性质和施灸的剂量。如久患风寒、经年不愈的患者,其灸感感觉不强,或难以出现灸感时,应加大灸量;
相反,病程较短的患者,容易出现灸感,或灸感较强,施灸时应减少灸量,艾灸时患者若感到有烧灼、疼痛,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应重新选择
穴位。适宜的灸量以患者不起泡、不产生灸疮和瘢痕为宜,体现艾灸的安全性。2.1古代医家的用灸经验艾灸治疗时,灸量的把握是非常重
要的,古代医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要求灸量要足。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提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他用灸动辄一二百壮,多至三五百壮,如“中风半身不遂……灸关元五百壮”“中消病……当灸关元五百壮”“腰足不仁……急灸关元五百壮”。关
于控制灸量,晋隋时期陈延之认为应该沿用《黄帝内经》“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的说法,因为艾炷底阔三分,才能完全覆盖在孔穴上,点火以后才
能通过腧穴、经络发挥作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说明灸疗必须要有足够的灸量,医者应根据病变
部位、病情轻重、寒热虚实及患者耐受力的大小,决定艾灸的刺激量,使之直达病所,祛除疾病。古人十分重视灸疮的出现,将灸疮作为判断
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针灸资生经》说:“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
治疗效果。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患者,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局部热敷,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针灸大成·头不多灸策》记
载“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熯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通过应用竹圈盐
灸时临床观察,发现在灸时患部感到温热舒适,热感向深部渗透,或向远端传导,艾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即是一次治疗的充足灸量,一
般需要50分钟以上,这样既起到艾灸的治疗效果,又不会引起灸疮,易于被患者接受。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
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患者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
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1个疗程的充中剂量。大量临床证明,每穴灸时间从10分钟至数十分钟,乃至1小时;灸治壮数从数壮至数十壮,
其效果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灸量充足、火力均匀是艾灸治疗取效的关键。竹圈盐灸的创新是改灸壮数为一体,利用竹圈的可操作性而体现与以
往灸法所不同的临床效果。3辨病选灸艾灸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太乙神针
等)、温针灸、温灸器灸等,各具特色。临症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施灸部位,选择适当的艾灸方法,以提高疗效。如治疗面瘫,由于面部施
灸面积小、肌肉浅薄、皮肤娇嫩又有许多禁灸部位(如眼区穴位),因此适宜艾条悬起灸,医者可根据患者局部受热程度来调节施灸部位、时间和距
离。又如直接灸,因其火力猛,有镇痛、回厥、苏醒病人的作用,在针药不及之时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但该由于产生剧痛、灸疮及瘢痕,多数患者
难以接受,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艾炷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间隔物如姜、蒜、盐等,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对腹痛、吐泻
、疮疡等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广泛应用,并可作为家庭保健防病健身之法。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能使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
入体内,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腹泻、腹痛等疾病。特别提出的是艾灸盒作
为温灸器的一种,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由于艾灸盒施灸面积大,火力集中,灸后作用明显,可用于治疗腰背部、腹部、肘膝关节等病变部位较大的
病症,比其他灸法大大节约了人力,操作简单,易于控制温度,安全性高,是一种理想的艾灸疗法。竹圈盐灸法的应用和艾灸盒有相同之处,所不
同的是融艾灸盒和隔盐灸为一体的温灸器具,其疗效也就和其他灸疗所不同的临床效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证明,竹圈盐灸在临床上的应用,确有许
多优势,有一定的创新,同时将民间传统的灸法应用于临床也是针灸界的一项伟大创举,又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推广,使这一有效的民间灸法流传后世
有一科学依据,为中外针灸界的技术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是针灸界的一项幸事。这项科研成果值得推广和应用。谢谢!竹
圈盐灸的临床应用研究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许凯声内容摘要竹圈盐灸是根据莆田民间炒盐米治疗痛症而改进的一种独特灸法,可治疗
多种腹痛、关节痛和跌打损伤等,其应用机理为中医的祛瘀活血和疏通经络,据资料查新该法属我科独创的中医灸法,本研究旨在设立对照组证明该
灸法的临床使用价值,为挖掘祖国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项目背景和意义竹圈盐灸法起源来自莆田民间的“炒盐米”和“砭盐术”
,在莆田民间广泛流传着炒盐米治疗多种腹痛和关节疼痛或跌打损伤等作法,即用大约300~500克等量大米和食盐(指粗盐)放进热锅内翻炒
,待大米出现焦黑滚烫时取出,用干毛巾包裹,利用其产生的温热效应,熨灸脐周或腹部及其它关节疼痛之处,熨灸冷后盐米再放入热锅内翻炒,取
出继续熨灸患部,来回几次可收到临床效果。食盐属矿物质,加热后也可产生热辐射,与中医的砭石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南方气候湿气偏重,用
炒热的食盐和焦黑的大米温熨腹部及关节疼痛之处,确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祛湿活血之功效。此法在缺医少药的农村极为盛行,只是操作繁琐,
不适用于临床。项目背景和意义应用竹圈盐灸取材于南方盛产的毛竹和艾草,将艾火控制在竹圈内直接加热食盐,形成类似于中医“砭盐术”
的温灸器具,经我院针灸科长期临床实践,效果显著,可用于多种病症和痛症的治疗,有效率达95%以上。本法的研究和开发将极大地丰富中医
针灸的科学内容,并将设立对照组来进一步证明临床的使用价值,让中医灸法更增添内容。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概况根据文献查新资料分析
,艾灸属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临床常用的间接灸法为温针灸和隔姜灸,各具特色。本法的应用基础为隔盐灸和灸神阙穴。
但隔盐灸在现行教科书中只述及用于灸神阙穴,每次只限于一个穴位,治疗范围小,不能移动且适用性小,在报道中用隔盐灸治疗腹痛的文章也鲜有
报道,应用灸神阙穴治疗腹痛,均为临床病例观察,未见该法设立对照组加以证明,也未见应用隔盐灸治疗关节疼痛和跌打损伤的报道,以及治疗多
种病痛的报道。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概况所以本项研究为我科所独创,本研究内容为挖掘莆田传统民间灸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加以科学
规范化,形成一种临床适用的治疗手段,可为针灸医学的发展和挖掘祖国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研究开发内容及主要创新点本课题
旨在挖掘莆田民间流传的针灸技法,发扬有特色的祖国医学针灸内容。本法取材于南方盛产的毛竹,直径为7~9cm,无开裂,随意锯成长约3~
4cm的竹圈备用。需要时取一竹圈,用两层砂布封底,周边用橡皮筋固定,绷紧,先放入食盐一汤匙(约20克),平铺底层,再放入艾绒一把(
约15克)压实,顶部捏成锥状以利点燃,根据竹圈大小及治疗时间长短,可随意增减艾绒。点燃后约10分钟,透热至底层食盐,产生热效应,置
于患处可用以熨灸治疗,局部皮肤热时可随时移动竹圈往返熨灸,不要悬起否则失去灸治意义。熨灸范围可大可小,竹圈内艾绒燃烧时间约30~5
0分钟,艾绒燃尽至底层食盐可产生“噼啪”声响,此时说明治疗已结束,倒去灰渣,竹圈留待下次再用。研究开发内容及主要创新点根据艾绒
燃烧时产生的热效应及隔盐灸的特殊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广,分述如下。1.消化系统:适用于治疗以腹痛为主的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呃逆
及脾胃虚寒证,以及术后肠粘连、不完全性肠梗阻等。治疗方法以神阙为中心至脐周的天枢、中脘、关元等穴,来回或顺时针移动竹圈,灸至腹部皮
肤潮红,温热透至腹腔为佳,每日1次,3~7次为一疗程。2.妇科疾病:常用治疗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及痛经等症,治法以关元穴为中心及下
腹部诸穴位,来回灸治使之下腹部产生温热感。疗程如上。3.运动系统:可用于治疗以疼痛为主的肩周炎、网球肘、膝关节痛、足跟痛、颈肩痛
及慢性腰肌劳损等,将竹圈盐灸置于患处疼痛明显部位来回移动灸治,在关节处灸治再稍加按摩疗效更佳。研究开发内容及主要创新点4.抗衰
老及保健功能:根据中医理论取神阙穴及两侧足三里穴常灸治,可预防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因本法可作为自助式的艾灸疗法,所以可成为居家常用的
保健灸法。艾灸是一种热辐射疗法,以温热刺激皮肤感受器,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由于艾火灼于食盐可产生部分钠离子渗透到病灶部位组织,再加上热辐射作用于机体,具有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所以具有消炎、镇痛和活血化
瘀的作用。研究开发内容及主要创新点根据中医理论,神阙穴是任脉要穴。为中医丹田所在部位之一,艾灸神阙具有健脾和胃、行气理肠、散结
通滞、调整阴阳等作用。近年来倡导的养生保健及抗衰老等方法的兴起,传统的中医常在每年季节交换时用灸法,即通常所谓的保健灸,在《医说》
及《资生经》中均提出“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艾灸神阙又容易被广大中老年人所选择,所以我科独创的竹圈盐灸正是他们的选择的最佳保健
方法之一。主要技术指标本课题为临床应用型研究,主要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的证候与疗效评价。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1995年修订实施)结合本课题的病例观察,技术指标评价如下。1.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以疼痛为主的症状,
该病症多见于内、外、妇、儿科等多种疾病中,以消化系统和妇科病为常见,治则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为主。疗效评价:显
效:经3次以内,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痛以在连续3个经期未见复发;好转:经3~7次治疗腹痛症状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
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未见好转,或出现合并症或症状加重者。主要技术指标2.关节疼痛及腰肌劳损疗效评定:显效:经3次以
内治疗各疼痛症状消失,关节疼痛及腰背活动自如,无复发;好转:经3~7次治疗,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功能基本恢复;无效:症状无改
善,或出现合并症者。、3.抗衰老及保健功能疗效评定:显效:每周接受3次以上灸疗,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血压平稳,无合并症发生。好转:身体恢复,症状改善,生理指标波动不明显,无其他合并症发生。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2制作与操作取直径7-9cm的毛竹,锯成长3-4cm的竹圈。取一竹圈用两层纱布封底,周边用橡皮筋固定,绷紧。放入食盐一汤匙(约20g),平铺底层,再放入艾绒一把(约15g)压实,顶部捏成椎状以利点燃,点燃艾绒后约10分钟艾火烧灼至底层食盐产生热效应,置于患处熨灸可用以治疗,局部皮肤热时可随时移动竹圈来回熨灸,艾绒燃烧时间约30—45分钟。此种做法也既将艾火控制在竹圈内直接砭灼食盐,形成一个可移动的艾灸器具。与中医的“砭盐”术相类似。3治疗方法治疗消化系统为主的腹痛,用竹圈盐灸熨灸以神阙为中心至脐周范围的天枢、中脘、关元等穴,来回或顺时针移动竹圈,熨灸至腹部皮肤潮红,温热透至腹腔为佳,每日一次,3—7次为一疗程;治疗妇科疾病以关元穴为中心及下腹部诸穴位,来回熨灸使下腹部产生温热感为宜。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