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音的五行定位,可以参照六十甲子纳音掌诀歌: 天干起子丑,顺三须归宗,地支止落处,金木水火土。 以上歌诀虽然可以很方便的定位纳音所对应的五行,但是还是不能把六十甲子纳音表背出来。为了阅读方便,我就把六十甲子纳音表贴一下:
有好些书对它进行了解释,我觉得都满有道理的,但是就是不容易记,于是我也对它进行了整理、思考。结果发现纳音的排列还是相当有规律的,它揭示了人类对各种工具的发展史。 整理后的表格如下: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发现:每种五行都经历了三个过程:来源(最初的状态,最早接触的,最近的)、发展(应用阶段,其次接触的,稍微远一点的)、结果(最终的归宿,最后的发展方向)。 为了记忆方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整个表格,每一个五行,天干逆行,地支顺行。每一格天干不变,地支相冲。五行之间,天干顺行,地支不变。 金:最早发现的时候在海中,然后在沙中,所以开始便是:海中金,沙中金。有了金属之后,冶金技术也发展了,可以制造金箔金(就是金属薄片),于是就可以制造用于战争的剑锋金了。那金的归宿或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是白蜡金(可塑性较强的金),钗钏金(装饰用的金)。 水:最早发现在家里(古人住的房子应该是山洞吧),也就是涧下水,然后就是天河水(也就是雨水),离家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会发现有溪流(大溪水)、泉水(泉中水),发展到后来就是自来水(长流水),归宿是大海(大海水)。 火:最早发现的应该是雷了(霹雳火),天上火(太阳,因为雷击中树木使树木燃烧的概率应该比太阳照射使树木燃烧的概率大),发现火之后,于是就可以烧饭(炉中火)、点灯(山下火)了。火再发展下去就应该用于信仰了,于是有了佛灯火、山头火(祭祀用,难怪皇帝都要到泰山去点火,呵呵)。 土:最早应该是在家里发现有土了(壁上土),出门就知道路边也有土(路旁土),技术发展一些了就可以造城墙了(城墙土),有了城之后,城与城之间也就有了通讯员的临时的落脚点驿站(大驿土)。土最后往往会跑到空中去(也就是沙中土),盖房子也是需要瓦的(屋上土)。 木:中国的丝绸业还是满发达的,所以最早就有了桑柘木(可以给蚕提供食物),防洪用杨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杨柳易活,而且能巩固堤坝),所以杨柳木出现的就比较早。没什么天灾了就需要盖房子了,于是松柏木就有了(松柏,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有了房子就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食欲了,于是石榴木就来了。但是木的发展发现是什么呢,纳音中说植树造林(大林木)抵制天灾,装饰地面(平地木)。 好了,纳音的简单介绍就到此为止了。小弟的描述的不是很严密,也不是很科学,但还是比较容易记忆的。如果大家觉得好记,那我也就满足了。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