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在快乐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7-17

人人都想得到快乐,那快乐到底是什么?如何获取终极的快乐(自在快乐)呢?首先我们逐个分解一下各种快乐。

一、低层次的五欲之乐:

1、纵欲:包括一切衍生自感官放纵、肉体愉悦与物质满足的短暂世俗之乐:拥有财富、新车、豪宅的快乐、看见美丽的事物、听见优美的音乐,吃到美味的食物,对谈话感到愉快等所衍生的乐趣;精于琴棋书画等技术带来的满足感;来自家庭温暖的快乐。要么全然放纵感官的享乐,要么导致放荡、堕落成瘾。放纵感官的快乐很快便会消失,之后甚至会让人悲惨与懊悔。

2、世俗之乐:阅读、观赏影片以及其他休闲娱乐的喜悦。帮助别人、安顿家庭、抚养小孩,通过诚实勤劳的工作获取财富所得到的快乐与安全感,并乐于与别人分享的满足感。我们大都视这些事为美好生活的要素。

但五欲之乐还是属于低层次的快乐形式,因为它们都依赖特定的条件。它们是不稳固的,越相信、追求并想抓住它们,就会越痛苦。世事无可避免地会改变,我们的努力将造成痛苦的心情起伏,最终都会被证明为无效的。

二、较高层次的出离之乐:

1、出离之乐:放下对世上一切事物的执着,追求超越世俗之乐的事物。如:放下世俗的事情,闲居独处以求心灵提升。祈祷、宗教仪式、宗教灵修的快乐都属于这种。

2、放下烦恼之乐:每当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出现时,能够即刻反省、觉察到这些念头和身体反应,并进行及时观照、疏通心理能量,心既能迅速放下,自然会产生这种快乐。在刚萌芽的时候便掐断它们,将会使心变得无碍、喜悦、光明。但无法保证这些烦恼从此便悄然声息,不会再起!

3、禅定之乐:在坐禅中不生起任何烦恼。这种入定的感觉非常强大与超越,但是还是有一个缺点:禅修者终究要出定。诸行无常,即使再深的禅定也有终了的时候。

三、最高层次的快乐:

1、觉醒:现在我们已经理解到了不停在世俗中寻找快乐,会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因果与爱憎的循环中。每一个身、口、意行都是造成果的因,而这个果又转变成下一个因。所以真正的快乐来自断除五欲之乐,即使我们认为达到最高的快乐不切实际,但仍能从减少五欲之乐中获益。我们越放下,就越快乐。当然如果只是教导人“只要放下就对了”之类的说法,就像是在对一个即将溺毙的人说:“游到对岸去吧!”笔者想通过自身的实修来探讨如何才能发展出真正实用的修行方法。一门入世修行的学问。实修不会让问题消失,而是让问题如实的显现,不再信以为真。

2、关于觉醒:

其实成长、觉醒的要诀已经在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菠萝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写的非常清楚了。《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


四、觉醒的实践:

一、“观自在菩萨”。”“观”即观照,般若(简单理解为智慧)要用,就要观照,有观照才有自在,不然就是程序设定好的高级机械人,没有自在,也没有心的自由。

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般若(简单理解为智慧)要行,而且要深入观照、深入修行(不能光说不练)。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五蕴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当下)。“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智慧)的任务。即我们时时观照(向内观察自己的身心实相)我们当下生活的一切,开启根本智慧,人生才能从迷惑中觉醒过来。

觉醒的效果:度一切苦厄。

简单地讲:智慧来自觉醒,觉醒来自强大的觉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及念头保持觉知,去如实体验身心的生灭变化,由此灭除内心对五蕴的执着,才能真正的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