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立设计 · 在杭州郊外住着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匠人

 瀞舒凝兰 2017-07-17


杭州到处都是红壤土,这种颜色艳丽的酸性土壤不但孕育出了名茶龙井,还孕育出了新石器时代的良渚陶器文化。4000多年过去了,曾经花样繁多的良渚陶器已难觅踪影。然而,在杭州郊区的一间工作室里,女陶艺家曲晶正尝试像良渚先民一样,以粗糙的红壤土制陶器。


曲晶做的陶器很少上釉,而是以杭州特有的红壤土代替矿物质化学釉料。这使得她的作品看起来十分粗糙,有点像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可就是这粗拉拉的陶器,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泥土的颗粒状态。当不经修饰的粗颗粒砂石划过指尖,你能感受到那股蕴藏在陶器里原始、质朴的生命力。



女性陶艺家大多追求一种细腻、委婉的艺术表达,曲晶的作品着实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表达方法呢?曲晶的回答是“被逼无奈。”


出生于大连的曲晶,跟大多数东北姑娘一样,脾气执拗而倔强。面对高考志愿单,她不顾父母反对,填报了中国美院陶瓷专业。她的固执差点让父母掀了桌子。“在他们眼里,艺术不能当饭吃。女孩子成家、结婚、生子,才是正经事儿。”



原本曲晶打算用一生时间做陶艺。可偏偏这世上的事总是事与愿违。她竟然是个过敏体质,皮肤稍稍沾上一点釉料,便会长疹子;在工作室里呆得稍久一点,就头痛,心慌。可不愿就此放弃陶艺的她,不得不另想办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周围满是酸性的红壤土,因为土层和地块的区别,这些红壤土或深或浅、有浓有淡,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油画。一日穿行在这些红壤土之间,曲晶脑中闪过一个之前看过的资料,国外艺术家汉斯库伯以化妆土代替釉料,于是她决定就地取材,以杭州本地的红壤土为釉料。



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她背着一个竹筐走了很多地方,上山挖,下河淘,双手磨出了茧子、四肢全是被蚊虫叮咬的大包,就这样,她背回了几十斤陶土。


背回来的土壤,经过淘洗、过筛、球磨、晒干、碾碎、再过筛……被烧制成几千个试片,看着这些色彩艳丽的试片,曲晶更加确定红壤土不但能解决釉料有毒的问题,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红壤土本身色彩就丰富、艳丽,加之窑烧温度的关系,其色彩产生了更加多元的变化。有时候进去是红的,出来是青色的。”


曲晶为这些从象山各处挖来的土壤取名“象山红土”,由于这些土壤颜色、质地、温度、脾性各不相同,她又分别为其标号,如美丽洲1号、2号、3号……然后装入试管和瓶子里。


这个实验的成功,为曲晶的陶艺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她制作了一系列以红壤土为釉料的陶器作品。


做釉料之后,她又有了新的想法,“当代陶艺创作中,我们很多原料很多矿物质的开采日趋减少,或许不久的某一天完全耗尽,我们是不是开发一些新的原料来替代呢?”她开始试着以红壤土替代陶土。



曲晶的很多作品没有经过拉坯,完全靠她揉捏、反复摔打超过百次成泥片后成型,表面保留了泥的本色与摔打过程中形成的肌理。


这种4000多年前,良渚先民采用的制陶办法,极为费力,即便要把豆腐块厚度的泥巴,变成厚度5毫米的陶土片,也要经过上千次的手工摔打。看起来重复的动作,却没有一次相同。



摔过之后的纹样,被拉扯成另一种样子,有时似远方山岳,山间小径,有时,又摇曳的田上麦穗。裁剪这样的陶土片,捏成一个小盏或者花盘,修整,等待它干燥成型。然后,才能送进窑炉里,历经800度的氧化素烧。一个陶器做好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


用自然泥土做出来的器皿,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质朴。曲晶说:“当指尖划过粗颗粒砂石之时,这种不经修饰的原始感,让我有一种觉醒的力量。”



对这种感觉的迷恋,使曲晶开启了良渚先民制陶生活,自己上山挖土,自己筛土,调制天然颜色,并试着在土里加入黏土,石子,稻谷壳,木炭……


用几年的时间,曲晶解开了植物纤维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方法。“植物纤维特别是苎麻和大麻在新石器时期的土陶器上已经有印文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又将她的陶艺事业推向了新高度。



陶艺对女性来说,本就是有着难以克服的先天制约,比如体力,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必须忍受住孤独,离开亲人朋友,花时间去和材料相处。“手艺人,你必须要守得住,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每一种土都有它的脾性,颗粒里夹着细腻,就像是不同的人。”

无论做两米高的花瓶,还是一只喝水的杯子,曲晶都竭尽心力,不敢有一丝怠慢。她会花两个小时修平一个杯子的底部;会花五六个小时揉好一块泥巴。



很多人不相信这个高速运作的时代,还有人像她如此费力气的创作,但对曲晶来说,一茶一盏都是自然的敬意。


她说:“与所有充满光华的现代陶艺作品不同的是,那种来自于自然的根本的力量,每每使我感动。”或许对她来说,最不想辜负的就是自然赐予的材料和力量。



正午文化:促使你寻找新的原料代替旧的矿物质的原因是什么?

曲晶:最早在学校学习陶艺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泥巴都是买来的,现成的。学校拉来成车的泥巴,大家分。艺术创作从材料这个源头上,其可能性就被限定了。这种成熟的供应链和被动的习惯,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创作局限在一种框架之中。当然,最终迫使我做出改变的,是我敏感的体质。跟泥料、釉料打交道,我会生一身疹子,只要在工作室里呆得稍久一点,脑袋就疼得厉害。



正午文化:有和泥机你却选择手工揉泥,为什么要这样做?

曲晶:我始终相信泥土是有生命的。就像以前妈妈做的手擀面一样,手揉出来的面,与超市卖的挂面,口感总是有差别。很多人知道我创作作品的过程,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不相信在这样讲究效率和成本的时代,还会有人这样做陶艺。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当它们完成的时候,当你拿在手里,它们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



正午文化:有好几年时间,你很着迷于扁形器物,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曲晶:我想表达一种形扁而气不扁的形态。外在的人生际遇常常是不能预料也难以自主的,而内在的充实与满足则完全可以依靠自我来塑造,首先是自己不能把自己看扁。



正午文化:对女性陶艺家来说,最难克服的困难是什么?

曲晶:体力不够用吧。一袋泥土装满50斤,刚开始我只能搬动四分之一,后来慢慢能搬半袋,再后来扛一袋50斤没问题。就这样,我扛了7年。常年作业,两只手会结出厚厚的老茧。尤其是冬天,在没有暖气的工作间,和着湿嗒嗒的泥土,等两只手冻得麻木了,就忘了冻疮,忘了开裂伤口的疼。

不过因为真心喜欢做,所以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每次粗陶颗粒划过我指尖的时候,都会给我一种触动,一种觉醒的力量,让我知道,我在干什么,在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

·

·

END



曲晶

陶艺家,大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曾获得首届尚夏杯全国青年陶艺大赛金奖;

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转载请注明



加入我们,一起向有情怀的生活迈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