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要有容纳海川的气度,如果小肚鸡肠,以牙还牙,以眼击眼,不仅找不到人才,还会因此而流失人才。 春秋之时,天下四分五裂。周王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实际上,郑、齐、鲁、晋、燕等大小上百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争夺霸权。管仲和鲍叔牙来到东部海滨大国齐 国,分别担任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纠和小白是齐国国君襄公的异母弟。齐襄公昏庸荒淫、残暴无道。公子纠便随老师管仲去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跟老师鲍 叔牙去了营国。 ![]()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发兵与鲁国对抗,鲁国也要帮公子纠夺位。这年秋天,齐鲁两国军队在齐地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鲁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被迫同意齐国的要求,逼死公子纠,把管仲抓起来。但齐国提出,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要报一箭之仇,将他押送回齐国。由齐桓公亲自处置:鲁庄公只得 同意。在被押往齐国的路途中,管仲吃了不少苦头。到了绮乌时,管仲去向那里的官员要饭吃。一位官员跪着把饭端给管仲,十分恭敬地等他把饭吃完,然后问道: “要是您回到齐国没有被杀而受到重用,将来怎么报答我?”管仲回答说:“如果我真的受到重用,我要任用贤明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 呢?”那位官员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满意。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没想过遇到什么样的景况,但受到鲍叔牙的亲自迎接还是其始料不及的。原来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所以想管仲能辅助齐国。 鲍叔牙曾在齐恒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说:“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高敬仲和我辅佐就足够了。但是,您如果想成为天下的霸主,那就非得到管夷吾不 可。”接着,他向桓公列举自己在治国理军,辖士惠民以及礼乐邦交等方面,都不及管仲的才能,因此,劝桓公召管仲为相。桓公始终记着那一箭之仇,十分犹豫, 说:“管夷吾射中寡人的带钩,险些要了寡人的性命。”鲍叔牙又进一步劝说:“那是各为其主。您若是赦免他的罪,用他为相,他也会同样效忠于您的。” 齐桓公最后终于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捐弃前嫌,亲自迎接管仲入朝为相,而鲍叔牙自愿为副,协助管仲。 桓公豁达大度和礼贤下士的作风,使管仲深受感动。他庆幸自己终遇明主,管仲还向齐桓公荐举贤才说:“靠我一个人也治理不好国家,齐国地广人多,贤才良士 不少,国君必须要量才而用。像管理官吏,我不如公孙隰朋;管理农业,我不如宁越;行军布阵,我不如王子成父;公平断案,不如宾须无;犯颜直谏,我不如东郭 牙。大王任用这些人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治理好国家。”齐桓公听后,依照管仲推荐,一一旅行。并且在国内张榜,要大家献计献策,凡有利于治国的都加以 实行。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后,协助齐桓公进行全面改革。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强化了武器装备,使得齐国在短时期内迅速强盛起来。 接着,齐桓公依靠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适时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并开始向外拓展,准备称霸中原。但齐桓公内心深处总是缺乏足够的信心,于是他 求助于管仲说:“我这个人有许多缺点,会不会有害于称霸?”管仲回答说:“一般来讲,君王不能成就霸业的主要毛病一是不能发现良才,二是发现良才而不能使 用,三是用贤却不能信任,四是禁不起小人议论,这些才会有害于称霸。”齐桓公听了非常钦佩,从此尊称管仲为仲父,并通告百官:“凡涉及国家大事,首先告诉 仲父,然后再告诉我。国家的一切军政要务,均由仲父裁决。”齐桓公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大臣易牙和坚刁就当面向齐桓公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自古 以来都是君王发令,大臣执行,像现在这样大事小情都由管仲说了算,好像齐国没有国君似的。齐桓公笑着说:“我和管仲,好比身体与手脚,有手脚才能称其为健 全的人;有仲父,我才能称得上君王。这个道理你们会慢慢理解的。”管仲为相四十一年,忠心为国,兢兢业业,终于辅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 霸”中第一个霸主国。竭尽思虑,滔滔不绝地献上久蕴在胸的富国强兵的治国之策和“尊王攘夷”的争霸战略。桓公听罢,大为赞赏,愈加厚礼待之,任管仲为卿, 主持齐国政务,尊称他为“仲父”。就这样,管仲在鲍叔牙的帮助下,依靠齐桓公的支持,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贤相。 |
|
来自: liuhuirong > 《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