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尹老师家长学堂的第93篇文章
如今,养育孩子越来越精细化,很多家长也因此陷入集体焦虑:我能否把孩子带好?我该用什么理论?我让孩子学什么特长比较好?我怎样才让孩子不被落下?总是妄想一蹴而就,尽快让孩子达到理想的“高度”。
【1】
前些天,有位妈妈在微信群里问,要怎么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她说自己的孩子总是坐不住,不能好好听她读书。
群里的妈妈们纷纷给她提建议,只有一位细心的妈妈问,你孩子多大了?她说,孩子一岁半。
顿时,群里的妈妈炸开了锅。我看到后也感觉无语。一岁半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最旺盛的探索阶段,注意力最多2分钟,想要他安安静静坐下来听你读书,怎么可能呢?
不过我也非常理解这位妈妈的焦虑。记得儿子出生的前两年,我也时刻处在焦虑中。
别的孩子6个月就长牙了,儿子快一岁时还没长牙,我就天天掰开他的嘴巴看,念叨着“怎么还没长牙呢”;
别的孩子10个月就会走路了,儿子10个月时才刚会爬,我又恨不得把他扶起来;
别的孩子一岁就会说话了,儿子那时还只会啊啊地叫,我便天天逗着他喊爸爸妈妈……
当然,事实证明,所有这些都是我的过分焦虑。正常的孩子,都会长牙、走路、说话,只是早一个月或者晚一个月的问题。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2】
美国虎妈蔡美儿,大家熟悉吧?
对!就是那个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哈佛耶鲁,为了让孩子跑赢,事事第一,不惜以各种强迫、委屈、甚至采用高压手段的妈妈。但即使是她这样手段强硬的妈妈,碰到女儿不听话,有时候也没辙。
在她的畅销书《虎妈战歌》里,她讲述了一件发生在自己和女儿身上的事儿。
女儿露露小时候,她用各种方法迫使女儿练钢琴,但是露露却拒绝合作。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蔡美儿于是威胁女儿,如果再不练琴,就把她扔到寒风刺骨的门外。
原以为这一招能让女儿害怕乖乖就范,可没想到倔强的露露真的打开门,穿着单薄的衣裳踏了出去,出门前还挑衅的看了她一眼。
计划没得逞的蔡美儿一时没了对策,尴尬之下只能自己找台阶下,她说“露露,看来你已经开始想做个乖孩子了,你可以进屋了”。谁料,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露露,坚决不肯进门。无比被动的蔡美儿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才最终把女儿哄进了屋里。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是这样一种“磨合”,你越急反而事与愿违,而放慢节奏,有时竟会有令人意外的效果。
【3】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某小学校长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养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 ● ●
一分钟认识我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尹老师。我将从实用心理学出发,融合国际教育理念,针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典型问题,与你们分享最具实操性的教育方法。每天只要10分钟,你也可以成为自己家庭的教育顾问。(我的微信ID:Ivy-yin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