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真相源于彼此观照凌小波 2017-07-16 07:12 (注:题图为意大利著名插画师Alessandro Gottardo的作品“卡佛的焦虑”) ? 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聊最新的故事创意,过程一如既往的残酷。 大致的路数是:你设想A是这个样子,B是这个样子,A和B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发展又是这个样子;而别人听了之后,总觉得A不应该是这个样子,B不应该是这个样子,A和B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发展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那究竟是哪个样子呢?听得我是一头雾水,一筹莫展哪! 一位作家姐姐意味深长地说,我要感谢你啊,你就是一面镜子,从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的潜台词其实是说,她读自己的剧本时,觉得哪儿哪儿都好,瞧不出哪儿有毛病;可看了我写的故事之后,才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好,而且一下子就发现问题出在哪儿了! 多么痛的领悟啊! ? 原话其实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过得是如此的艰辛,而在旁人眼里不过是稀松平常见怪不怪的甲乙丙丁的琐碎日常? 为什么我们对自身的遭遇已经自怜自爱的热泪盈眶了,别人却仍然是一幅面无表情的冰山模样? 为什么我们笔下的故事往往容易打动自己,却无法打动别人? 是因为自己没有把内心真正想要说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还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隔着厚厚的一层障碍,以至于别人很难GET到你的想法? 这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能解释得了的!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某个具体的事件本身,而是在整个交往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些什么。 又或者,我们不该以得失的心态来看待一切,相遇相知的那一刻,纵使发生怎样的摩擦和碰撞,你的内心都经历着些许的触动,或是愉悦,或是愤怒。 当时当刻的情绪变化,丰富着那段生命旅程的内容,色彩不一定总是那样的鲜艳明亮,但总好过白纸一张,什么都不曾留下过吧! ? 最好的人物关系其实是一种镜像关系,我照着你,你照着我。我们用互放的光芒,照亮彼此的人生。也许明明灭灭,微弱渺茫,但漫漫长夜,有你陪伴,温暖如斯,如此,甚好~~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照见的是彼此的丑恶,你以为你是美好的,其实,那些内心深处的丑陋不堪,是藏也藏不住的。 彼此观照的作用,大抵就是这样吧! 曾经熟悉的人,你看着TA变得越来越陌生;而那些遥远的陌生人,又渐渐地熟悉起来。TA们就这样在你的生命中闪闪烁烁,进进出出,你看着TA们哭,看着TA们笑;看着TA们倒下,又看着TA们慢慢地爬起来······ 生命的真相就这样在彼此的观照中一点一点地塑造出来,那些或完美或有着缺憾的碎片,令你的人生是如此的鲜活而跳脱。 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观照的目光中,一切无处遁形,疼痛被有意无意地放大,好在疼得刺骨,疼得彻底,一番生死挣扎之后,你终会义无返顾地走向重生。 在彼此的观照中共同成长,这便是你之于TA的全部意义所在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