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九章》橘颂 橘颂【原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①。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②。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③。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④。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⑤!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⑥。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⑦。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⑧。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⑨。 【注释】①后:上古帝王称后。皇:皇天。后皇:天地与帝王的代称。徕:招来。古同“来”。服:担任,充当。不迁:不迁移。②深固:根深蒂固。壹志:志向专一。素荣:白花。纷:缤纷,纷纷。③曾:古同‘层’。曾枝:犹繁枝。剡yǎn:尖利。棘:荆刺。抟tuán:同“团”,圆圆的。文章:纹彩和华章。此指橘子色彩。烂:灿烂。④精色:色彩精细鲜明。类可任兮:一本作“类任道兮”。纷緼:同“氛氲”,香气盛貌。宜修:适宜修为。姱kuā:<</FONT>楚方言>美好。⑤嗟jiē:叹词。赞美之意。尔:你。幼志:幼年之志。有以异:有所不同。⑥廓:空廓,此指胸怀开阔。苏世:醒世。横:横渡。流:逐流。此句意谓横绝而渡,不随波逐流。⑦闭心:就是不思外欲的意思。自慎:自我审慎。失过:失于过错也。秉:秉持。参:参拜。⑧并谢:共同凋谢,共死。长友:长久作朋友。淑离:善意的离开。⑨行:操行。伯夷:殷末人,因反对武王灭殷,坚决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古人把他看做是有节操的人。象:象征,肖像,榜样。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天帝帝王之嘉树,招来橘树充任。受天命不能迁徙,只生于南方矣。后皇,有多解,主要意思有‘后:后土。皇:皇天。后皇:天地的代称。’然我理解,后,古帝王称后。皇,天帝曰皇。徕服,来充任。我意:招来充任。一个‘徕’字很妙,表明是天帝让其来充任,显示出受命于天的意思。【汉典】前来臣服。有说‘服,习服,适应’,不妥不用。受命,受天命也。有说‘受命:受自然之命,即天性。’天性使然,正确。受命自然,这种说法不符合古人观念。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根深蒂固难迁徙,更有志向专一。绿叶白花,缤纷又可喜。虽说是颂体,到底用字靠近当代许多。说实话,很多人只记住橘子的甘美,却忽视了橘花的素洁。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层枝尖刺,果实抟圆。青黄杂糅,花纹华彩灿烂。曾:古同‘层’。有说‘通“增”’。‘层’更贴诗意。文章,文采,此指橘子色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曰文,华彩曰章。橘树有荆刺,以前不曾注意到。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外色精纯内瓤洁白,是可以任用之类。香气邃盛适宜修为,美好而不丑也。类可任兮:一本作“类任道兮”。不论哪个,都不好理解。纷缊:缤纷深邃。同“氛氲”,香气盛貌。氛,古同‘纷’。【百度百科】茂密,盛貌。宜修:适宜修为。【汉典】修饰合宜。谓形貌美好。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赞叹你幼时志向,有所不同啊。独立不可移,难道不可喜?有以异:有不同也。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根深蒂固难迁徙,空阔无所诉求。醒世独立,横跨而不逐流。苏世:在世上保持清醒,或曰疏远俗世。《小尔雅·广名》死而复生谓之苏。此句意谓横绝而渡,不随波逐流。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关闭心扉自谨慎,最终不会失于过错。秉持德行无私欲,参拜天地神明。参拜天帝,尊畏天地也。有说‘参:合。参天地,上合天地无私之德。’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愿与岁月共生灭,与其长久为朋友。淑善离枝不淫纵,梗刺枝干纹理清。离,离枝,指果实能够美满离枝。有说‘离:通“丽”,美丽。’随意改变词字,甚是无理。梗:有刺的草木。梗其有理,双意。既是梗刺枝干纹理清,也隐藏梗直有理之意。比喻行止有道,有原则。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年龄虽少小,可为师表长者矣。操行堪比伯夷,可以设置为(操行)象征矣。 沌意:橘颂,就是赞颂橘树,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咏物诗。本篇借赞橘树以明志,对橘树坚定不移美质的歌颂,实际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肯定,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抒写。全诗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对后世咏物诗树立了一个榜样。然遣词造句却显得并不老道,特别是‘深固难徙’的重复使用,略显生涩稚嫩,本篇当是屈原的早年作品。全篇以比兴手法写成,是后世托物咏志之作的典范。从诗歌可以看出,诗人年少时期就有异志,追求与人不同也。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颂’多为四言体诗歌,少有多字,故此诗歌延续使用了这种形式,因此难说此诗歌为‘楚辞’,实为楚人仿古之作矣。后人(如郭沫若)多将诗歌译为多言体,显然是楚辞的形式,有悖诗理诗义,不予提倡。实话实说,郭老对《楚辞》的翻译和理解,许多地方我不敢苟同,因翻译讲究‘信达雅’,如果做不到,还是不称译文,如我一样,称其为‘自解’抑或‘解义’便好。另,这《橘颂》与屈原的侍女婵娟并无关系,为啥现代人总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看来又是郭老历史剧《屈原》给人们传递的错误信息。 这么说来,我这样人也像是‘老来异志’了,丢人现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