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辞远游》(上)——何以不是屈原作品?

 JwwooLIB 2017-07-17

《楚辞wbr远游》(上)——何以不是屈原作品?
韩众,解密《远游》的关键先生
《楚辞
远游》(上)
——何以不是屈原作品?
【原文】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①?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②。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③。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凄而增悲④。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⑤。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⑥。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⑦。奇傅说之托星辰兮,羡韩众之得一。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⑧。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时仿佛以遥见兮,精晈晈以往来⑨。绝氛埃而淑尤兮,终不反其故都。免众患而不惧兮,世莫知其所如⑩。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11)。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高阳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12)?重曰: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13)。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14)。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15)。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16)。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17)。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18)。”
【注释】①时俗:时下流俗。迫阨è:逼迫困厄。轻举:轻身高举。隐遁避世也。菲薄:微薄鄙陋。无因:无所凭借,没有机缘。焉:怎么,哪能。托乘:比喻得人援引。②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营营:往来不停的样子。③长勤:长久辛勤。
④徙倚:徘徊留连。遥思:遥远的思念。怊
chāo:怅恨,失意,悲痛。惝怳chǎng
huǎng:亦作“
惝恍 ”。惆怅。失意;伤感。乖怀:乖戾胸怀。荒忽:通“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流荡:游荡。心思不定,无所依托。⑤倏忽:顷刻。反:返。内:内心。惟,唯有。省:思考省察。端操:端正操守。所由:由来,来自何方。所经历的道路。⑥漠:淡漠。恬愉:安静愉悦。澹:澹泊。自得:自觉得意。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清尘:拂除世间尘埃。比喻清静无为的境界。承风:继承风化。遗则:遗留的法则。⑦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休德:修德。美德。化去:仙去。谓飞昇成仙。著:显赫。日延:一天天扩大。⑧傅说(yue4悦):殷高宗武丁的宰相,传说他死后,精魂乘星上天。韩众:齐人,为王采药,王不肯服。于是他自己服下成仙。得一:得道。穆穆:默默,静寂。浸远:渐远。遁逸:隐逸。⑨曾,同'层'。精:日精。晈晈jiǎo:同“皎皎”,光明的样子。
⑩氛埃:污浊之气与尘埃。淑尤:美善绵绵。反:返。众患:众多祸患。如:去,往。(11)天时:天道运行之时序。代序:时序更替。耀灵:指太阳。晔yè: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沦:沉,降。悼:哀悼。零:凋零,零落。仿佯;同'彷徉',即彷徨、徜徉。历年:过去多年;以往各年。(12)玩:玩赏,品评。遗芳:遗留的芳草。高阳,顓頊帝号也。程:衡量,品评。效法。(13)重曰:再说。淹:淹留,滞留。奚: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轩辕: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攀援:追随,依附。王乔:即王子乔,传说中得道成仙者,据说他是周灵王之子,也叫王子晋。娱戏:娱乐嬉戏。(14)六气:道家指仙人所餐的六种自然之气。沆瀣hàngxiè: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正阳:六气中夏时之气。神明:这里指人的精气神。清澄:清明,清澈。麤:同‘粗’。
(15)凯风:和暖的风,指南风。从游:随从出游。南巢:指南方远国。壹息:元息,同‘壹气’,得道之气息。王子:王子乔。壹气:元气,得道之气息。和德:指事物的妙谛。(16)受:指心领神会。传:指用言语传授。无内:极小,再也没有内部。无垠,无边大。(17)毋:勿要。滑:心浮而滑过也。魂:以灵魂感知。壹气:元气。孔:甚。于中夜存:深夜存在于心中。言夜半万籁无声,人的精神容易达到虚静无为的境界。
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悲伤时俗的逼迫困厄啊,我愿轻身高飞远游。本质微薄无凭靠啊,怎能托人乘势向上浮?迫阨,有说‘偏促阻塞’。王逸《楚辞章句》:“哀众嫉妒,迫胁贤也。” 轻举,轻身高举。王逸注:“高翔避世,求道真也。”
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沉沉浊世遭污垢啊,独自郁结向谁诉?夜耿于怀不成眠啊,魂苟经营至曙明。沉浊,指面色沉滞晦暗。营营:往来经营也。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唯有天地无穷尽啊,哀叹人生长辛勤。过去者我不能触及啊,将来者我不能闻及。长勤:长久辛勤也。与‘无穷’相对应。
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凄而增悲。步徘徊遥思远方啊,乖戾胸怀情怅怅。悠悠荡荡意恍惚啊,悲愁凄苦心增伤。徙倚,徘徊留连。足移动曰徙,足停靠曰倚。王逸注:“彷徨东西,意愁愤也。”
遥思:遥远的思念。思念处在远方的人或相隔已久的事。乖怀:乖戾胸怀。有说‘心愿违背,心气不顺’。
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顷刻神魄一去不返啊,独留下这枯槁身形。唯有内省端美节操啊,探求正气由来路径。所由:由来。所经历的道路。杨树达疏证:“由,行也。所由谓其所由行之径路。”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淡漠虚静以愉悦啊,澹泊无为而自得。听说赤松子清高绝尘啊,我愿继承其遗风准则。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列仙传》:“赤松子,神农时为雨师,服冰玉,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至昆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清尘:拂除尘埃。比喻清静无为的境界;清高的遗风;高尚的品质。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尊贵真人的修为美德啊,赞美前生之化羽成仙。一同化去而不现啊,声名显著日日长延。化去:谓飞昇成仙。有说‘化:大化,指四时阴阳自然之变化’。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我只是不知屈原时代楚国是否已有道教的‘真人’说法?为什么在屈原其它诗歌中道教思想并不浓重,而这篇却味道甚浓?真人一词最早出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是形容修道养生的人。而道教的真人之说,可追溯到《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前369-前286),屈原(前340—前278),时间上看正处于道教发展鼎盛时期,有其可能。
奇傅说之托星辰兮,羡韩众之得一。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传奇傅说托化星辰啊,羡慕韩众得道成一。身形肃穆渐高远啊,脱离人群行隐逸。傅说:殷高宗武丁的宰相,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传说他死后,精魂乘星上天。韩众,王逸注:“众,一作‘终’。”
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也。”
晋葛洪《神仙传·刘根》:“请问根学仙时本末,根曰:‘吾昔入山,精思无所不到,后如华阳山,见一人乘白鹿车……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韩众否?”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后因以“韩众”泛指神仙。
唐李白《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时仿佛以遥见兮,精晈晈以往来。凭借精气变化层层上飞啊,忽忽悠悠神奔鬼也怪。仿佛遥见时光显啊,日精明亮往复来。曾,在这里显然不合适,有说‘曾,同'层'’,有说‘曾,增’。我取‘层’意。精,我因‘晈晈’而解为‘日精’。
绝氛埃而淑尤兮,终不反其故都。免众患而不惧兮,世莫知其所如。清绝尘世淑善绵绵啊,最终再不返回故乡。避免众患不惧怕啊,世人不知其所往。淑尤:谓特别美善。淑,美善也。尤:缠绵。王逸注:“淑,善也;尤,过也。言行道修善所以过先祖也。”
朱熹集注:“淑尤,言其淑善而絶尤也。”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恐怕天时更替啊,太阳灿烂西行。霜降微微往下落啊,可哀芳草先凋零。权且徜徉又逍遥啊,历年永远事无成。天时:天道运行之时序。代序:时序更替。仿佯:同'彷徉',即彷徨、徜徉。
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高阳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谁可与我赏玩这留香啊,面向长风尽舒情?高阳古帝已邈远啊,我将用啥作量评?高阳,顓頊帝号也。王逸注:“高阳,顓頊有天下之号也。”《史记·五帝本纪》:“帝顓頊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重曰: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再说道:春秋匆匆不淹留啊,何以久久留恋此故居?黄帝不可追随啊,我将跟从王乔娱乐嬉戏。重曰:洪兴祖《楚辞补注》:“离骚有乱有重。乱者,总理一赋之终。重者,情志未申,更作赋也。”从全诗结构上看,重曰,是另起一层的意思。轩辕,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
。王乔:即王子乔,传为周灵王太子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王君名晋,字子乔。亦名乔,字子晋。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生而神异,幼而好道。虽燕居宫掖,往往不食。端默之际,累有神仙降之,虽左右之人弗知也。'又于灵王二十二年,接之登嵩高山。后数年之七月七日,'乘白鹤谢时人,升天而去。远近观之,咸曰:'王子登仙。'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食用六气饮甘露啊,口漱正阳含朝霞。保精神之清明啊,纳入精气粗秽除。六气: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这里指神话中仙人所餐的六种自然之气。朱熹《楚辞集注》:“六气者,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为六气也。’”据道家之说,世上有天地四时六种精气,修炼者服食之即能成仙。神明:这里指人的精气神。
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顺从暖风去远游啊,飞至南巢寻道息。留宿那里见王乔啊,审得和徳真元气。凯风:暖风,南风。出自《诗经
凯风》。南巢,南方远国名。古地名。在今安徽巢县西南。因位于古代华夏族活动地区的南方,故名。壹息,壹气,得道之气息。元气,纯一不杂之气。王逸注:“究问元精之秘要也。”
王夫之通释:“壹气,老子所谓专气。”
吴文英注:“壹气,纯一不杂之气。”有说‘壹息:犹稍息’。和德,指事物的妙谛。王逸注:“究问元气之秘要也。”
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说:道可受领,却不可传授。道小可以小无内容,道大可以大无边际。曰,有说‘王子乔说’。我更愿意理解为‘道说’。“道可”句:见《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内:有说‘内,同‘纳’,容纳’。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不要滑过用灵魂感受啊,它将自然而来。元气很神奇啊,深夜时分存于心中。魂:用灵魂感知,我理解为动词。于中夜存,倒装句,夜存于中也。深夜存在于心中。言夜半万籁无声,人的精神容易达到虚静无为的境界。
沌意:如果《悲回风》不像屈原作品的话,《远游》就更不像,这纯粹一个道教信徒的口气。如果屈原有这般深邃之道教道行的话,他的其它作品就应会多少斗漏出些许道家理论,可他的其它作品却少有涉及,就连临死的绝笔《离骚》中也看不出道家信徒的半点踪迹。那么,屈原是什么时候接受道教思想的?他接受的程度有多深?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奇怪的是,韩众与韩终的合二为一。韩终其人也是秦始皇宠信的方士之一,这是屈原身后事,屈原是不可能知道的。莫非战国之前还有一个叫‘韩众’的神仙?
韩终,秦始皇时方士。《史记·秦始皇本纪》:“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后小说家加以附会,遂与“韩众”合二为一。参见“
韩众 ”。韩终乃齐国方士,炼丹采药,修炼成仙。韩终修炼的地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唐代司马承祯《洞天福地记》记载︰“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在秦灭楚后8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而韩国的汉字传入时间大约在战国到汉初,这和韩终之属到韩国的时间吻合。至于渡海路线,有人认为在山东。而鉴于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都有过丹阳地名出现,而且在东海普陀山至今有海礁被称做“新罗礁”,当可推知︰韩终人马是从长江口渡东海,绕过济州岛到日本海西岸的朝鲜半岛登岸,(若从山东出发,则登陆北韩的大小青岛-海州一带较为近便)。在庆州-江原一带重建家园。为纪念韩终和卢氏原籍辰州,辰韩就此出现下朝鲜半岛东南部。韩终“为王采药”事,《太平御览》引《唐子》曰:“仙人韩终即韩冯之兄,为宋王采药,王不肯服,终因服之,遂得仙”,又引《列仙传》曰:“燕王遣韩终采药,王先使韩终服之,面如金色”,是知在始皇之前,宋王和燕王还曾遣使韩终采药。
韩众,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楚辞·远游》:“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
王逸注:“众,一作‘终’。”
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
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也。”
晋葛洪《神仙传·刘根》:“请问根学仙时本末,根曰:‘吾昔入山,精思无所不到,后如华阳山,见一人乘白鹿车……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韩众否?”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后因以“韩众”泛指神仙。
唐李白《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可惜这里的韩众没有说明是何时的齐人。《道教名山——西岳华山》:‘华山亦为金丹派的重要基地。早在两汉之际,已有韩众、马鸣生、阴长生等炼丹修真’。这里的韩众是汉朝的。有说是‘春秋齐人’,不知有何凭证?总的感觉,韩众也好,韩终也罢,都是战国以后的记载。
疑点重重。神仙思想本源于燕齐方士,史家称之为“方仙道”。方士盛行在始皇前后。燕齐多方士,韩终为齐人就可以理解。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凡例》中说:何《远游》一篇,杂引王乔、赤松且及秦始皇方士韩终?则明系汉人所作。可知旧列为原作,非是。故摘出之。此后,吴汝纶、廖平、胡适、陆侃如、游国恩、何其芳、郑振铎、刘永济、谭介甫、胡念贻诸先生多从其说,否定《远游》为屈原所作。我还真的感觉这篇《远游》不是屈原的作品了。另,屈原作品楚方言浓重,而《悲回风》和这篇《远游》竟没有丝毫楚方言的踪影。用词习惯和口音是最能彰显一个人的特性的,屈原的楚方言不会凭空消失。
《楚辞wbr远游》(上)——何以不是屈原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