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xi woodcarving The folk arts and crafts锦柏葱峦出,香琼暗海来。 鬼工输大巧,神力逞奇才。 ――木客谣 节选(明·沈明臣) 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处,自古就流传着古老的木雕技艺,大到亭台楼阁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摆设日常用品,处处可见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一块普普通通、没有生命的木料,是如何变身成别致新颖、鬼斧神工的艺术品的?榆社乡间就有一位这样专注木雕的能工巧匠,他就是梁氏雕刻技艺的第九代传人梁俊维,虽然年已六十有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经他手雕出的木雕作品,雕工精美绝仑,雕艺精湛严细,题材贴近生活,其独树一帜的木雕技艺,不仅闻名十里八乡,还凭借自己的作品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梁俊维出生在山西省榆社县郝北镇郝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由于家庭贫困,从12岁开始就被迫缀学,跟着村里人靠放羊为生。放羊的时候,他经常仔细地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不由自主地就拾起树根,用羊铲抠成小人、小鸟的模样。他雕出的小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乡邻们的赞赏,这促使他对木雕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后,梁俊维思谋着能不能以自己的祖传技艺木雕进行创业,在周末来到了太原南宫古玩收藏品市场,刚一亮相,就有买家慧眼识珠,六百元买走了,这可是当年的大价钱。从此,梁俊维周一到周五,在家里创作,周六、周日拿着作品坐车去太原市场上寻找买家,渐渐地,梁氏太行木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他也不再满足于对动物的“临摹”与“复制”,开始从自己的家乡,那片养育了自己的太行山水中汲取养分,寻找创作的灵感,并把木雕当成事业来做。 梁俊维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老太行木雕工作室,就设在自家的小院里,不大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形形色色、样式各异的刻刀、圆铲、锯子、三角尺等40多样雕刻工具。一件木雕作品的成形,要经过构思、选料、出坯、修细、打磨、上光、组装七道工序,而最难的,就是作品的创意,他钟情农家之景、农人之貌、农村之风原生态情景式创作,先后创作了《小二黑结婚》《农家十二月》《盲人夜书》《听窗》《八音会》等一系列原生态的太行生活场景作品。 在梁俊维的木雕生涯中,最难忘的当数参加在福建举办的“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大赛要求选手现场限定时间制作形式为木质立体圆雕一件,现场领到木料后,梁俊维脑海中立刻想到他所熟悉的太行山生活场景,何不把山里人的生活用木雕再现?想到日复一日赶驴上工的劳作场景,他心里已盘算好要创作一件《农家出勤》的作品。在雕刻农人之貌和农家场景时他从来都不用打稿,因为它们早已烙印在他的心中,只要他闭眼细想,那些农人憨厚的笑容、矫健的身躯、朴实的衣着、日常的情态就会立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随即拿过木头,打胚、做细、修刮,规定时间是10天,一开始人们都不知道他做的什么,到第六天时,才看出来模样,等作品完工时,一个赶着毛驴去上工的朴实太行农人形象便跃然眼前,就连担当评委的中央美院教授都夸赞说有味道。参赛选手中,好多是经过院校专业学习的以及长年从事商业创作的,在一大堆佛像、屏风作品中,老梁的作品显现出淳朴、粗犷的原生态风貌,形象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太行乡间的古风古貌。这次比赛中,他的这件《农家出勤》木雕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征服了评委,获得了大赛银奖,同时这件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 从二十多岁开始至今,三十年多年来,梁俊维一直没有停歇过,从蹒跚学步到精益求精,他自己也不记得自己曾经雕刻过多少件作品,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的心血,都是他用一双灵巧的双手一凿一刀不断修刻而成的。因为木雕技艺就成突出,2001年被选为为晋中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2009年被推选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2016年太行雕技也成功地申请成为了山西省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回想起这些年来坎坷的经历,梁俊维神情怡然,目光里透露出的,依然对民间木雕艺术的无限爱恋。 攻略: 老太行木雕工作室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迎春南路保险巷门牌11-7号,联系人:梁小铁 13593091325 交通:火车:省城太原乘火车,有多趟可达榆社火车站,自驾:可在G55二广高速、 G66和汾高速榆社北出口下到达榆社县城。公交:在榆社城可坐公交一路火车站下车,步行五百米即到。 |
|